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课中践行法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8-01-05 07:36柴厚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育措施

柴厚伟

[摘 要]初中阶段的德育课是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分析与思索,让学生在德育课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使单调枯燥的理论转变为轻松实用的工具,让学生学习后能够自我保护并正确面对违法事件,认知法律的重要性,树立良好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法律知识;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68-02

在法治社会里,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是公民必备的法律素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让其在青少年阶段熟知法律理念,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于其全面发展,初中时期的德育课便是宣传法律知识的良好平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现实元素,创造新型授课模式,强化法律常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治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一、实行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及普遍性,法律指导民众依据正确方式生活,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生活秩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时期,此时接受正确的法律知识,能够让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在此阶段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是极其关键的。因此,德育课中应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内化,让学生用法律规范并保護自己,在潜意识里自觉遵守条文规定,做新时期的合格少年。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仅是拥有良好成绩、获取学位,学生掌握法律内涵,拥有较高个人知识储备,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与要求。这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为国家及企业带来效益,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满足社会需求。

二、实施法律知识教育的原则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青春期阶段,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不安与躁动心理,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各个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法律与社会生活中的暴力、矛盾、纷争等都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实施法律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法律所追求的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来对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另外,也不应提倡一些过分利用社会黑暗面来进行法律渲染的方式,应从正面来对学生自身的人生观加以引导,以使学生对法律具备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个客观、积极、向上的看法。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行动之下,才能为青少年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社会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三、践行法治教育的路径

1.认知法律的重要性

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仅是学校与家,几乎无其他课外活动。加之初中时期课业繁重,学生较少关注实时动态,缺少社会实践时间,法律的认知水平处在低级阶段。不了解法律知识或理解片面,当需要法律援助时便无法可寻,基于此,在德育课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便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授课时告知学生掌握法律的必要性,让其在内心形成意识,逐步关注并学习法律知识。教师还需让学生了解,法律不仅要求学生遵守各项规范,严格管理自己,当自身面临困境时,法律便是防御敌人、保护自我合法权利的武器。不应让学生只看到法律严格且强硬的一面,更应让其理解学好法律能够保护自我,让自身享有权利并能够处理不公正事件。法律知识掌握得好,可以保护自己及身边人,让自身处在安全环境下。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会逐步转变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2.授课中融入时事案例

单纯讲解法律概念,学生无法形成理念,知识吸收及记忆程度较差,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把现实事例融入课堂中,学生的关注度将会提高。课堂中教师播放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找寻问题、自我思考及分析原因。全程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注意力进而强化所学课程概念,知识记忆深刻。如讲解校园暴力案件时,此类话题与学生关联性较大,适合学生理解并对其有帮助,学生对此兴趣较高。教师可列举九名女生暴力欺凌的事件,九名女生中部分是在校学生,其余为社会人员。由于为一名女生庆祝生日,九名人员饮用了少量啤酒,酒后一人为发泄心中不满,约叫一名与自身有矛盾的人员,把其关在屋内轮流殴打并软禁了一段时间。教师讲授案例后,让学生思考当事人所犯何罪,分析怎样可以避免并思考从中体现的相关法律知识。融入案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分析事件,与自身有关联便会深入思考,从而实现在德育教学中宣传法律知识的目的。

3.激发学生内部动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接触社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非常少,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于法制观念的认识也非常浅显,自身严重缺乏法律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发展要求、素质发展、成长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等多个方面来为学生强调法律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以使法治教育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4.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

法制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宣传并强调遵纪守法所具有的重要性,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不单单是对我们的行为加以拘束,更是我们捍卫自身权利的重要武器。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措施与途径使学生明白,法律原来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都有一个非常强大且坚实的法律网,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有着较大影响,并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做到遵纪守法,才能得以更加顺利、健康地发展。

四、实行法治教育的措施

1.教师正确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养成时期,此时积极正面地指导学生,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而该阶段学生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因素,自我把控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偏激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课中主要阐述法律的公平与健全,若过多渲染社会的不良氛围,易让学生对社会产生芥蒂,无法准确认知法律。此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如讲解法律知识时,着重介绍宪法、民法的内容,选取与学生相关联的知识。介于学生处在成长期,在介绍刑法内容时需注意尺度,避免其产生心理隔阂。

2.增强学生法律认知

前文论述到,学生的心理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给予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利于日后的发展。在德育课中讲解法律知识,能让学生脑海中拥有个大概的脉络,对法律有准确认知。养成良好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自我应对能力。当今,QQ、微信等社交工具学生广泛接触,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如学生频繁晒照片,有人分析过,根据照片中的一角便可猜测位置,安全易受到威胁。教师在授课中可强调此类观念,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防止因自身疏忽而导致危险事件发生。学生通过了解与自己切身关联的案例,能更加准确地认知法律的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亦会提高。

总之,德育课程能使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在德育课中加入法律元素能够充实科目整体结构,使课堂更加愉悦,学生富有兴趣。学生在此阶段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心中有标尺,能够较好地处理事情,都需归功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做事规范且形成理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并追求正义,教师应在授课时运用新途径与措施,保障学生清楚掌握并记忆法律知识。

(特约编辑 斯 陌)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措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