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洪
(重庆工商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006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1997—2016)*
刁 洪
(重庆工商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0067)
本研究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1997至2016年间关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V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影视翻译研究的发文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和高产作者(机构)等,作者梳理了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一段“升温”后,正在呈现“降温”趋势,研究焦点集中在热映外国影视作品的字幕汉译。文章进而提出了影视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影视翻译;CiteSpace V;字幕翻译;可视化分析
影视翻译主要指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配音与字幕翻译(刘大燕,2010:148)。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由于电影电视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西方学者在影视翻译研究领域占据优势。早在1960 年,国际翻译学期刊Babel就发表了有关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启动了西方在该领域的发展(Gambier,2008:14)。1976年,István Fodor(1976)出版的Film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PsychologicalAspects一书可能是影视翻译研究的首部著作,作者提出了译制电影的“三同步”原则,即:“语音同步”“人物性格同步”和“内容同步”。进入新世纪后,西方影视翻译研究已经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视听翻译领域(Audiovisual Translation),强调研究的多语种和跨学科性(O’Connell,2007:120)。近年来,国外影视翻译研究发展迅猛,多部学术著作陆续出版,Routledge出版社的TranslationPracticesExplained丛书于2008年和2012年分别推出AudiovisualTranslation:Subtitling(Cintas & Remael,2008)和AudiovisualTranslation:Dubbing(Chaume,2012)。两书构建了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了翻译市场和译者生存状态,提出了多项全新研究课题。此外,Meta,TheTranslator,Target,Perspectives,TranslationStudies等国际翻译学期刊刊载的影视翻译研究论文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基于语料库的配音和字幕翻译研究(Hurtado & Gallego,2013;Freddi,2013;Bas,Bruti & Zanotti,2013)、影视翻译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Desilla,2014;Perego,Missier & Bottiroli,2015;Ketola,2015)和视听翻译教学研究(Dorado & Orero,2007;McLoughlin & Lertola,2014;Wietrzny & Tymczyńska,2015)等成为热点。
我国的影视翻译始于20世纪中叶。1948年底东北解放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了苏联电影的译制工作。但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影响面较小(钱绍昌,2000:61)。相应地,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起步也较晚,基础薄弱。数据显示,何际平(1980)发表的阐述影视翻译基本原则一文为国内开山之作,而之后十五年内,相关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输入和国产作品的逐渐输出,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对象增加,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那么,近二十年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有何进展?哪些是核心研究领域和热门话题?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作者和研究机构有哪些?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鉴于本领域仅有的一篇综述文章(刘大燕,2011)为研究方法单一的描述性分析且研究对象较早,本文运用CiteSpace V*本文使用CiteSpaceV的4.4.R1 (64-bit) 版本,为当前最新版本。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并结合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从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高产作者(机构)等方面对1997—2016 年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帮助国内研究者厘清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促进我国影视翻译研究的进步。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软件CiteSpace V。这是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它通过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文献的共被引数据,考察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情况,廓清其知识体系,探测其发展趋势和动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Chen et. al.,2012:594)。
本研究的数据是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甄选得来。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笔者采取以下步骤和原则来获取数据:
(1)以“影视翻译”或“字幕翻译”或“配音翻译”或“电影翻译”为主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影视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将主题词拓展到电影翻译和影视翻译的两种主要形式: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检索时间跨度*本研究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3日。为1997—2016年,对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共得到2149条数据。(2)初步分析数据条目,剔除期刊简讯、目录、广告等无关数据,共得到2068条数据。(3)对数据题录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逐条阅读,删除了与影视翻译关联度低的论文。最终,共获得有效论文2035篇。(4)最后,将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包括作者、作者单位、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期刊名等)下载并保存为text文本文档,为进行CiteSpace分析和其他研究做好准备。
根据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绘制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曲线图(如图1 所示)。
图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年度发表论文数量曲线图
借助图1,可以将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肇始期(1997—2001)、发展期(2002—2007)和繁荣期(2008至今)。在肇始期,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为3到4篇(1999年无);发展期中,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为11—70篇;进入繁荣期,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激增为123—322篇。值得注意的是,发文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尽管2016年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但可以预见全年的发文数量很难超越2015年,这显示国内影视翻译研究有所降温。
通过调查影视翻译研究论文的发表载体,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发展状况。这些载体分为四大类:(1)外语类期刊(含外语类院校学报);(2)影视类期刊(含影视类院校学报);(3)一般大学学报;(4)其他刊物,包括文学、教育、社科等期刊。总体而言,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较高。2035篇论文中共有核心期刊论文536篇,占总数26.3%,比例偏低。经过进一步统计,得出了刊载影视翻译研究论文主要核心期刊的汇总表(见表1):
表1 主要核心期刊汇总表
由表1可见,影视类期刊是研究影视翻译的主要阵地,其中《电影文学》刊载论文数量最多,达到总数的一半多。该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旗下的刊物之一,设有影视翻译研究专栏。相对而言,外语类期刊发文比重较小,且主要来源于翻译类期刊。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浓缩,如果某一关键词在特定时期某一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对近20 年间的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笔者利用CiteSpace进行了以下数据处理:“Time Slicing”设置为1997—2016,时间分区为1年,“Term Source”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Term Type”选择“Burst Terms”,“Node Types”中勾选“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中阈值设定为30,然后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关键词出现频次都不少于30次。根据关键词的属性和主题进行归类与合并,发现主要研究热点分布在三个领域: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字幕翻译”“影视字幕翻译”“影视翻译”“电影翻译”等)、影视作品片名翻译(“电影片名”“片名翻译”等)和译者研究(“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文化差异”等)。即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多为语言层面的微观研究。
在图2的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而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其共现关系。每个关键词节点有多个年轮组成,每个年轮代表一个时间分区,对应该关键词的出现时间,由内到外,年轮对应的时间由远及近(张继光,2016:37)。图2中有些节点,例如“字幕翻译”“影视翻译”“翻译策略”等有清晰的突显外环,这说明这些节点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是科学知识图谱中反映关键词重要性的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高,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Small,1986:98)。
表2 高中心度关键词
表2汇总了中介中心度排在前10名的关键词,它们反映了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可以看出,10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差异较大,“字幕翻译”和“影视翻译”的数值最高并且首引年份最早,而“目的论”和“关联理论”的数值较低且首引年份较晚,这反映出国内早期的影视翻译研究多注重语言层面的实践分析。近年来,有更多、更系统的翻译理论介入。从研究方法看,定性与思辨研究占据绝大多数,定量与实证研究罕见。
进一步梳理文献发现,热映电影是影视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借用西方语言学、翻译学理论阐释、分析翻译实践是主要的研究模式。如吕玉勇和李民(2013)以电影《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为例,论述了近年来字幕翻译中出现的娱乐化改写倾向。二人指出:电影字幕译者是在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频繁借用网络流行语来改写娱乐片中的原文,以达到娱乐预期观众群的目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否则随意的“添油加醋”和“改头换面”会适得其反。谈宏慧(2013)以《博物馆奇妙夜2》《功夫熊猫2》等电影的配音翻译为例,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解读了网络流行语在电影配音翻译中受到欢迎的原因。她认为,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建立平等对话的文化生态圈。张大英(2015)从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分析了西方影视作品里中国元素的回译变形问题。她指出:“中国元素在西方影视中的回译变形对中国观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变形有助于理解剧情,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阻碍理解,但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张力,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受”。谭慧(2016)则以电影《狼图腾》的翻译为例,探索了中国电影对外翻译研究体系的建构框架并论述了电影“走出去”的有效渠道和主要障碍。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影视作品的受关注度,笔者根据CiteSpace统计的关键词频次绘制了表3:
表3 影视作品翻译研究热度表
最受翻译研究者关注的作品是《老友记》(Friends)。它是一部美国电视情景喜剧,由大卫·克莱恩(David Crane)和玛塔·卡芙曼(Marta Kauffman)创作,自1994年9月22日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首播,直到2004年5月6日,持续了十季,第八季于2002年赢得艾美奖最佳喜剧奖。由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多关注外语影视作品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及美剧的汉译,而中文影视作品的外译研究则十分薄弱,排名前七的影视作品中,只有《建国大业》与《金陵十三钗》两部国产作品。整体而言,电影翻译研究比例高于电视翻译研究。此外,新媒体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逐渐升温。“新媒体影视主要是指以影片、剧集、节目为内容形态,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渠道,采用与传统影视业不同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而进行生产、制作、发行、传播和营销的内容产品或业务”(卢迪 赵敬 吴晓莉,2016:62),其主要形态是微电影、网络剧和网络电影。近年来,新媒体影视业发展迅猛,其翻译研究理应引起学界更多重视。
接下来,进行作者(Author)及机构(Institution)热度检测。在设置CiteSpace属性时,笔者将阀值调整为4,即“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科学知识图谱(图3)中有文字标注的节点,均是发表文章数量不少于4篇的作者或机构。
科学知识图谱中的节点代表学者或研究机构,圆圈、字号大小与节点频次成正比,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连线越粗,他们在文献中共现的频次越高。如图3所示,图谱比较分散,大的节点较少,节点连线并不明显。这说明两点:1.国内影视翻译研究高产学者较少,也尚未形成学术重镇。2.研究学者之间及研究机构之间缺
图3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
少学术合作与联系。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学者的研究贡献和机构的研究实力,结合上图和CiteSpace自动生成的数据统计表,汇总国内影视翻译研究成果最多的个人和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第一作者)居前的作者分别为:张广法(8篇)、朴哲浩(7篇)、管振彬(7篇)、陈青(6篇)、杨虹(6篇)、彭志瑛(6篇)、柴梅萍(6篇)、麻争旗(5篇)等。麻争旗是我国著名的影视翻译家,也是国内影视翻译研究最重要的奠基人,他早在上世纪末就撰文(麻争旗,1997)论述了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该论文成为相关领域被引次数最多(226次)的文献之一,他于2005年出版的《影视译制概论》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影视翻译的学术著作,致力于搭建译制片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认知模式。管振彬(2013a;2013b)在影视作品幽默语言的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朴哲浩(2007;2008)关于影视翻译语言特点、翻译单位的论文也具有较大影响。柴梅萍(2001)对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的研究也较受关注。上述是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重要学者,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模式大多较为传统,研究成果未体现前沿性与创新性,因此难以被视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此外,国内多数一流影视学者和翻译学者并未表现出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关切。重要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与显示出的科学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并非完全成正比,这是因为作者发文时标注的单位可能是具体学院,也可能是整个大学。如作者可能将单位标注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也可能标注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在统计时,上述两种论文都计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上海外国语大学(26篇)、福建师范大学(21篇)、合肥工业大学(21篇)、华中师范大学(20篇)、长江大学(20篇)、三峡大学(19篇)、中国传媒大学(17篇)和中南大学(13篇)等。从发文数量来看,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并未形成真正的中心,全国十几所外语类院校中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而戏剧影视类院校表现平平。
对影视翻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6年间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三年有所下滑;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然而,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研究层次较低,受关注度不足。虽然近年来论文数量整体上升,但多为语言、技术层面的个案研究,缺少开创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且大部分发文刊物层次较低,缺乏学术影响力,翻译研究类刊物载文数量屈指可数。为了对比国内外主要翻译期刊影视翻译研究数量,笔者通过Taylor & Francis数据库定位至Perspectives和The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两个期刊*这两种翻译学期刊并不以影视翻译研究为重心。,并以“Audiovisual Translation”为主题词分别进行期刊站内检索。结果显示,前者以“Audiovisual Translation”为主题的论文达130篇之多,而后者也有40篇。反观国内,《中国翻译》二十年内的影视翻译研究刊文数量仅为16篇,差距可见一斑。除《电影文学》外,其他影视类期刊并未重视影视翻译研究,研究专著更是乏善可陈。概之,国内主要翻译研究机构和学者并未着力于该领域,影视翻译研究似乎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二流话题。近年来,文化“走出去”声势渐大,而中文影视作品作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对外传播的效果。总而言之,影视翻译研究被严重忽略,这应该引起学界重视。笔者建议,可以在影视学和翻译学期刊中开辟影视翻译研究专栏,各研究机构也可以组织召开影视翻译研究学术论坛,加强交流。
其次,研究模式多局限于理论演绎+译例分析。当前,翻译学发展迅猛,在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等不断介入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性与实证性愈发突出,传统的研究范式受到巨大冲击,正发生“裂变与重构”(费伟,2016:137)。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语用学转向”和“译者转向”后,翻译研究似乎正在迎来“技术转向”。影视翻译本身与现代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其研究模式理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目前,国外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影视翻译实证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和实践。如McLoughlin和Lertola(2014)将字幕翻译应用于本科大三学生的外语教学,在24周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40名研究对象的反馈和建议,并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结论认为,设计合理的字幕翻译练习较之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有着巨大优势。Perego等(2015)通过两组实证研究证明观众在观看配音电影时的认知负荷大于观看字幕翻译电影的认知负荷。结论进一步指出,青年观众和老年观众在欣赏字幕翻译电影时并未显示出巨大的认知能力差别。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应及时调整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模式,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影视业的繁荣贡献更大力量。
第三,研究对象集中,研究层面单一。如前文指出,热门好莱坞大片及美剧是影视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他体裁的作品,如文艺片、纪录片被“打入冷宫”,小语种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更是无人问津。这一方面体现出美国影视作品的主导优势,另一方面凸显了我国影视翻译研究的盲目跟风倾向,不利于学科发展;对影视翻译的非语言因素,如经济赞助、发行政策、播放许可、生产配额等的研究十分罕见;对外译电影的传播渠道、营销模式、国内外发行商的合作模式等课题的高屋建瓴的战略研究几近空白;对国外观众审美取向、观影习惯等的文化研究也几乎为零。
影视产品传递着一国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视翻译研究是当今国际翻译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影视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历史语境下,繁荣影视翻译研究,深入探讨影视作品外译的翻译价值、翻译理念、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问题,解决目前影视界和翻译界存在的分歧与矛盾,寻求影视作品打入欧美市场的有效策略是摆在影视学者和翻译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翻译学各研究领域广泛采用文献计量法开展调研分析、梳理成果、发现不足、探寻对策,而影视翻译领域此类研究还是空白。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从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高产作者(机构)等维度对1997—2016年国内影视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影视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较之国内翻译研究的其他领域及国外该领域的成绩,发展仍为滞后,主要表现在研究层次较低、研究模式单一、研究对象集中等方面。鉴于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影视翻译的发展趋势,今后应加强研究模式的创新和研究内容的拓展,着力于中国影视作品的外译与传播研究。相信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得到更大提高。
[2] Chaume, 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Dubbing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12.
[3] Chen, C. & Z. Hu, S. Liu, T. Hung.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 [J].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012,12(5): 593-608.
[4] Cintas, J. & A. Remael.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8.
[5] Desilla, L.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seeing beyond the imag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implicit film dialogue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J]. The Translator, 2014,20(2): 194-214.
[6] Dorado, C. & P. Orero. Teaching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online: a partial achievement [J]. Perspectives, 2007,15(3): 191-202.
[7] Fodor, I. Film Dubbing: Phonetic, Semiotic, Esthetic & Psychological Aspects [M]. Hamburg: Buske,1976.
[8] Freddi, M. Constructing a corpus of translated films: a corpus view of dubbing [J]. Perspectives, 2013,21(4): 491-503.
[9] Gambier, 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research [M]//Chiaro, D. et al. Between Text and Image: Updating Research in Screen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
[10] Hurtado, C. J. & S. S. Gallego. Multimodality, translation and accessibility: a corpus-based study of audio description [J]. Perspectives, 2013,21(4): 577-594.
[11] Ketola, A. Towards a multimodally oriented theory of translation: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llustrated technical texts [J]. Translation Studies, 2015,9(1): 67-81.
[12] McLoughlin, L. I. & J. Lertola.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tegrating subtitling in the foreign-language curriculum [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4,8(1): 70-83.
[13] O’Connell, E. Screen Translation [M]//Kuhiwczak, P. et al. 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7.
[14] Perego, E. & F. D. Missier, S. Bottiroli. Dubbing versus subtitling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cognitive and evaluative aspects [J]. Perspectives, 2015,23(1): 1-21.
[15] Small, 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37(3): 97-110.
[16] Wietrzny, M. K. & M. Tymczyńska. Devis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xamination marking criteria for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from Poland [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5,9(3): 342-355.
[17] 柴梅萍.对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2001(4): 91-94.
[18] 费伟.翻译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翻译学研究方法论》评介[J].外国语言文学,2016(2):137-143.
[19] 管振彬.从目的论看《老友记》文化专属类幽默翻译[J].电影文学, 2013(1): 161-162.
[20] 管振彬.喜剧片《六人行》中文化幽默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 2013(3): 158-159.
[21]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1): 61-65.
[22] 何际平.简介外国影片的翻译[J].翻译通讯, 1980(2): 26-29.
[23] 卢迪,赵敬,吴晓莉. 中国新媒体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市场分析[J].中国电视, 2016(4): 62-66.
[24] 刘大燕. 析AVT名称演变:从电影翻译到多媒体翻译[J].上海翻译, 2010(4): 61-64.
[25] 刘大燕.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电影文学, 2011(7): 147-150.
[26] 吕玉勇,李民.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以《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 2013(3): 105-109.
[27] 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5): 81-84.
[28]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9] 朴哲浩. 论影视语言的特性[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116-121.
[30] 朴哲浩. 论影视作品的翻译单位[J]. 外语研究, 2008(4): 66-70.
[31] 谈宏慧. 电影配音中网络流行语选择的“三维”适应[J]. 中国科技翻译,2013(2): 38- 40.
[32] 谭慧.关于中国电影对外翻译理论研究——以电影《狼图腾》的翻译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1): 148-153.
[33] 尤春芝.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 英语广场, 2016(6): 111-112.
[34] 赵婷.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对文化他者的改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0):95.
[35] 张大英. 论中国元素在西方影视中的回译变形问题[J]. 中国翻译, 2015(6): 88-91.
[36] 张继光.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993—2014)[J]. 上海翻译, 2016(3): 34- 40.
AnOverviewofChina’sAudioVisualTranslationStudies(1997-2016):AScientometricAnalysisinCiteSpace
DIAO Hong
(ForeignLanguagesSchool,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udio visual transl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In an attempt to get an overview of audio visual translation studies(AVTS) in China, this paper, by employing CiteSpaceV, a scientometric tool, analyzes the metadata of all the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which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AVTS, published between 1997 and 2016 in CNKI. With an aim to uncover the diachronic evolve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VTS in China,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annually, the major magazines that carry the papers, the major research areas of AVTS, high-frequency keywords, the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at turn out most papers. Eventually, with the assistance knowledge graphs,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 large quantity of research papers of AVTS have been published, but most of them are with unsatisfactory qualities; the research areas are largely limited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are seldom adopted. Therefore,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conduct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empirical studies. This paper hopefully facilitates audio visual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CiteSpace V; caption translation; visual analysis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6.017
2017- 01-12
重庆工商大学校级项目(670101544)
刁洪,男,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口笔译研究。
H059
A
1672- 0598(2017)06- 0115- 07
责任编校: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