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根
[摘 要]研究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目的是为教师在活动课中开展创造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策略,使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有章可循。活动课中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内涵具有三大功能、五大理论基础,模式的实施策略有七大要素。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信息,启发思维;分析讨论,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完成作品;推销作品,完善创新;成果迁移,升华创造。
[关键词]创造教育;教学模式;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06-02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取决于科技实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教育不是培养识记型的人才,而是培养运用知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型人才,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对教育活动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基本取向。
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教育界的改革动态, “创造教育”这一名词已经被提了出来, 因此,我们选择了《在活动课中开展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来进行研究。我们结合近年来本校的生源情况、具体教学设备、教师力量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模式的内涵及流程
创造教育操作模式在教学策略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社会人士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注重科学方法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或技术信息,引导学生设计思路,从而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广泛询问他人、不断设计与实验、不断改进思路来确定研究方案;设计出制作方案,进行制作或实验,创作新作品;利用新作品进行实验或赏析;评估实验的效果或创作效果;合作探究,寻求改进方案、设计新方案。教师展示各小组研究成果,发动学生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从而完善创新作品,最后把研究的成果用于新情境,从而升华创造。其模式流程如下:
二、模式的功能指向
(1)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聚合非结构性经验背景,主动参与,创造性完成新作品。
(2)通过合作,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创新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促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物件中的科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描绘、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习惯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放弃和修正自己观点的优良品质。
三、模式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21世纪的创造教育以各类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特别强调和强化实践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强调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2.创新教育理论
创造离不开想象,必须把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表象加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因此创造要从问题开始,进行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反复实验与改进,最后完成自己独特的作品。
3.合作学习理论
俄国的维果茨基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很有限的,如果结合多人的见解与方法,进行学习与研究,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4.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选择与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吸收新的要素重新组合与理解的过程;学习要进行不断地同化—顺应,循环往复,从平衡过渡到不平衡,再次达到平衡,就这样不断交替。
5.国内外当代教育思潮的启示
“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发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终身教育启示人们要把学校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
四、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能力层次,兴趣爱好、性格诸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互间的熟悉度、认可度、相依度,相互信任、诚挚谦让、承担责任的程度。根据相似性将4~6人分成一组,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他们互帮互学,相互研究创新方法并设计创新方案。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并开展小组间的竞争活动,但要分层评价。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根据研究对象创设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情境;善于编辑研究对象,掌握有關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预测各种研究方案;准备有关研究资料,制作或配齐各种研究方案所需的器材;上课时能及时处理没有预测到的方案,给学生一个满意的交待。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做好情绪感染,多鼓励,少批评,随时充当一个合作者、帮助者;还要善于处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补充、修正;培养小组长自觉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评价,各小组接受评价,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要求其他小组虚心记录,整理并吸取各组的研究成果。
(4)在巩固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准备一定量有创造性的作品,包括本校前期获奖的作品、各类大赛中获奖的作品等相关材料,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中用到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创新点。让学生取长补短,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所用。另外还要引入一些有关科技新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创造性地解释相关问题,使学生发现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同时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endprint
(5)该教学模式吸取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科学探究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要素,可以适用于活动课教学。教师要准备充分,并考虑学生的时间或素质诸因素,在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投影、动画、联系实际列举事例或直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典型的创造环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能自主发现问题。同时教师通过启发、暗示、情绪感染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可参与提问,巧妙地将问题去伪存真,形成系列,来定位学生研究的课题。
2.提供信息,启发思维
学生的知识具有离散性,肤浅性,教师必须充当一位帮助者、合作者、指导者,否则学生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无从入手或收获甚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研究的对象,搜集一定量的信息,将它们提供给学生,使他们的探究与创造性活动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时,教师要对有关信息略作启发性讲解,从逻辑上进行“串线搭桥”,以便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但要与完全解决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
3.分析讨论,确定课题
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功能,将每名学生的猜想、假设、分析、推理拿来讨论;允许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辩论,经过从矛盾冲突到调适和解的过程,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如果产生重大冲突而不能统一,教师要适时参与讨论,采取启发性修正或多面肯定的策略;教师将达成共识的学生重新定为一个新的合作小组,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确定研究的课题。
4.设计方案,完成作品
教师根据新的合作小组提出研究方案,及时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实验器材,让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和启发学生做好以下几点:①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后形成一些粗浅的观点,并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②通过动手实验或逻辑推理,明白事实真相,解除疑问;③适时引入新方法、新知识,进行再设计,替代原有作品;④小组长将设计或方案及预设进行汇报,接受师生共同评价,其他小组将评价后的成果进行记录;⑤吸纳各组成果,进一步找出启发,再完善自我成果,完成所研究的作品。
5.推销作品,完善创新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创新成果,教会他们如何讲解自己作品的结构、功能或原理,向他人推销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他人对作品的整体评价,针对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完善创新。
6.成果迁移,升华创造
引导学生将新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一般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事例或物件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也可以解决其中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新知,升华新知,再次创造。
综上所述,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创造教育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在教育创新方面存在多种渠道,如课堂教学的創新、课后教学的创新,关键是让创新存在于学校教育的目标、体制、内容等多个层面。问题的核心是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建立,因为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创造教育操作模式还是滞后于课堂教学中,也滞后于实践教学中。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实施,要靠每位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而且要长期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本模式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在于对创造教育教学操作模式从实践教学层面、课外教学层面来进行问题的揭示,激发每一位教师对创造教育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特约编辑 斯 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