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西王母之女仙形象研究

2018-01-05 11:03高艳霞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西王母道教唐诗

【摘要】西王母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影响极大的女神,其形象演变经历了一个逐渐“典雅化”的过程,至唐朝时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女仙形象,诸多唐诗对其这一形象进行了充分的描述。文章通过对唐诗中出现的西王母女仙形象进行研究,将其在唐诗中的女仙形象分为三类:长生不老的玉女、至高无上的神圣女神以及作为“洞阴之极尊”的和谐女神形象。西王母女仙形象在唐诗中的大量出现与唐代的崇道风尚、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信奉者的道家信仰、以及西王母自身的独特品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唐诗;西王母;女仙形象;道教

【作者简介】高艳霞(1992-),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言

自古以来,西王母被冠以“西母”“王母”“金母”“瑶池老母”“阿母”“王母娘娘”“神母”等多种称呼,其形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作为中国神话中的重要神话人物,西王母研究一直是中国神话学的重要范畴。目前学界有关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西王母画像、西王母祠研究;西王母形象演变研究,集中在三青鸟、玉壶、仙桃、杨贵妃、嫦娥等意象的表达上;西王母传说的流变及意义研究。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先秦和汉代时期的西王母,少有论者对唐诗中品频频出现的西王母女仙形象进行研究。而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对西王母的女仙形象也有颇多描述。本文在勾勒唐朝之前西王母形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西王母女仙形象在唐诗中的体现,揭示其女仙形象盛行于唐诗的原因。

一、唐之前西王母形象演变

西王母的形象一直处于一个历史的演变当中。由殷商时代的自然神到战国时期的兽神、神话女神的转变。再到汉代道教女仙的女仙形象凸显。此时的西王母作为标志性的掌管“不死药”的药神让世人耳熟能详,这在西王母神话的流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后世西王母神话走向了本质的转变—逐渐神仙化,而与升仙和长生命题联系起来,从而衍生出了后来的与道教女仙这一形象的渊源。

二、西王母女仙形象在唐诗中的体现

唐之前,西王母由最初的自然神到女仙形象的凸显到唐朝的蓬勃发展,并在唐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对于唐诗中频频出现的西王母女仙形象,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长生不老篇-玉女。早在先秦、汉代就有对西王母长生不老玉女形象的描述,引来了很多追捧者的信奉。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也频频被唐代诗人用来表达追求长生的愿望。如韦应物《王母歌-玉女歌》、吴筠的 《游仙二十四首》都为西王母的长生命题增光添彩。

长生不老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发展到唐朝后期皇帝迷信神仙之道、妄求長生、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于中毒死去,引来了众诗人的批判。期间,李商隐有一首诗题为《瑶池》的诗。其诗云: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与此诗寓意相像的还有出自“蜀宫群仙”的一首闺怨诗-《王母》:“沧海成尘几万秋,碧桃花发长春愁。不来便是数千载,周穆汉皇何处游。”以上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对求仙的讽刺和女主人的相思和忧怨之苦,但侧面也是在说穆王作为常人,生命终是有限。穆王何事不重来一语字里行间里流露着对生命短暂的叹息,同时侧面也衬托出西王母生命之无边际。

此外,诗人曹唐还在《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中对西王母的女仙形象进行了描述。其题旨为借虚幻仙界神话的长寿梦幻来表述生命短暂的忧患意识,但也是在衬托出西王母长生不老玉女的存在。

2.游仙篇-至圣女神。西王母作为道家之代表,其地位相当至高无上。为表崇高的敬意,早有晋人葛洪在《枕中书》中对其进行了描述。此时作者笔下的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由太元玉母所生,为道教尊神。由此衍袭而来,唐诗中西王母经常以最高女神的形象见诸诗人的笔端。

曹唐在其诗《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中描写了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的情景,凸显了西王母地位之显赫,这与其神圣的领袖地位是相称的。此外,李颀在《王母歌》中通过对麒麟车、孔雀扇、九星冠、坐南面、红霞白日、七龙五凤等诸多意象的描述,将西王母与汉武帝相会的气势恢弘的场面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同时,诗人曹唐还在《小游仙诗》其一中道:“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净扫蓬莱山下路,略邀王母话长生。”描写了汉武帝为恭迎西王母赐予长生术而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神态。西王母的威严神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对此,唐代著名的道教上清派道士、诗人吴筠在其《游仙诗》中对于西王母的道教最高女神地位也作了极富想象力的描绘,通过对西王母游仙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了西王母的被仙童玉女环绕、宴集众仙的祥和场面。正是他的精心创作,使得西王母女仙形象更加流光溢彩。

3.艳遇篇-和谐女神。西王母作为种终极“阴”的本质,她通过维持“阴阳平衡”使得宇宙和谐,同时其神性也由此得以强化。这种“阴阳平衡”在《 神异经·中荒经 》有记载。阴阳平衡实际也就是“阴阳相须”,而“阴阳相须”则是指古代的“性爱观”,通过男女的性爱之交达到阴阳平衡,即维持宇宙的平衡。在《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工”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钧万物。

而在唐诗中这种意象是通过男女之间的寻欢做爱来表达的,元稹的《会真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元稹为例,在他的《会真诗》诗中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艳遇的场景,美人身披薄纱、楚楚动人,身上悬挂的环佩风中摇曳宛如跳动的音符,随之款款而来,美人即“金母”-“西王母”。她出来时有霓旌绛节拥簇着,婢女红娘环绕着,场景甚是隆重。诗中“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一句充分表达了幽欢未足,天已黎明的不舍之情。继而互表心迹,互赠礼物,表明同心同命的永久爱情。

三、唐诗中西王母女仙形象盛行的原因

任何作品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唐诗中西王母女仙意象的频频出现亦是如此。唐诗作为唐代诗人运动的一种表现,集中体现了对西王母的道教崇拜。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方式,唐诗正是通过意象的表达来进行跨时空对话的。

1.信奉者之道家信仰。首先,托物言志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假借此物、此事来言其志,它大多是再现了人们的心声。诗中西王母的女仙形象大多来源于道家信奉者的长生信仰。其次,“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在唐诗中西王母的女仙形象正是通过“长生的意象”来展开的。

2.统治者政治之需要。道教这一宗教的发展应是西王母女仙形象在唐诗中凸显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唐朝历代君主不断对老子进行神化,借以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同时,西王母作为和谐女神的品质和“道”家之精髓是一致的,她的盛行正是借文人学士之手,通过唐诗这种文学题材来表达统治者的政治谋略。也是在告诫人们要高情远志,国家上下齐心方能使得政局安稳,才能迎来繁荣盛世。

3.应道家之精神内涵。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以其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用长生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并认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最后得道成仙。而这种精神在持有长生不老之药的西王母身上得到了寄托。此外,道家还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同时,道家的“道生万物”和“人天合一”思想内涵在艳遇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展现了和谐女神的柔情美。

4.西王母自身之高贵品质。西王母作为“女仙至尊”,运用其“道化阴阳”的模式,“母养群品”,统领众仙。又道教主生,西王母主刑杀作为威厉的司命天神却掌有不死之药,这种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的道家哲学理念是西王母所特有的。西王母作为道家代表还考核善恶,包含道教教义思想的人伦教化,体现的是一种秩序及维系这种秩序的行为准则。西王母的道家品质和道教精神深深的滋养着芸芸众生,使得大自然周而复始,和气致详。

四、结语

透过唐诗,可以确定西王母作为道者的存在。文人骚客通过这一举动来表达对西王母崇高敬意,同时,西王母的良好形象和唐诗独特的魅力也可以促进西王母信仰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黄世中.论中晚唐文人恋情诗的仙道情韵[J].文学遗产,2002(5).

[2]葉舒宪.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John B.Henderson.Transcendence and Divine Passion: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 by Suzanne B.Cahill[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5(1).

猜你喜欢
西王母道教唐诗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唐诗赏读
女娲补天
唐诗赏读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唐诗赏读
道家道教研究
唐诗新学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