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馨香 沁心无痕

2018-01-05 10:59蔡菲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紫丁香德育家长

蔡菲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怎样合理、有效地做到“知识、德育”两不误呢?教学中,我在摸索,也在反思。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项“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心活,我先通过班级微信群、校讯通,积极地与所带班级的家长联系,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及在家表现,知己知彼才能對症下药。经了解,由于所在学校是镇驻地乡村小学,班内学生家长以外出务工、就近做小生意居多,平时疏于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关心,大部分孩子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自由散漫地成长,缺乏亲情的关怀,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团结友爱,甚至愚弄老师、欺骗家长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一株紫丁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绿叶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教育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理。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教育。像这样的德育渗透,语文课本里处处可见。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挖于“深”处。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文是最好的德育典范,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但是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一株紫丁香》教学中,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 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教育。

立足“实”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不理想,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却“涛声依旧”,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加入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如何尊敬老师,使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

攻在“恒”处。其实,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希望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我们可以利用家访、电话、微信,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地形成家校合力,提高“问题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爱上“心”处。利用好一切可以“以德育人”的语文教学机会,时时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时时事事讲述养育我们的父母的不易,时时事事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事事感化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学实践证明,自我品德反思可以左右学生的言行,是自我批评与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为此,我尝试运用长期在一线教学中积累的教育智慧,敞开心扉,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受到感染,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真正地去改正,不让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们由满怀希望变成失望。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有广阔的空间, 需要教师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我相信只要用爱心、恒心、细心去爱护每个孩子,去尊重他们,就一定能够唤醒孩子们内心的真情,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紫丁香德育家长
紫丁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5课《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家长错了
紫丁香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