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视域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证研究

2018-01-05 23:07袁翔牛亏环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时间管理学习行为高等学校

袁翔+牛亏环

摘 要 在时间管理与学习行为理论的双重耦合与理念指导下,以上海Y大学2016年下半年选修《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的学生为调研样本进行实证探索,结果显示,通过课程学习及时间管理指导与行为设计,学生在时间管理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提升。高校应从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与学习行为规范意识、加强时间管理技能指导与训练、加强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加强学习行为设计的教育与引导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

关键词 时间管理;大学生;学习行为;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6-0068-05

时间管理是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利用、适时控制的管理过程[1],其本质是时间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这是因为,个体时间管理的能力,除了与其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关外,更和价值观念、态度、素质相关,基于大学生主体的存在性、实践性,时间管理反映的是其学习生活方向、行为秩序和规律的一个构架,实质上是个体对自身成长空间的把握[2]。为此,研究时间管理视域下大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倾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时间管理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各界对时间管理的研究风生水起。对其理论上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构建,从最初的时间管理认知模型、过程模型、结构模型、系统模型,到后来的倾向模型,其研究范围从管理学领域、行为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再到教育学领域,时间管理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重要的关联性。

第一,在认知模型中,人们把时间管理与计算机操作相类比,把时间管理分为三个水平,分别为:选择目标、子目标和确定目标的宏观水平;形成任务、子任务和确定任务的中观水平;以及制定时间表、分配具体任务的微观水平。第二,在过程模型中,以设置目标和优先级、建立任务执行机制和权衡组织倾向为主,并且注重潜在变量——时间监控感对时间态度、行为表现和绩效指标之间的调节功能。第三,在结构模型中,以包含目的、结构性常规行为、当前定向、有效组织和坚持力五个维度在内的时间管理结构量表(TSD)为基础,测量个体对于管理时间的结构和目的情况的自我认知程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四,在系统模型中,史蒂芬·柯维把时间管理分为了四个阶段,即备忘录型(第一代,应变力强)、制定计划与日程表(第二代,关注自制力和效率)、强调价值并设定先后性(第三代,强调效率至上)、自然法则和罗盘理论型(第四代,有效预测工作结果)。四个阶段各有特点,且每一代都具备一定的优点和缺点。第五,在倾向模型中,个体时间管理倾向与人格特征紧密相关,包含时间价值感(个体对时间功能、价值的态度与观念)、时间监控观(个体利用和运用时间的能力和观念)和时间效能感(个体对控制时间的信念和预期)三个能体现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维度,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的反映[3]。本研究以我国学者黄希庭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

2.学习行为理论

学习理论是对人们学习活动及其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揭示、解释和说明的理论,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学习,主要有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三类。认知学派中的学习是以学习结构的变化为要旨;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是学习者行为是其对环境刺激所做出反应的基本假设下,学习是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者个体行为模式的决定作用,又称刺激-反应理论(简称学习行为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的观点为代表,于20世纪初开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美国相关研究领域一度成为主导流派。

学习行为是学习者在某种动机的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与学习环境进行的双向交互活动的总和,而学习者是学习行为的主要执行者,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由学习者自主控制,受学习者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学习环境的影响[4]。总体来說,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其效果依赖于一定的强化性和习惯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练习性和重复性。据此,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的四种模式: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可变比例强化。他认为强化是学习者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主体的执行与强化,而执行与强化则需要合理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为基础。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根据学习行为理论以及时间管理理论来思考大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倾向相关问题,形成了以下三个研究假设:一是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成效的高低;二是大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离不开学习习惯的优劣,学习习惯又与学习者自我监控、行为倾向紧密相联;三是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是决定其学习行为倾向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对时间管理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习行为开展了实证研究,以期对揭示学习的本质,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效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实证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为有效采集到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的有关数据,准确研判大学生学习行为倾向,关于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指导在其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力和成效度进行跟踪调研,以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5]为基础,制作了《大学生时间管理情况调研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内容主要由调研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两部分构成。其中,量表部分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分别为时间价值感分量表、时间监控观分量表及时间效能感分量表。问卷量表中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5分,对于反向计分题则在数据处理时做了相应转换。三个分量表的题目、反向题组成情况,详见下表1。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Y大学(该校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全日制在校、参加2016年下半年《大学生时间管理》选修课程的全部本科生。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

数据统计显示,参与调研的男生比女生略多,在人数差异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应人数比例与学校本身人数比例相符合;理工科学生占逾80%,这与该校为工科应用技术型大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以大二、大三为主,由于是通识类选修课程,一年级学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尚不能修读;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为自主性课程选择模式,从自主选择课程模式的角度看,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希望通过该课程学习来改进与提高自身时间管理技能的主观能动因素,但也不排除个别纯粹为了完成必要的选修学分数量而选择该课程的学生。

(二)研究实施

1.调研过程

一方面,对在设计完成调研问卷后经前期在上海Y大学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试测,于2016年9月和12月,分别对上海Y大学参加《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学习的同一批77名学生进行了实名制问卷调研,对学生在时间课程学习之初的时间管理状况及学习行为及倾向进行一定的判断,在学期末课程学习结束时再对其进行学习效果判断,以用来检验对比、分析时间管理指导对学生学习行为倾向的影响力。另一方面,2016年12月份,对上海Y大学的11名学生进行了结构性访谈,针对目前大学生时间管理及学习行为倾向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情况、学习心理特点及行为规律。

2.问卷回收

调研中发放、回收有效问卷的情况为:两次问卷发放均为77份;其中,9月份回收71份问卷,有效问卷69份,12月份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75份。两次调研参加的学生人数均为64份,均为有效。基于此,依据两次采集到的数据,在表2中也对这部分调研对象进行了系列对比和研究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信度检验

通过对调研数据量表执行SPSS信度检验结果可知,9月份原始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2,12月份原始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5,均大于0.6。由此,总量表数据可靠性皆为“比较理想”。对比三个分量表在两次调研上的可靠性情况见表3。

从表3还可以得知,经过在时间管理课程上的教育指导与行为设计,参测大学生不论是在时间管理倾向总量的α系数可靠性、还是在时间管理三个分量表上的α系数可靠性均有了一定提升,在时间管理效能感上的可靠性提升最大,α系数提升值达到了0.209。

2.研究结果分析

经数据比对可知,两次调研均参加的学生共有64人,其中,有42人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上获得一定的提升,个别学生的分数提升值达到了63。从表4可知,这64人的时间管理倾向所对应的三个分量分值均值也有相应提高,分别为0.61、6.25、0.42,其中,时间监控观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总分整体提升了466分,平均每人提升7.29分。可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指导与行为设计,其在时间管理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上获得一定提升,这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意识强化、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行为倾向与成长成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为了观察成对检验样本的显著性,又对同一检验样本群体在学习时间管理课程前后对应的积差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进行了检验,从表5中数据结果可知:

一方面,在这两次调研中,参与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群体不论是在测量总量还是三个分量上,都表现出与时间管理课程学习效果的高度相关性(r>0.49)。其中,时间管理倾向对应的r总=0.604,时间监控观对应的r2=0.595,时间效能感r3=0.557,时间价值感对应的相关系数r1=0.461,介于0.40和0.70中间,呈现出中度相关性。

另一方面,在推论性统计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是否达到显著,单从积差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来判断还不够,须从积差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P来进一步判断。若p>0.05,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未达显著,即未呈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反,若p<0.05,则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即呈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由此,由表5可知,调研成对样本总变量和三个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p均为0.000,明显小于0.05,进一步加强了先前的判断:9月份和12月份对应的总量及变量均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参测学生的所有时间变量均获得了提升。

三、问题体现

据我们之前对全国16所本科高校212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60.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时间管理不善,同时有67.8%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69.5%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甚至还有43.7%的学生出现网络成瘾,这些都成为他们出现学习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凡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一定偏差的学生,诸如学习动力不足、目标缺失、网络成瘾等,基本也同时存在着时间管理不善、时间管理倾向偏离的问题症结。

(一)对时间管理价值感的认知不足

时间观念的形成依赖于人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实践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大学生时间管理价值感是其关于时间对自身成长发展形成一定价值的認知、态度和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学生对时间的认知仍停留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教条式认知层面上,缺乏深刻的实践与领悟,自我认知不足。

(二)对时间管理监控的观念偏弱

设置目标、制定计划、设定优先级别、分配时间、自我反馈等是大学生对时间进行监控的体现,属于一种个体对自身内部的能动性指向,并通过一系列外显行为来体现。大学生时间管理监控观念偏弱现象主要有:对学习、生活、工作、兴趣等时间分配不合理,浪费虚度整片化时间,不会整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习等日常事务安排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规划,没有自我控制力,也没有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检查反思和调节纠正。这些问题现象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对时间管理效能感重视程度不足

时间管理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对于每单位时间运行管理而带来的价值利用率上,或者单位时间所产出的效能高低上。某些学生总认为大学时间很长,还有大把的青春时光可以挥霍,这些人往往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表现出网络成瘾、拖延症现象或懒癌发作,单位时间的效能极低,致使学业停滞、生活秩序混乱等时间管理、学习行为问题凸显。

(四)对学习行为自我监控的意识偏弱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也能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并根据时间管理制定了一定的时间日程安排,但是反映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却显示出执行力不够的现象,这就是缺乏自我监控的一种反映。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学霸”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对时间的严密安排上,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时常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检查、反思和监控,及时对时间管理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督促。

(五)对学习行为自我调节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已经制定了的日常或周学习计划,也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人或事的打扰,比如某个突然来访的同学或朋友,或者某件临时被安排的事务等,这些都会扰乱原先制定的时间计划,致使某些事情无法按计划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此时如果不能发挥好对学习计划或行为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影响整体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四、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成效,学习成效的高低与学习习惯的优劣呈现一定的正相关,而学习习惯又与学习者自我监控、行为倾向表现相关,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对其学习行为倾向来说是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在知识迭代周期愈来愈短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下,高校如何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如何在增强大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习行为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提高学习效果,应当受到当今教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与学习行为规划意识

意识是大脑对其内外信息的觉察与反映,属于一种精神认知,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直接经验的主观意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指导着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具备主观性、流动性、同一性和能动性。高校可以采取开展一些相关讲座活动来教育引导或设立一定的课堂学分制等形式,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优化与学习行为规范的意识和理性认知力,优化学习成效并转化为日常学习行为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指导与训练

高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时间管理课程师资团队,在时间管理知识储备、方法技能等实际行动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通过指导获得一定的管理技能技巧,并通过日常行为训练强化习惯性养成并保持习惯的稳定性。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脱离了严格管教的学习模式,一下子转变为自我管理模式,较多的大学生会在大学阶段前期存在无所适从的感觉,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无序与失范。高校应通过辅导、咨询、课程等形式加强行为干预,对于培养规划意识强、适应性高、高度自律、自我控制力强的大学生会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学习行为设计的教育与引导

据有关调查,我国高校学生发展取向与教育定位高度匹配型为28%,独立型为5.7%,排斥型为18.5%,而被动顺应型多达47.7%[6]。由此,可以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设计一套大学生学习行为指导手册,以供大部分被动顺应型学生群体学习和参考,这将大幅缩短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期,同时也会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可以考虑结合学习者个体的人格特质基础特点与职业生涯发展趋势,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情绪、意志等因素出发,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时间及行为进行一定的模式管理、规划引导,也可以结合院系、专业学习特征,对指导手册再进一步细致化与精准化设计,为那些在时间管理、学习行为方面表现被动的学生群体提供可靠的行为模式参考。

参 考 文 献

[1]牛亏环,袁翔.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56.

[2]楊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时间自我管理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牛亏环,袁翔.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5-8.

[4]庄科君,贺宝勋.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系统框架和自主学习行为层次塔[J].中国电化教育,2009(3):41-42.

[5]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338-343.

[6]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78-87.

猜你喜欢
时间管理学习行为高等学校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浅谈秘书工作的时间管理艺术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