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切题,闪亮全篇

2018-01-05 02:15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三本警句读万卷书

古人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临场写作议论文时,如何打造一个“骤响易彻”的绚丽凤头呢?实践证明,引用诗文、名句来开头,不仅能简洁地引出观点,为全文立下总纲,而且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和气势,这是因为名言警句大都言简意赅、内蕴丰厚,足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引用名言警句开篇,可分两种情况:

其一,引发观点。

即以相关的名言作为“引子”,自然而巧妙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其妙处在于规避了“凭空立论”,使作文开篇就彰显“理趣”、顿生“看头”。比如:

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说,而今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好书佳文或曰“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無字之书”,古云“啼笑皆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于“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选自佳作《读书三部》)

在作者笔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啼笑皆不敢,方知做人难”等喷珠溅玉般地纷至沓来,自然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又如下例: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选自周云龙《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此文起笔引述《韩非子》中的名句,然后亮出现代科学的解释,顺势推出了“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的观点,使文章文化气息浓郁,并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其二,亮出观点。

即援引或截取名言警句作为议论文的观点句。它的妙处在于既得引文之情思、意蕴,又增加了观点的高度与力道。比如:

一位作家提出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对此我持赞同态度。三本大书说正印证着那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选自佳作《腹有“三书”气自华》)

文章从“三本大书”对人的成长作用的角度切入,强调心灵之书的内涵在于“爱人”,较好地扣住了题旨;而“你的气质里……”这则名言正是全篇之纲要、核心。

除了引述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诗词警句,其他诸如俗语、歌词以及经典典故、生活现象等,均在可引之列。试看以下二例: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2016年,民谣歌手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人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选自佳作《预测与立命》)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知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君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选自佳作《车如流水情如月》)

前者由流行歌曲的歌词入题,为后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后者除援引诗词名句,还将“信陵君驱车进陋巷”的典故拈入文中,彰显了该同学开阔的阅读面与丰富的语文积淀。需要注意的是,所引述的内容,字数决不能多(一般控制在百字以内),且要与全文观点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并在简要的引述后快速过渡到论题上去。另外,直接引用之外,还可化用——改写名言乃至质疑名句,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比如: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古训从古代流传到现代,自是非常有名。为什么这么有名?是不是说得很精辟?对。的确说得很精辟,因为它是懒惰者最堂而皇之的借口。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懒人,或者说任何一个勤奋的人也有懒惰的一面,如果谁没有惰性的话那就不叫人而叫机器人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车到山前必有路”一语产生得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很是必然。但这样的“路”走到最后就不叫“必有路”了,应该叫“车到山前黄泉路”。

(选自佳作《车到山前没有路》)

这位同学由“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选点切入,大胆地另发心声,胆识过人、勇气可嘉;至于化用“车到山前必有路”为“车到山前黄泉路”,则更是颇见机智与灵气。

“引”无定法,贵在得法。同学们只有将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慢慢咀嚼、消化、吸收,进而内化进自己的思想,入心入脑,才能在引用、化用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本警句读万卷书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
全家过年抢红包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更利于“求知”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会思考的食物
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