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蔓
摘 要:幼儿作为社会上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现阶段影响幼儿正常生长的一类重要问题,不良的心理状态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要求全社会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本文对幼儿心理疾病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援助指导
近年来,国内外加大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相关的心理学专家对该项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心理健康直接标志着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心理调适能力,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需要从小培养,是幼儿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快速形成的重要阶段,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个性的快速形成,确保社会上各项交往活动的正常发展。
一、幼儿心理疾病类型
(一)多动症
多动症是幼儿不良心理的直观体现,是由于注意缺陷所引发,临床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量过度、易冲动、适应能力差及学习能力下降等情况,对幼儿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属于社会障碍的一种,该项行为的产生,主要是指存在不良心理的幼儿当出现某种不满时,便会对看到的一切事物进行破坏和攻击,以此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该种行为的产生,会引发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对自身及他人的身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三)社会退缩行为
社会退缩行为主要是指当幼儿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会出现回避及焦虑心理状态,恐惧感较强,若对幼儿该种行为置之不管,将会导致幼儿发展为自闭症,幼儿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易生气等。
二、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因素
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情况,不能对幼儿教育体系有系统及科学的认识,无法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进行科学的引导。如当幼儿犯错时,教师经常使用“再不听话就打你”“在哭就不喜欢你了”“再犯错误就把你关进黑屋子里”等话语,没有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幼儿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增加了幼儿的紧张及恐惧心理,导致幼儿出现不健康心理状态[1]。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幼儿在生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在幼儿生长过程中受父母影响较大,心理状态的形成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幼儿出现不良心理状态,与父母的行为心理及心理引导有直接关系,父母的不良心理,会直接影響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幼儿会出现诸多不良心理。还有一些父母存在过度放纵、过度保护及过度溺爱等不良教养方式,使幼儿产生自私、胆怯、懒惰及孤独等心理情绪。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价值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幼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将维护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及心理教育环境,提升幼儿的安全感及信赖感,对调控幼儿的心理情绪,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表达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计划制定时,应结合幼儿现有知识经验及年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计划中来,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同时,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以便能够获取幼儿行为反应的新内容及新线索,进而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及活动目标,将心理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相整合,促使幼儿教育逐渐向持续发展式、生成式及整体性教育方向发展[2]。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幼儿园应聘请相关的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疏通及心理测试,确保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育目标,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大大提升。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教育学学习,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发展特点,采用适宜的方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将平等对待幼儿及尊重幼儿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平等、宽容的对待学生,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对家长进行援助指导
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心理咨询师应对家长予以援助指导,邀请心理咨询师进入到幼儿园内部,与家长针对幼儿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确保能够直观的了解到现阶段幼儿的心理变化情况,能够直观的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家长的信任感逐渐增强,能够向心理咨询师倾诉一些难言之隐,心理咨询师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另外,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时,应根据不同幼儿对事件的反应,来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幼儿实施心理疏导、处理急性应激反应、认知矫正、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恐惧、焦虑及抑郁心理,减少幼儿的过激行为,确保幼儿心理健康[3]。
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发展,家长和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对于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幼儿,要及时了解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萍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1):77-79.
[2]岳明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5,(25):219.
[3]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2015,(0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