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做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样的改动,将朗读教学放至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指明了朗读在强调有感情的同时还需要以自然为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它是语感形成、思维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倡自然朗读,是指朗读要自然而然,就像说话一样,通过声音表达真实的感受。但朗读又区别于说话。它是朗读者在对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感悟与理解的基础上,入文、入心、入情,用恰当的语气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读者读得自然,听者也就感觉自然。
怎样让“有感情地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抒情文本:投注情感,打动人心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读来往往令人动容动情。在学习这类文本时,情感的理解和投入是朗读成功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品读、感悟文本,浸入文字,深度探寻,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入情入境,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抒发自身的内心情感,打动他人的内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是老舍名作,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等景物,用文字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如此优美的文字,不失为好的朗读材料。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文字、抓关键词感受、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喜爱、赞美之情被激发,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表达出来,情感自然流露,给人美的享受。
二、非抒情文本:自然流畅,传递信息
小学阶段,学生还会接触到一些非抒情性文本。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人类的“老师”》《埃及的金字塔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说明文,介绍事物,突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像《说勤奋》《谈礼貌》《学会合作》等这类说明事理的课文,作者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比起饱含情感的记叙文、诗歌,这类文本不侧重于表达情感,语言明显要平实得多。在朗读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基调平实、语气平和、语速适中地进行介绍、解说,某些重点知识则可以通过重音、语速、语气的变化,向听众传递出来,自然、清晰即可,而不必有意地附加额外的情感,也就是“自然流畅、传递信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是在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事例、充分的论证后,在文章的结尾进行的总结性阐述,具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需要强调,即“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组关键词,用重音的技巧对这四个词语加以突出,然后由词及句,用明亮清晰的声音、坚决的语气朗读,从而强调突出作者的观点。
三、特殊文本:精准感悟,把握基调
课文《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通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因为它是演讲,所以文本语言简洁,有力,文中大多为短句子,大量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在了解了演讲的特点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后,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拖泥带水,语调要抑扬顿挫,读出陶爷爷对孩子们的亲切、关切和爱护。
像《陶校长的演讲》这样的特殊文本,还有如书信、剧本等,我们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文本的特殊性精准感悟自身特点,然后把握朗读基调,读得自然,读出感情。读剧本人物对话时,可以模拟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略带夸张地演读;读书信时,揣摩人物内心,发自肺腑、真诚倾诉;读一些特别充满鼓动性情感的语句时,热情鼓动,达到使人心潮澎湃、受其感染的效果。不管文本如何特殊,都要掌握好文字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不矯情做作,应当以“自然”为前提。
总之,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应以不同文本的文体、特性为基础,感悟文本内在,明白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所表达的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实的心声,学生就会读得合理自然。具有了自然之美、情感之美,相信就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教导副主任,锡山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