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卿
何谓科举“三甲”?
“三甲”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等级。
《辞源》先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然后对“三甲”予以解释: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科举仍分三甲,但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中国科举辞典》(翟国璋主编,2006年5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对“三甲”的解释,与《辞源》是相同的:
一甲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等。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始分甲次,一甲仅取数名。金朝科举以成绩高下分甲、乙、丙三等,每等若干人,名列第一等者称为第一甲。元、明以来,额定三名,赐进士及第名衔。第一名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二甲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二等。
三甲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三等。
古人官联趣话
历史上一些廉政爱民之官,常书贴警联以自律。
某知县上任后,针对衙门腐败之风,特书一联昭示于众:“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眼前皆脊地,存心不刮地皮”。
清代赵慎畛任官广西桂林,为策勉自己和同僚,到任第二天就在公堂贴出一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做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历史上有不少贪官污吏也常借楹联或自我吹嘘,或欺骗百姓,结果遭到人们无情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成为千古笑柄。
清代,某赃官平时贪得无厌,却在公堂书挂一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第二天,便有人在上、下联后面各添加几个字,变成:“爱民若子,无非金子银子;执法如山,实属钱山靠山”。一针见血,赃官看了目瞪口呆。
一贪官趁天灾人祸之际,大刮民财,却自我标榜,在衙门挂出一联曰:“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衙门中的人看了很恼火,晚上把它改成:“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两字之变,联意全非,真是入木三分。
古人廉政趣闻
撰联自诫
清代江苏无锡知县武诚谟,去无锡上任时,刚下车,便挥毫在客厅书挂一自诫联:“罔谈道,罔害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愧;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挂牌警告
我国明代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其拒贿的办法颇为高明:每遇行贿者,便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两袖清风朝天去”,行贿者看到这块警告牌,便知趣地打道回府。
当众斥贿
清代时刘统勋身为军机大臣,有一天夜里,一官员给他送上一份厚礼,他拒不接受,并于次日当众斥责:“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众说明白。”一语即出,铿锵有声,这位行贿官员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题文自勉
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为贪污。为拒贿,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
棒打送礼
南朝中书通事舍人顾协,位高权大,但为政清廉。有一次他的一位门生有事相求,便送礼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部下对其重打二十大板。
题诗拒金
明代永乐年间,监督御史吴纳从贵州巡察回京,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拒不接受,并挥毫题诗回绝:“萧萧行李向东迁,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将沉在碧波间。”
古诗词“倒喻”例话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
以白居易《长恨歌》为例:歌的末段写杨贵妃在仙山中会见天子使者时泪流满面的情景,说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上句是本体,下句是喻体,是通常的比喻。而歌的中段写唐明皇从四川回到长安宫中思念杨贵妃的美貌时,说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芙蓉如面柳如眉”,便是典型的倒喻。
李白《清平调》词头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也是写杨贵妃的美丽的。诗人不说杨妃的衣裳如同云彩一样飘逸,杨贵妃的容貌如同牡丹一样艳丽,而说云彩像她的衣裳,牡丹像她的容貌,也是用的倒喻手法。句中的“想”作相像解释。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采莲姑娘衣着和面容的美丽,不说“罗裙荷叶”而说“荷叶罗裙”,不说“脸向芙蓉”而说“芙蓉向脸”,手法与李白诗如出一辙。
刘禹锡有一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后两句如果正写,就是“郎意似花红易衰,侬愁似水流无限”,其所以颠倒次序,显然是为了突出表现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关于倒喻,还有一个故事可讲。据《旧唐书·杨再思传》记载:武则天当权时,张昌宗因貌美获得宠幸,宫中称为六郎。一次宰相杨再思当面奉承他说:“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認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杨再思这样把本体、喻体颠倒一番,果然产生一种“六郎不似莲花,胜似莲花”的奇特感觉,想必当时六郎听了也是喜不自胜的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