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涛
内容摘要:本文从共享经济内涵入手,对企业伦理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组织变革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组织间边界日益模糊化、组织与人的关系趋于多元化、雇佣关系更加松散化。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共享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组织还需重新构建竞争关系、共享关系及信任机制。
关键词:共享经济 组织变革 路径 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与共享经济内涵解读
(一)共享经济内涵
为研究个人汽车共享的经济现象,琼·斯潘思(JoeL Spaeth)与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首次提出“共享经济”概念,他们认为该现象是基于“个人对个人”基础上的合作消费模式;茹·罗杰斯(Roo Rogers)在其著作《我的就是你的》中,对“共享经济”内涵进行详细阐述,认为可以共享二手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及技术等,其在著作中对“共享经济”发展进行预测,认为仅美国就可以拥有1100亿美元的市场;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零成本边际社会》中,提出“共享经济”体现的是“协作经济”,认为该模式可能会对传承300余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范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综上所述,“共享经济”基本特征如下:以现代信息平台为共享媒介,以闲置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为标的,以重复交易方式推动闲置物品高效利用。通过对商品及服务功能的再消费,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二)企业伦理内涵
消费伦理。社会消费伦理是人们在消费行为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道德评价以及对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共享经济能够确保人们适度消费,最大限度地思考经济生活的内在本质,从而为社会消费伦理提供更多选择。首先,多角度衡量“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商品;其次,经济生活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物质享受与精神需求,其“共享”状态下的物质获取,能够更好体现“零边际成本”特征;最后,推动消费伦理向公平性方向发展,传统消费能力及水平往往与身份标志相联系,而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的消费则更多体现出使用权,从而赋予民众更多公平消费的机会。
競争伦理。市场竞争伦理是对市场竞争行为的道德评价。“共享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协同及合作理念的发展,更多体现出“社会人”的属性,从而构建符合竞争伦理的发展新模式,竞争开始由传统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方向转移。亚当·斯密认为“人都会有‘自利的打算,交易也是如此,只有给我想要拥有的东西,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从伦理学视角来看,人除了拥有“利己”思维外,还会有很多“非理性”行为,而这些“非理性”行为则体现出人的“社会性”,能够更好体现社会关系之间的联动状态,即更好体现出竞争伦理。
信用伦理。信用伦理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约定、契约、承诺、誓言等引发的伦理关系。“共享经济”是基于信用伦理基础上的经济范式,它依托人的信用开展各种分享活动。传统的交易模式以“物”为主,从而导致社会信用出现“物质隔膜”,使社会信用体系无法有效构建。而共享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将人的信用作为交易的基础及前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向信用化方向发展。为保障交易者在共享经济中的地位及优势,所有参与者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信用积累。由于国内的信用伦理体系长期处于无约束状态,导致其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社会缺乏监督,自身缺乏约束。
企业伦理视角下共享经济组织变革路径分析
(一)消费伦理推动共享经济组织边界变革—边界模糊化
组织的边界包含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边界,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边界。随着“共享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然推动竞争关系持续变革,因此组织与组织、组织内部的边界开始日趋模糊,合作者可能会变成竞争者,而竞争者也可能转化为合作者,各部门间的职能也会出现交叉融合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节奏持续加快,传统的无形及有形壁垒必然会被打破,“跨界”意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观念之一。传统的“纵向”与“横向”坐标关系会被打破,所有的关系都可能出现交叉,边界意识会逐渐被淡化。从英文翻译来看,“共享经济”既可以译为“Collaborative Economy”,也可以译为“Sharing Economy”,前者偏重“协同”,后者偏重“共享”。从这个意义来看,传统企业进行策划时,往往会设计完整的产业链条,覆盖产品或服务研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全过程,只要围绕每一个任务模块构建服务团队,就可以有效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但随着“共享经济”的出现,决定企业发展的已经不再是其横向发展范围,而是业务纵向发展的深度,谁将自身的资源效益开发到极致,谁就拥有领域控制能力。
(二)竞争伦理推动共享经济组织关系变革—关系多元化
研究组织与人的关系,必须要意识到组织结构是将组织与人连接起来的唯一方式,无论是因人设岗还是因岗设人,都是组织与人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共享经济”促进组织与人的关系变革,传统企业在雇佣员工时,考虑员工的自身素质、创新能力及人际关系,而现在模块化的组织关系,只需要考虑人才的位置,将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就会获取最大的绩效回报。未来组织与人的关系也不会单一化,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员工在服务于A企业的同时,也可能同时服务于B企业和C企业。当员工加入组织后,企业考虑的不再是拥有员工的全部时间、功能及附加值,而是员工的让渡价值。在“共享经济”前提下,组织与个人基于共同的目标,有着各自的价值需求,即“人人即组织”,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可以向其他组织继续出售自己的剩余价值或其他价值。如企业员工既为企业工作,也为自己工作,员工在自己工作8小时限度内,贡献完自己的价值后,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做其他兼职,既可以扩大自己的价值范围,也可以共享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基于企业伦理视角,共享经济组织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多元化关系建设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挖掘组织与员工的价值。
(三)信用伦理推动共享经济组织契约变革—更加松散灵活
雇佣关系是企业组织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在雇佣关系下契约是传统企业约束与控制员工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发出招聘启示、面试、试用、录用等过程,最后以合同方式将员工与企业绑定,企业要求员工的绝对忠诚,并且这种关系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计划经济时代,员工在组织内可能会“从一而终”,一个岗位一直干到退休;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根据组织需求,员工随时面临选择和被选择,此时的雇佣关系最为明显。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雇佣关系被打破,呈现出更加松散及靈活的状态,雇佣关系开始由简单的雇佣向“合作”方向转化。未来组织结构当中,个体出售的不再是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的价值,只要其提供企业需要的价值,那么这种雇佣关系就算实现。在“共享经济”条件下,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基于共享平台,既可以提供远程服务,也可以提供即时服务,只要自己能够付出组织需要的价值。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可能会为具有稳固雇佣关系的企业服务,也可能为其他组织提供临时服务,企业与个体的选择将会是全球化的,而非区域化的。从雇佣关系来看,传统的薪酬约束机制逐渐向信任方向转化,职务晋升、薪酬增减、荣誉补偿都不再是雇佣关系的维护手段,只有当组织与员工之间就价值交换达成一致时,才构成雇佣关系,而随着两者间交换契约的结束,雇佣关系也会随之终止。
企业伦理视角下共享经济组织变革路径优化建议
(一)基于竞争伦理重构共享经济组织竞争关系
从共享机制的特点来看,协同与共享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机制及出现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共享经济主要是在前端供给上做文章,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有创造力及非标准化的服务,构建买卖双方双向选择渠道。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始终处于不断地转化中。从企业伦理视角来看,共享经济必须要高度重视其核心机制建设。一是动态定价。共享产业平台能够取代商业组织的部分功能,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定价能力。对于供给者而言,只要闲置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没有被使用,就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再次出售,获取其剩余利润。而在动态定价基础上,可以根据物品内在价值的变化进行动态定价。如滴滴快车在高峰期、雨雪天等时机会适当提高使用价格,而在用车低峰值时,则会采取适当降价方式,促进共享经济发展。二是双向约束。对于处于同一共享机制的买卖双方必须要受到双向约束机制的管理,在同一消费结构中,提供者及消费者可以进行互评,体现出双方权益的对等性及公平性,而这种互评也是构成信用体系的重要因子,买卖双方一般都会高度重视。
从竞争关系重构来看,众包模式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众包是指组织以自愿方式,将工作任务外包给非特定大众网络的销售方式。众包模式与共享经济间存在必然联系。一是众包与共享存在共通之处,众包出售的是劳动力资源,而共享出售的是物资资源,两种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但不动产等物业共享市场空间较大,而劳动力众包则会存在一定的变数,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其发展空间会被限制;二是范畴差异。共享经济是大的经济模式统称,而众包则是共享经济的构成内容。以众包为例进行分析:A工程师在B工程公司工作,提供服务模式为坐班,薪酬结构为固定工资+项目奖金,无论公司是否需要,都必须始终呆在公司里。由于其薪酬中存在“项目奖金”选项,在项目较多时,会产生足够的收益,但当公司在经营淡季时,其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而A工程师通过众包平台则可以保障其资源效益最大化,其角色开始变为自由职业者,在确保B工程公司需求前提下,向多个工程公司提供服务,从而确保其淡季拥有足够的收益,最终实现A工程师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基于消费伦理重构共享经济组织共享关系
随着数据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其都开始向共享方向发展,单纯的营销变成“体验、互动、分享”的过程,所有的商业行为均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传统的单一方向营销变成多维和双向“互动”的营销,产品硬性介绍变成具体的“身心体验”,当客户接受产品或者服务时,可以以“共享”方式,将信息传播出去,从而形成“塔式”效应。要想构建企业伦理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组织发展路径,必须要把握其本质特征—互动。基于特定的商业环境,不同主体之间、环境与主体之间都会进行大量的思想交流,而通过互动不仅仅可以满足企业与客户的需求,还可以达到双向激发的效果。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了解客户的需求意向,从而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供给机制;而客户通过自身对商品的期待及渴望,可以促使企业转化到其有意向的需求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互动效果。从互动渠道来看,SNS成员互动、微博、微信、QQ等方式无处不在,其互动效果不可估量。共享经济的关键环节在于“体验”,虽然电子商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商品,但缺乏体验过程的消费行为不够完整。从万达集团、海尔集团的销售模式来看,“体验式销售”是其重要的商业密码。但是其要注意控制“分享”过程及内容,企业组织为确保其商品及服务得到最大范围的分享,往往会采取刺激“体验”方式,以“朋友圈”或口口相传方式,将自己的商业资讯分享出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叠加、传递及延续。在构建共享关系时,必须要将“互动”作为主要的信息吸纳方式,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归属感;将“体验”作为稳固客户的基础或前提,一切依靠事实说话,客户体验是最大的销售成果。只有在客户获得足够的“体验”认知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感受、认知分享出去,分享的频率、长度、振幅与体验效果息息相关。
(三)基于信用伦理重构共享经济组织信任机制
要构建企业伦理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组织发展路径,必须要将信任机制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共同的约束机制。一是加强行业规范。对于共享机制而言,现有的规范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必须要结合实践,构建符合共享经济的制度体系。行业规范制定必须要由行业自身来完成,只有得到行业认可的制度机制才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另外,为增强行业规范的权威性、法律性,政府要作为监督者和引导者,配合各项制度机制的落实,从法律规范、行业监管、区域创新、对点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具备整体约束的行业规范。二是强化共享价值。在共享经济理论发展同时,必须要强化共享价值,将传统物质、精神约束逐步向信任机制转化,使其作用提升到自我约束高度,从而确保信任效果内化。共享价值的建立必须要将公平性作为前提,买卖双方必须要进行互评,不仅要让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品牌化、标准化,还要促进消费者信用化发展。三是加强信用监管。共享经济既是业态也是行为,要对双方交易过程实行全面监管,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信用行为及时进行跟踪与公布,促进行为的公平化、透明化,从而保障信用得到有效监督。四是提升违规成本。要想通过信任机制提升组织的诚信度,必须要提升违规成本,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其成本是双方无法承担的,这自然会形成强大的约束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从共享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企业伦理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组织变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共享经济下组织间边界模糊化、组织与人的关系趋于多元化、雇佣关系更加松散化。为有效推动共享经济组织发展,需要重新构建竞争关系、共享关系及信任机制。在企业伦理视角下探讨共享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课题,随着“共享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必然会不断产生新的业态,经济组织只有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才有可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17(3)
2.刘晖.浅析共享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7(3)
3.韩文.共享经济下公司法的适应性改进:基于Uber案的组织学思考[J].河北法学,2017(1)
4.傅西洲.另一种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下的组织结构变革[J].互联网周刊,2016(12)
5.银昕.罗宾·蔡司.共享经济与“瘦组织”是天生一对[J].商学院,2016(Z1)
6.姜友林.地区性零售企业供应链创新整合研究[J].商业时代,2014(6)
7.秦海涛.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探讨及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