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返璞归真

2018-01-05 14:31郭海英
新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教版品德课程标准

郭海英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品德课的教学,要注重体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情感内化成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一、课前体验,诱发“心动”

课前体验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课前调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钱该怎么花》这课时,笔者在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家庭成员想要的东西和已经满足了的要求,并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满足了的要求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得到满足(不满足)。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不等于“我能要的”,并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为学生懂得花钱应该合理、有计划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但是该如何布置好课前预习,使之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好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情况进行研究,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设计的体验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将学习融入生活。

二、课堂体验,促进“情动”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体验、积累,从而内化为美好的情感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释放童真、体验快乐的“学堂”,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目的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注重体验引导,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设计多种多样的与真实生活贴切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去自主体验、感受、领悟,从而建构新的道德认知并無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1. 角色体验。

角色扮演,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和文本融合在一起,和情境中的角色一起活动,同感受共思考。以身“体”之,用心“验”之,由“体”生“验”,获得情绪感染,情感体会。例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是谁》这课中,笔者精选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所——①秋游榉子洲公园;②到图书馆借阅图书;③乘车去火车站;④去超市购物;⑤去剧院看表演;⑥奶奶生病了,你刚好回家。⑦医院里,医生给病人看病。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不同的场合,对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并通过表演,把道德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主动行动,强化了教学效果。而表演后的评价,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懂得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实践体验。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说:“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道德认知才能刻骨铭心。

例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书的演变》这课,学生们虽然每天都在接触书,但对书的演变及发展过程都比较陌生,只知道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于是在教学第二部分“印刷术的发展”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争当“印刷小达人”模拟活动,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羊、山、上、吃、小、草”六个活字,让学生每排完一种排法,就涂上印泥,把它印刷出来。谁的排法最多而且印刷整齐就获胜。这个环节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了活字印刷的优越性和灵活性,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萌发民族自豪感。

3. 模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学生生活。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一味说教。例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试一试,体验残疾人的不便”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三次模拟体验:①体验肢残人活动:单手戴红领巾,谈感受;②体验盲人活动:蒙眼走路,谈感受;③体验聋哑人活动:用手势表达,谈感受。这三个活动都让每一位学生最真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的不便、无助和渴求。这样的课堂,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学生深刻的体验,真正把学生带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这一核心理念。

三、课后体验,促使“意动”

课后体验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门生活实践性的课程,品德课的教学就必须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真正融入生活,促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课后走进生活,把课堂上掌握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从看电视说起》这课,教材编者的意图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看电视。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却对孩子爱看电视的现象,或听之任之,或粗暴制止,或束手无策,很少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看电视。因此,笔者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视频(小刚和妈妈看电视引起矛盾),引发学生共鸣;接着借此契机让学生讨论看电视的利与弊,从而让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看电视;最后让学生回家后拟订一份和家长签订的“协议”书,处理好看电视和学习、休息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制订“协议”,让学生走出课堂后,真正地将合理安排时间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让课堂在生活中延续。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品格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开放、活动、有效的教学环节,构建民主、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充分地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道德认知,再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让我们的“真”课堂回归到“真”生活中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教版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