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探究

2018-01-05 10:59靖玉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戏曲信息

靖玉红

一、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方言展开活动

语文课程教材资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有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自主创新课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对多种教材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提升课程资源的适配性。学生年龄段不同,对语文综合实践的追求也不同,其学力基础更是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课程构建时,需要充分观照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多重优化设计,形成科学教学体系。综合实践课程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其接轨点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利用方言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是全新的学习体验,势必能够形成重要教学动力。

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有鲜明的主题,还有具体的活动程序,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有融合意识。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1》,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等多项内容,教师结合口语交际相关内容创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要去请教别人。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我们不妨展开走访调查,对身边同学的相似经历进行调查,并将调查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都有使用方言的习惯,在交际过程中也会涉及方言运用,注意搜集整理方言内容,为我们的习作积累语用素材。任务下达后,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在班级范围内展开走访调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经过一番操作,学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并写出了活动报告。将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成果都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建立了方言积累体系,将实践活动推向高潮。

教师通过对文本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展开走访调查,并对方言进行积累和应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二、拓宽教学视野,结合地方戏曲展开活动

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课程构建基本规律,结合学生信息获取特点,发动学生多参与综合实践课程构建行动,以丰富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来源,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契合度。学生手中不仅有多种教材,还有大量的工具书和教辅材料,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成为常态,这些都成为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的有利条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展开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地方戏曲,也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有京剧《红灯记》片段介绍,教师以此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京剧是我们的国粹,而京剧也属于地方戏曲之一,我们苏北也有地方戏曲,所以这次实践活动主题就是“唱唱地方戏”。活动一: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我们这里的地方戏曲相关内容。活动二:学唱地方戏曲,挑选经典的地方戏曲片段,学唱一段,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三:背诵教材中的谚语。活动四:集中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演唱和背诵。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学生都显得特别紧张,因为大家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要当众演唱地方戏曲,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查阅相关信息,跟随视频音频学唱戏曲。经过一番准备,学生大多顺利完成相关任务。课堂展示开始,教师以抽签形式决定学生出场名单。有学生学唱了一段淮海剧《皮秀英》,也有学生唱了《苏北小调》,课堂反响很强烈。

教师发动学生学唱地方戏曲,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展示机会,将地方戏曲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在搜集信息、学唱戏曲、展示唱段、背诵谚语等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也对地方戏曲等文化意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优化文本内容,结合民俗文化展开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内容丰富,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整合意识,注意增删相关内容,以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针对性。综合实践活动有鲜明的主题,教师在具体选择时,需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展开操作,民俗民风属于最基本的地方文化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也有高度认同感,教师要注意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力和思想的同步成长。

《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为学生设计背诵“朝代歌”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填写表格的形式展示每一个朝代的名人。教师结合其操作形式,让学生针对当地民俗进行信息整合,以填写表格形式,将不同民俗的基本特点都展示出来。为获得最为全面的民俗信息,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对身边人展开调查,通过教辅材料,或者利用网络展开信息搜集。关于民俗,一些老人会更有发言权,教师引导学生走访家庭中的老者,自然能够获得更鲜活的信息材料。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展开了个性调查。在信息展示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民俗表格,填写内容也比较全面。如春节,苏北地方有不少讲究,如蒸长发饼,取的是“常发财”的谐音;大年初一吃“弯弯顺”(饺子)、吃粥,取其谐音“吃足”,希望一年顺利富足。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丰富民俗信息,课堂展示让学生对民俗有了更深刻认知,教师对学生认知表现也给出了个性评价。

让学生整理地方民俗内容,为学生提供难得的社会接触机会,学生需要通过走访和调查,对民俗信息展开全面搜集整理,从更多方面对民俗文化有了深刻了解。民俗是个性文化范例,最为接地气,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符合自主课程创建要求,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成长要求。学生表现非常出色,说明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比较到位,操作方法也是科学合理的,自然能够顺利建立相关学习认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课程创设,这是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其适合度更高,深受学生青睐。

四、接轨自然社会,结合历史文化展开活动

农村学校贴近大自然,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古韵,自然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教学资源,学生对大自然美景、农事活动、乡土历史、名胜古迹、社会热点都有特殊情结,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历史、自然、文化展开教学设计,提升综合实践课内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体验环境,以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这是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最精确定义,结合本土文化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社会即课堂理论的最直接实践。

《练习5》“语文与生活”栏目中有一个任务:模仿《莫高窟》一课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者名胜古迹写具体。教师针对这个设计为学生准备了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苏北有很多名胜古迹,花果山自然是最为著名的了。这次实践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任务一: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花果山名胜的相关信息资料,并以导游身份给大家进行展示。特别要对花果山历史文化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任务二:大家都有游览花果山的经历,讲述游览过程。如果有特别有意思的趣事,可以讲得更具体一些。任务三:学唱《西游记》插曲,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任务布设之后,学生展开相关操作。课堂展示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展示。首先是展示相关信息材料,学生都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有学生讲述: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花果山属于国家5A旅游景区,并荣获“美丽中国十佳海洋旅游目的地”“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等称号。在讲述游览经历时,学生更是热情洋溢,因为是亲身经历,自然有很多的话要说;学唱歌曲时,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学生参与积极性更明显。教师对学生优良表现给出肯定评价,并帮助学生对相关认知进行梳理,形成个性实践成果。

教师为学生布置几项活动任务,给学生创造丰富实践机会,因为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引发学生参与主动性。从学生展示情况能够看出,教师任务设计具有较高针对性,操作效果显著,学生从活动中获得锻炼。这无疑是教师课程创设的结果,结合當地历史文化展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自然赢得更多主动权。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构建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为综合实践课程增加了更多内容,也为学生创造难得的学习体验机会。地方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具有极深的社会根基,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学力基础出发,为学生设计更多带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培养会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团埠小学

猜你喜欢
民俗戏曲信息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订阅信息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