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盛 王芳 卞玲玲
内容摘要:随着共享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共享农业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充分的供给和成熟的发展条件。从实践层面看,共享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共享、农业科技共享、农产品流通共享等方面,但同时,也面临现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共享农业边界模糊、激活闲置资源与消耗增量资源的矛盾、小农户的权益保护等问题。未来通过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创新法律法规监管,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延伸产业链覆盖面等举措将有助于促进共享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共享农业 实践 展望
按照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中的定义,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作为经济学上的新扩展,共享经济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强调闲置资源使用权的让渡而不涉及所有权的变更,所有者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获得边际收益还降低了成本,使用者以低于市场平均的价格为生活带来了便利。
随着共享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共享农业也逐渐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其内涵还处于探索阶段,丁琳琳(2017)认为,共享农业模式的關键在于它能够搭建平台,将分散零碎的信息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并实现土地、农机等农业资源要素的供需匹配对接,刘华南等(2017)认为分享农业是以分享经济的理念和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涉农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现代农业经济活动的总和,刘奇(2017)进一步提出,借助“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平台,对农户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汇集,可以让资源持有者和需求者的信息对接、动态分享,从而激活农村现有生产生活资料的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增收链,实现规模化效益。综合来看,学界普遍认为共享农业首先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以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边际效率对农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共享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互联网+农业”的新业态,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维的支撑。
共享农业的经济学逻辑
(一)强烈的需求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随着“丰衣足食”需求的满足,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向多样化、高品质化方向转变。《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多样性、安全性、高品质成为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新要求。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米、面等口粮消费占比下降,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8%,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以每年4-5个百分点增长,食糖消费量年均增长3.4%,畜产品消费量年均增长3.4%。而当前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和民众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都让民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农产品众筹、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概念的盛行说明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共享农场、共享农产品流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人们希望能够自己掌控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吃上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成为共享农业兴起的主要动力。
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民众对农业的认知也突破了单一的经济产业功能视角,从多维视角认识到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医疗休闲功能、物种多样性功能等,并且产生了相应的需求。从食物生产功能来看,认养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等农业共享经济模式因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食物而得到很大的发展;从文化教育功能来看,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承载,以农业文明为主题的文化教育可以嵌入到观光休闲的农业共享经济发展中;从医疗功能来看,农业作为一个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行业,田园山村的优美景色会让人得到更好的放松,有助于缓解紧张喧嚣的城市生活,日本、美国等国家早已兴起了农业自然疗法;从观光休闲功能来看,依托农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其余功能,农业已经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为共享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充分的供给
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不仅渗透到农业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等各个环节,还将各环节更紧密地串联在一起,既扁平化了农业再生产的具体过程,又大大压缩了农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周期。从宏观上看,更广泛的微观主体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也不断促进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从经营主体上看,中国有2.3亿承包土地农户,是美国的100倍,英国的1000倍,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为发展分享经济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早期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大多通过分享土地、机械、劳动力、化肥和农技来实现小范围的增产增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使用权的分享成为集约化农业的突出特点。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中,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闲置土地越来越多;价格较高的农机也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受限于农业产品的价格和农机的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做到各农户均配齐各类农机并不现实,这为农机的分享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推广体系等问题,粮棉油外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传播效率比较低下;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需要更好的平台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快速、精准、高效配置。
(三)成熟的发展条件
技术的进步、观念的转变、政策的支持、资本的青睐都为共享农业提供了成熟的发展条件。首先,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以及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农村网络人口爆发式增长,信息平台、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及应用在农村得到推广,为农村闲置资源提供了信息对称、低交易成本、支付便利、信任约束等基本市场条件,扫除了共享的技术障碍;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不可忽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其他领域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创新,冲击着全社会的发展理念、消费观念,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尤其以青年农场主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敢于尝试新事物新模式,共享农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社会基础;此外,政策风口也正当时,共享经济从2016年开始就连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等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共享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政策红利;从资金条件看,在多种政策的推动下,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共享农业近年来成为资本热捧的对象,投资机构、产业企业竞相把共享农业作为投资热点,沙米、云农场、大气候农业等共享概念农业企业已完成多轮融资,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共享农业的实践
(一)农业生产要素共享:土地、劳动力、农机
共享土地、机械、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合作的最主要形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使用权的共享成为集约化农业的突出特点。
土地共享。近年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业户口取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国家也允许和鼓励土地流转,为整合闲置在乡村的土地,实现土地共享创造了条件,共享农庄、众筹果园、共享民宿等新经济迅速发展。
农机共享。除了土地外,农机设备也是共享农业的热点,大型农机设备购置成本高、使用率低,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又变相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机设备共享将闲置设备资源共享出去,大大降低了单个农户购置成本压力,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而且可以获得租赁收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劳动力共享。农业劳动力快速减少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尤其是到了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更是短缺,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力的时间、地域分布不均匀问题一直存在,通过农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的共享平台,劳动者可以根据农忙农闲的规律以及区域范围内农场的用工需求,合理安排务农、务工的工作节奏,还可以参加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既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也增强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二)农业科技共享:农业信息、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共享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示范、推广、应用,这有助于生产者,尤其是小农户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
农业信息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包含范围非常广,除了种植业之外,还包括养殖业、林业、渔业等细分的自然资源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集成和共享农业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能力与水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大数据的重视,农业信息开放共享的基础环境不断优化,共享需求日益强烈。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粮食局、农业部均建设了各类型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2016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8年基本完成数据的共用共享,2020年实现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农业技术共享。农业技术领域长期存在农民种植养殖水平较低与农技推广人员缺乏高效便捷服务渠道的矛盾。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个性化、多样性的技术需求也给技术推广带来了挑战。通过搭建“互联网+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对接农业技术需求和在线技术服务,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共享。在互联网平台,不只是农业推广体系内的专家可以从事技术服务,长期处在从事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农民、新兴职业农民、基层农村经营者、行业企业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也可以是服务提供者。基于移动互联网农业远程诊断的“农医生”等平台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者。
(三)农产品流通共享:农产品物流、农产品营销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我国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再生产一直良莠不齐。农产品物流、营销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的坏损率,提高运输、仓储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农产品物流共享。农产品品类繁多,规模不统一,再加上居住分散,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現为农产品腐损率高、物流成本高。而同时,农产品物流找车难、找货难、冷库使用率偏低等“产能过剩”问题普遍存在。
通过农产品物流共享,能够共享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信息,充分发挥农村公交等闲置配送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超市仓储点的作用,在现有物流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物流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效率。比如众多地区出现的“乡村货的”,致力于让乡村拉货的司机和需要运货的货主相互找到对方,减少空车运行提高效率。
农产品销售共享。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主,商超、个体户、专业户、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并存。但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农户,由于规模小,议价能力弱,再加上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产需脱节、销售困难的问题。对广大中小农户而言,共享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是一个现实选择。针对农产品交易主体散、小、弱的问题,与产地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合作经营,将分散的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引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订单农业等形式,将区域性的分散农户或农民合作社与城市商超、社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搭建优质的物联网平台,实现销售与生产直接对话,既能节约流通的时间和成本又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热门的“社区支持农业(CSA)”、“众筹农场”是这一模式的实际探索。
我国共享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现行法律法规面临挑战
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商业供给结构和经营模式,也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存在一定滞后性,特别是法律关系调整、法律责任厘清等都是伴随着市场问题产生而出现,例如共享农机使用的安全责任、共享物流出现交通事故的损失承担等问题,法律法规尚未有明确的划分和解释;其次是对现有监管模式提出挑战,共享经济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商业模式,行业门槛远低于传统行业,在此背景下,监管对象众多,如物流司机、民宿房东、家庭农场主等,涉及信用、税收、保险、经营资质、从业资格等诸多问题,传统监管模式很难满足实际监管需求。
(二)共享农业的边界模糊
作为一种商业创新,共享农业理应受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然而从现实来看,也出现了许多偏离正常轨道、打擦边球的事件。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共享农业边界模糊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包括产品边界模糊带来的异化问题,比如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是共享农业的初衷,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共享农庄演变成房地产下乡,私人花园乱建问题,还有责任边界模糊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共享经济之间的信任关系主要依靠互联网和契约精神予以维系,新型交易模式带来的异地、异步、低透明度的交易体验促生了各类失信行为,如农产品以次充好、契约反悔、赖账失信等行为。
(三)激活闲置资源与消耗增量资源之间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共享优化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因此,激活闲置农村土地、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资源是发展共享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如何把共享和经济真正融合一起,形成既节约社会成本、又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仍是尚未解决好的问题。比如全国各地开花的农村土地共享项目,虽然提高了闲置房屋、闲置农田等资源利用率,但为了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条件,提升个性化的服务,社会再投资成本也非常高。再比如农机共享或者技术共享,新成立的农业服务企业租用利用农户已有购置的闲置机械设备的动力并不大,而是学习共享汽车等模式直接购买新的大型农业技术装备,这些都将带来新的社会资源消耗,偏离了共享经济的本义。
(四)小农户的权益保障问题
在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建立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权益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小规模农户是参与共享农业的基本单位和重要主体,由于文化水平、社会资源有限,分散的小农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直接面对下乡资本、农业企业、乡绅权贵,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在参与到共享农业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农户,因为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被强迫共享、收益得不到保障、财产被骗等问题的防范与处理尤为重要。
发展共享农业的思考
(一)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引导共享农业发展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发展受自然等条件影响较大,这就增加了共享农业的风险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导致受空间和时间约束下的共享农业的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的多环节性,又增加了共享农业的信任和监督成本。基于这些特点,共享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需要一个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来支撑其发展。系统化的政策体系首先包括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充分盘活农村资源提供条件,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对土地流转、农机共享等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健全落实机制,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措施和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处理共享农业发展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搭建多样化的共享平台,为各种要素的供需匹配和对接提供条件,推广成功的经验与做法。
(二)创新法律法规监管,规范共享农业发展
共享农业既有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有助于盘活闲置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增收、民众需求满足等都有重要意义,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的农业,由于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从业人员中的绝大部分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农户,一旦受骗或经济利益受损不仅会对底层家庭造成很大的打击,也会危及到社会长治久安。因此,首先应该对共享农业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采取适度的管理手段,在有效监管和鼓励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宏观上来说,需要修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对一些共享资源提供者市场准入条件有限制的要取消和放宽,一些阻碍农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也要及时清理或修改完善。微观上来说,在资金和信息两个重要方面加强监管,由于共享经济涉及的参与者数量大、范围广,资金安全社会影响范围广,需要对资金用途、存管进行重点监管,防止假借创新之名出现金融诈骗;同时,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也会形成规模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会包含我国的地理条件、居民饮食习惯、农业科技成果等等诸多的农业数据,对于国家安全非常重要,也需要政府进行重点监管。
(三)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支撑共享农业发展
农业共享经济作为共享经济的发展领域之一,同样依赖信息化水平,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农业共享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人力资本不足在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限制着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最大助推力的信息化水平,这又更加制约农业的发展,包括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现象严重,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甚至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员,而青年劳动力离农、恶农思想严重,不愿意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这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受制。因而,除了继续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外,更关键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改变社会对农民的传统偏见,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引导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才是最大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才能促进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
(四)延伸产业链覆盖面,深化共享农业发展
当前,全产业链经营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模式。通过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结,以各个环节的相互协作来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按照产业链的层次,可以将这些农业分为四个产业群:核心产业群、支持产业群、配套产业群、衍生产业群。其中,核心产业群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开展农业休闲活动;支持产业群主要是从事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配套产业群主要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衍生产业群主要是从事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生产加工。目前共享农业范围有限,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并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从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旅游、文创等全产业链融合。通过加强各产业群的开发与衔接,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加大现代农业的乘数效应,深化共享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2017[EB/OL].http://www.Iqqit.com/anchives/569406.html
2.丁琳琳.我国共享农业的两个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科技,2017(10)
3.刘华南,熊俊潇.共享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前景與发展对策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7(11)
4.刘奇.亟待开发的农业共享经济[J].中国发展观察,2017(7)
5.张雯丽,沈贵银,曹慧等.“十三五”时期我国重要农产品消费趋势、影响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6(3)
6.张雯.未来十年——农业大数据领域“好戏连台”[J].农药市场信息,2016(1)
7.叶伟文,龙永雄,黄伟.变潮涌动——全产业链布局现代农业[J].上海国资,2014(9)
8.赵晔.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点[N].新农村商报,20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