百年清华的家国情怀

2018-01-06 19:43
看天下 2017年31期
关键词:朱镕基华罗庚胡锦涛

2017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这是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第一次接见中外商界精英。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于2000年10月,是一个超级豪华又行事低调的智囊团。它由数十位跨国公司董事长、商学院院长、知名学者以及中国政要组成。在会见过程中,习近平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对于清华大学这所中国人才培养的的顶级名校也一直予以关注。

谈到清华,人们常说它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65年,清华老校长蒋南翔说这句话表述并不全面,“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还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事实上,家国情怀正是清华培养出的人才的重要特质。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说,清华人素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清华人的梦想要超越小我,追求大我。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清华官方曾出过一组统计数字:1949年后,清华毕业或曾在校工作过的校友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为庆祝清华百年而举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论坛上,有记者问时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清华大学何以成为政治家摇篮?”赵启正回答:“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国家提出口号是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应运而生的必然是选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人,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最优秀的,这个时代使清华学生能站到台上。”

习近平:“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

2016年4月22日,清华的学生们收到一封来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贺信。这一天,是清华建校10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在贺信中赞扬清华大学“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与清华大学有两段渊源。他1975年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化工系。1998年至2002年,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他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2年,习近平曾公开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述了自己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并考上清华的往事: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想着有机会还是想上学深造一下,因为读书读得太少了,这与我理想的目标并不违背。

1993年5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访问加拿大,以清华大学校友身份会见多伦多清华同学会理事,勉励他们继续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新华社图)

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

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

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那些知青也都没得说,一恢复高考,都考上了学,还都是前几名。

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1993年我应邀回去了一次,当时我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延安行署专员给我讲,你们知青来了2万6,号称3万。现在出了省部级干部八个,厅局级干部大概二三百个,处级干部有三千多个,这是一笔大资源。在八个省部级干部里,我了解的有王岐山。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那天,全村人没上山,排成几行为他送行。送了十几里路,到了一个叫木瓜山的村里,大伙还要送,习近平哭着说:“我不想走了。”村民吕侯生对他说:“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我们就有条件来北京,要不,北京没有人管我们饭,为我们看看北京,你也应该走。”吕侯生领了十几个基建队的年轻人一直步行60华里送习近平到县城,第二天又和习近平照了分别纪念照,那是山里人第一次走进照相馆。

1975年到1979年,習近平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除了校园学习,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014年,《习仲勋画传》出版,300多张照片中有一张摄于1978年8月,当时习仲勋在广东农村调研,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学习,他利用暑假到广东参加社会实践,随同父亲一起下乡。

大学毕业后,习近平被分配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秘书。1982年,习近平去往河北正定县工作,此后在福建多地任职。1998年至2002年,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又重回清华大学,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以《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福建省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组织编写《福建博士风采》丛书,习近平特意撰写了一篇题为《自述》的文章回忆清华时光:

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

2003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力推浙江省和清华大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曾亲自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商讨建院事宜。2006年4月,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成立,习近平还以校友的名义致信祝贺。

2012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清华大学调研,并与应届毕业生亲切交流。

胡锦涛:出自“最成功的一届”

1959年9月11日,一位16岁的青年,告别了家人同学,沿津浦线北上,从长江左岸的江苏泰州来到京城,跨进了当时尚属于北京西郊的清华园。与他一起来到清华的,还有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751所中学的2079人。他们将在清华度过6年本科时光,到1965年毕业,所以被称为“5字班”。

“5字班”被誉为清华“最成功的一届”,产生了三位部长——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原司法部部长张福森,三位中科院院士和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走出了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位是从泰州进入清华的胡锦涛,另一位是来自江西的吴官正。

胡锦涛被分到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他和夫人刘永清当时是水利工程系同年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两位。胡锦涛还是才艺兼具的文艺骨干,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

文工团要求很严,队员们每天早晨练功,每次排练之后和演出之前,都要喊口号:“战斗、胜利!”如果在文工团期间有功课为3分,学校会要求学生回班,以保证学业,而胡锦涛除一门功课4分外,其余全是满分5分。

当时清华舞蹈队排演的,大多是一些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舞蹈。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首都文艺工作者历时2个月,创作排练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清华大学选派了100名学生参加,其中就有胡锦涛。在10月1日当天,胡锦涛又被选入清华大学游行队伍,参加首都各界群众国庆大游行。他还把对《东方红》的感受写成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中写道:“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它赋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就一直坚持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人才。1964年,胡锦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清华校友高晋占后来撰文回忆了几位政治辅导员的关心:(文艺社团)集中后,文艺社团党支部书记印甫盛和胡锦涛来到各个宿舍看望新来同学,问长问短,还摸摸被褥。过了几天,他们来到3021室找我,手中提着一团棉花,对我说:“注意到你的被子很薄,组织决定补贴你一斤棉花,你把棉花絮进去,别冻着了。”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个工作,胡锦涛还推迟了半年毕业。1967年10月28日上午,他和1966届的毕业生一道,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参加了毕业分配誓师大会。

毕业后,胡锦涛被学校留在水利系从事科研工作。1968年,他奔赴大西北,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当了一名普通技术员。之后又到贵州和西藏工作。调往西藏前夕,他还当面委托贵州清华校友会会长向校友们转达未能向大家辞行的歉意。到中央工作后,胡锦涛还经常亲自接同学的电话,并且交代,有事若找不到他,“可找永清”。

对清华的老师,胡锦涛也心怀惦念。2002年岁末,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胡锦涛见到台盟中央名誉副主席陈仲颐时,握着他的手说:“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时,上过陈老师的课。”2007年4月28日,胡锦涛给95岁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

2011年4月20日,清华百年校庆之际,胡锦涛前往清华大学考察。他特意回到曾学习、工作过的水利系看望师生和校友。在新水利馆大厅里,他与1965届水利系校友见面,一起高唱了水利系系歌《水利建设者之歌》:从那黄河走到长江,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

此前参观新落成的校史馆时,胡锦涛还收到时任校长顾秉林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他在清华时的学籍卡。

朱镕基:“清华是教你如何做人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朱镕基是经管学院首任院长。2001年6月5日,清华大学的一间大报告厅内挤满了人,许多学生一早就来占位,希望能够聆听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报告会。然而,清华师生们没料到,这场原本分析国际形势的报告会竟成了朱镕基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告别演出”。

“请同学们见证,我没有离开清华,我的心还在清华……你们存在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关心;你们如果有一点缺点,我也会毫不客气地提出,因为我是清华人。”朱镕基说他的心始终留在清华大学,留在经管学院,并将继续担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

朱镕基与清华的缘分始于1947年。这一年,19岁的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

朱镕基回忆在清华的经历时曾说,“清华这个地方不仅是一个专门为学的地方,也是教你如何做人的地方。”談到清华的精神,朱镕基认为民主的传统、科学的传统、德先生、赛先生、革命的传统都可以解释,但他个人的体会是:追求完美。“在清华这个环境里,使你感到人才济济。每4-X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这是历史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就感到自己要追求完美,要做到最好。”

当时,朱镕基最崇拜闻一多、朱自清,也敬佩吴晗、张奚若。“我记得北京解放以前我们最喜欢到张奚若先生家里去,很多同学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形势,大骂国民党反动派,痛快之至。”从那时起,朱镕基就开始参加一些学生运动。

1948年4月,为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清华等高校的师生员工举行了连续半个月的罢课。作为“护校纠察队”的一员,朱镕基曾和同学们一起拿着棍棒守护校园。他还和十余位湖南籍同学自愿组成了一个“过共产主义生活”的小集体——“明斋117室生活小组”。小组生活的内容是组织读书会,学习从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我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的。看了很多书,打下了基本理论的基础。”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回忆,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人。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

1951年,朱镕基被推选为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经常发表演讲。后来,朱镕基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时,有人夸他组织能力强、口才好,他说:“这是在清华当学生会主席时锻炼出来的。”

1984年任经管学院院长后,朱镕基每个月都会到学院一次,主持召开一次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发展工作的重大问题。1991年,朱镕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又任总理,工作太忙,只能一两年回学院一次。在经管学院,朱镕基还亲自带过4个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看过他们的博士论文,并邀请国际上最优秀的管理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对论文提出意见和建议。

朱镕基曾自定“五戒”——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但在清华,可以看到朱镕基的两次题词。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参加电机系60周年院系庆祝会时,题写了“为学与为人”的赠言。1991年,清华建校80周年时朱镕基也写下了“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身不忘”的词句。

值得一提的是,朱镕基一家都与清华有缘。他的妻子劳安是清华电机系58届的师妹。朱镕基曾在同学聚会上说:“劳安在清华就读时,在校医院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燕来;劳安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肚子里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儿子云来。”

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贡献

在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在改革开放年代,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于1996年至2006年,两度出任中国科协主席,挑起了中国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的重担。

周光召是1946年进入清华大学的。当年他考试成绩并不太好,清华大学将他招入先修班学习一年,类似于现在的大学预科班。为了能尽快提高,那时清华大学图书馆夜间无人管理,他就自告奋勇去当管理员,以利用这个时间在图书馆里多读一些书。

1951年毕业后,周光召继续在本系读研究生,随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理科被划归入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周光召留校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周光召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

1961年2月,周光召回到中国。他担任了二机部九院理论部的第一副主任。与邓稼先、彭桓武等人一起,全心投入于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中,从此也开始了他长达19年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生涯。而此时的国际学术界则流传着他“因飞机爆炸去世”的消息。

在原子弹设计初期,有一份苏联总顾问临行前口授的简要记录,其中的数据引起了中国科学家很多争议,周光召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了“最大功”的计算,修正了苏联专家的重大错误。

每当谈及对研制两弹所做的贡献,周光召显得极为淡然和低调。“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幾个人的事情,是10万人以上的共同工作。”周光召曾如是说,“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华罗庚: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求学位

2011年11月12日,这一天Google图标出现了一个新的图案——图标旁出现了数学大师华罗庚的画像,这一天是华罗庚诞辰纪念日。

华罗庚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得益于清华大学不拘一格、注重人才的选拔机制。他初中毕业后没继续在学校读书,而是开始自修学问,当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后,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讶不已,力排众议,把华罗庚请到清华。

华罗庚到清华大学第二年就升任助教,打破了清华大学的先例。一年半后,华罗庚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1936年,26岁的华罗庚去英国留学,就读剑桥大学。一年中,华罗庚完成11篇论文,每篇都可得到一个博士学位。但他不愿读,只求做个访问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求学位。”

1950年,华罗庚决定回国。据数学家陈省身回忆,当时他和华罗庚谈过很多次,“他回国服务之心比任何人都坚强”。

一位外国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行为表示不能理解,他觉得华罗庚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就可以了。不要说外国人不理解,很多中国人对华罗庚在学术研究巅峰时刻回国也是不理解的。

华罗庚回国想做的“那些对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新中国的数学研究所,实现他在1944年构想的中国数学的发展蓝图,同时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这些事情他一件一件都努力去做了,而且也很好地实现了他最初的设想。当然,回国后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烦,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他曾说,“不悔当年”回国。

钱学森:为中国力学勾画详细蓝图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铁道工程专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留美公费生。为了使钱学森在赴美留学前能够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现状,从而更好地明确留学任务,清华为他精心安排了出国前的培训,其内容包括到南昌与中国航空委员会相关人员面谈,到杭州、南昌、南京、上海等地的航空工业基地参观、实习等等,为赴美攻读航空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清华大学的短暂学习期间,钱学森遇到了两位导师:一位是王助,另一位是王士悼。王助是我国早年的航空工程师,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王士悼则是清华大学很有名望的教授。两位导师都是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注意引导钱学森重视对航空工程实践和制造工艺的探讨,也非常注意引导这位即将留学海外的学生的国家意识。

赴美后,钱学森于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师从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教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不久,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取得了很多开创性的重要成果。

其间,清华大学曾多次拟聘钱学森回校任教,钱学森本人也很想早日回国,但由于时代环境的特殊性和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他都未能成行。直到1955年,钱学森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

1954年,我国先后集中300多名专家开始制定《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年该规划增添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学科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内容。为推动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为发展中国力学学科勾画出详细蓝图。

猜你喜欢
朱镕基华罗庚胡锦涛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华罗庚的信任
信任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论胡锦涛的生态环境思想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天才与锻炼(节选)
新书一瞥
胡锦涛西装阅兵显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