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与抄袭。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而也有人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写作方向]
材料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孔子的“行藏观”。行,就是施展抱负,积极入世。藏,就是独善其身,退隐江湖。个人被任用,与外部世界调和,孔子就会施展抱负;个人不被任用,与外部世界不调和,孔子就会藏身自好。第二部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不能控制时势,但可以决定自己的行藏。那么,现在的人如何定义“行”“藏”,现代人如何处理“行”“藏”,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有明确的立意。
方向一:积极顺应时代,实现自我的价值。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舍行藏”或“用行舍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在很多古代文化名人身上就表现出这样一种人生境界,被朝廷重用时积极施政,被朝廷抛弃时潇洒自我,寄情山水。苏轼、黄庭坚等人就是代表。
方向二:不拘于時,不被世界左右自我。
无论是被时代重用还是抛弃,无论是被大众接受还是否定,无论是被世俗欣赏还是排斥,都有一颗坚定自我的心。无关“用与舍”,是“行”、还是“藏”,一切只是自我对正义、良知、审美等自我价值观的坚持。用舍由时,行藏由我,是一份洒脱,更是一种超然物外、“不以物喜”的境界。
方向三:虽“用”却“不行”,虽“舍”却“不藏”。
纵观历史长河,在时代的变迁和动乱之时,有一些仁人志士和气节高洁的人,在昏庸的朝廷重用之下选择了拒绝,更有一些人在遭到朝廷的无理抛弃之后,虽有失意之感,却选择坚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继续“发声”。他们无愧于这个时代,更无愧于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知识分子。
[备用素材]
1.名人名言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进将有为,退必自修。——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朱光潜
2.人物事例
(1)庄子曳尾于涂
《庄子·秋水》中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点拨:“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以此来表达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平淡的人生态度。
(2)苏东坡的人生经历
苏轼,除了诗人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次是被贬惠州,第三次被贬儋州,根本原因都在于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苏轼无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屡次被朝廷所“舍”,但是就其一生整体来看他却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他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去杭州任知州,从京官到地方副职,西湖苏堤、惠州西湖,都留下了苏轼在被弃用之后的精神寄托。
点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对于人生“用舍”不定、命运随时的最好注解。
(3)李叔同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李叔同的一生,以出世与入世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段。前半生是风流才子,潇洒多情;后半生放弃了如花美眷和擅长的音律诗画,皈依佛门,成了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在李叔同的人生旅途中,这两者之间又是互有影响,互相渗透的。正因他入世时已萌生了出世的意识,他的为人与艺术才显得清新自然,超尘脱俗;又因出世是他全部入世生活和情感经验而致的自然归宿,他出家后就能持守种种清苦情趣。而且他出世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淡忘世事,如在抗战期间,他鲜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点拨:李叔同选择出家之路的缘由并非是厌世,绝然地逃避,而是对生命与信仰的一种追求,一种“诗意地栖居”。
[佳作示范]
鲈鱼虽美不归去
孙雨舒
览得八大山人的《松石图》,墨法苍劲,锐气丛生,厚厚的书页中又浸透时世的不幸与心系百姓的坚韧。
怪石突起,松柏苍劲,泪点颇多,墨香袭人。作为前代遗老,八大无法在政途上绘出一片天地,但为百姓忧虑的画笔却永不停止。将热情投诸挥毫,在怪石下体察民生,在河流中探寻仁政。诚然,时代无法用我,我亦要在这天地间施展抱负和襟怀,在画坛完成无法在政坛实现的梦想。这,是八大生不逢时却积极入世的执着。
思及于此,我不禁轻声叹息,“尽西风季鹰归未?”奈何莼菜鲈鱼鲜美异常,纵使时事动荡,求贤若渴,张翰业已独己修学,解甲归田。可见,用舍行藏的儒家真理也未必尽然,倒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更站得住脚些。
再观八大《松石图》,其中棵棵松柏挺拔苍劲,颇有一方寂寞与执着的韵味。这与我国的“闲职文人”又有一种巧妙的契合。自古以来,多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发出时不用我的悲叹,却依旧据守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辛弃疾的搵拭英雄泪后的把栏杆拍遍;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依旧哀民生之多艰;是韩愈夕贬潮州路八千,还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豪情……固然时不用我,我亦行之,这是将家国生民寄于心的豪情,更是纵然天下舍我,我却不舍天下的故土情怀。
那一位又一位生不逢时,不为人所用的英俊才杰明明可以选择藏身自好,隐居山田或归隐山水,可是他们没有。他们将内心深处最重的家国情怀变成积极入世的动力,在仕途不顺,多遭舍用时,依旧执着,依旧勇敢,依旧傲然!
与其忙忙碌碌一生,在意用或舍,不如勇敢地走下去,任他“用舍由时”,我却“行藏由我”,终其一生,无怨无悔。沈从文文革中被舍于故宫、梁漱溟被藏于乱世,但都未能掩藏他们惊世的才华和良知。
西风起,鲈鱼堪脍,同归可否?
我以为不归为好。
[点评]
“鲈鱼虽美不归去”的标题,巧妙地化用了西晋张翰因为官场失意而心生归隐之情的典故,令人眼前一亮。文章层次清晰,由传统的“用舍行藏”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一气呵成。文章化用的辛弃疾、白居易、韩愈诗句精准而深刻地将“诗”和“人”完美地融合,文质兼备,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文章最后再次借典故,巧妙地点出我的主见——“不归为好”。言外之意也就是官场的失意、时代的“用舍”,都不应该成为自己逃避的理由,“行藏在我”的主旨就不明而显了。
(作者:卜新尧,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endprint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