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研究

2018-01-05 07:50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志愿志愿者

康 安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研究

康 安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较高,但是存在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科学的组织培训等不足。在探讨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及理论分析,提出志愿服务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志愿服务;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误导,导致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不愿承担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责任认识过程、情感认同过程和意志行动过程的有机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亲身经历了解当前社会现状,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和转化,继而产生并深化自我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与传统责任教育不同,传统责任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的直接灌输,而志愿服务则是将主动权与选择权交给大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一、问卷调查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的大部分志愿组织都是借助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成立的初始动因也是为配合共青团中央“中国志愿者行动”等大型活动而萌发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2]由于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相对开放、自由,高校志愿者组织呈现出相对稳定、活动频繁、管理规范等优势,为社会培养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者人才资源,形成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创作了一些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文化表征符号。[3]因此,对河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从一所高校的个案出发,管窥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现状,并结合前人研究和个人思考建言献策。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为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对象设定为随机抽取的河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2.调查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文献研究,为撰写问卷、访谈提纲等环节夯实理论基础。

二是问卷调查法。按严格的抽样方法对河北工业大学文、理、工三大专业类别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

三是深度访谈法。为了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对几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便于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

1.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最后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在19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91人,占总数的48%;女性99人,占总数的52%;文科74人,占总数的39%;工科68人,占总数的36%;理科48人,占总数的25%;大一学生60人,占总数的31%;大二学生60人,占总数的31%;大三学生30人,占总数的16%;大四学生40人,占总数的22%。

2.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调查显示:92.1%的大学生都曾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仅有7.9%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如图1所示。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61.6%) 要明显高于男生(所占比例38.4%);文科学生(所占比例45.6%)的参与热情高于理科学生(所占比例23.7%)和工科学生(所占比例30.7%)。通过与受访者交流发现,各个团支部开展的“团日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途径,其他途径包括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牵头组织的一系列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机构组织的公益活动,以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东亚运动会、达沃斯论坛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机会较多,渠道畅通并且种类丰富多样。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出于对集体活动的排斥抗拒、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原因拒绝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这一调查结果与此前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基本类似。例如,王宏等对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的占 71.28 %,从来没有“参加过”的占 28.72%,“参加过”的比例同样远远高于“从来没有参加过”的。[4]显然,由于“团日活动”、“学雷锋行动”等一系列由学校组织发起的主题活动的举办,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度较高。

图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

针对这一问题,问卷设计了从众参加、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五个选项,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如果将选项分为利己(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利他(回馈社会、帮助他人)两类,调查数据显示:由大一至大四,利己动机逐渐增强(大一所占比例18.7%,大二所占比例25.3%,大三所占比例27.6%,大四所占比例28.4%),可以看出临近就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目的不断增强。男生(所占比例52.1%)的利己动机也略高于女生(所占比例47.9%)。就专业来看,文科(所占比例32.7%)、理科(所占比例33.5%)、工科(所占比例33.8%)三类专业学生出于利己动机参与志愿服务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可见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与所学专业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在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受访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人与自我完善,利他的感性精神与利己的理性考虑看似矛盾,但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两者都能得到较好实现,这也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优势。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出于学校要求而非自身意愿,盲目从众参加。这不但不利于他们自身成长,也与志愿精神相悖。

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有关研究指出,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中,选择“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倡导社会文明”、“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加有意义”、“结交朋友,扩大社交范围”、“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比例较高。在个案访谈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受访者大多表示,促使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服务他人”和“锻炼自己”。这也与此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图2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出于利己与利他两方面动机。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能力,扩大交际范围,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增加筹码。感性意愿与理性考虑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我发展负责的可贵品质,也是志愿精神能够得以不断延续的精髓所在。

在调查中,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设置五个选项,分别为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且过于形式化、缺乏科学的组织与培训、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志愿服务了解不多。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单一且过于形式化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科学的组织与培训是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1)。而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与志愿服务活动评估机制的建立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当下高校最为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主要环节包括社会责任认知过程、情感认同过程和意志行动过程。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作用机理

(一)大学生责任认知的产生

责任认知是指认知者对于特定情境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感知、归因、评估和推断的过程,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基础因素。要形成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对社会责任有清晰的认知。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对自己的职责形成一定认知和理解,这就使他们对责任的认知有了全面的体悟和理解。大学生在获得较高责任认知的时候,对道德的要求、责任的履行有着强烈的认同,带有强烈的责任意识。[5]个体的道德义务感对责任行为的践履有着重要影响,当个体有较强的道德义务感时,面对责任便会倾向选择勇敢承担,积极履行责任,反之则会逃避责任或义务的履行。教育和实践经验影响着个人道德义务感的强弱,因此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提高个人道德义务感,又能促进责任意识的形成。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对责任产生的错误认知。有的大学生虽然认为志愿服务是志愿性质的,但是觉得自己在活动中付出许多,就应该有一定的回报。当得不到期望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这实际上源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履行责任本身就是要求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和牺牲,这种付出和牺牲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错误的责任认知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高校组织志愿服务过程中,必须安排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责任情感的体验

责任情感是指人们对责任行为、事件及其结果能否满足自身需要或是否符合价值取向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因此,责任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是责任主体对其责任行为和结果的一种自身体验。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活动中具体职责的践行者,他们责任情感的来源主要是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如大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服务对象的肯定或自身需要的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责任情感。而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挫折或否定则会形成消极负面的责任情感。总的来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不同的责任情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产生影响,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体验与承担责任相关联的情感过程。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的多是快乐的情感体验。笔者对河北工业大学的志愿者进行简短的访谈。下面将访谈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笔者:你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A:我认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也得不到什么物质方面的回报。但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开心。

笔者:能具体说说让你感到开心的一件事吗?

学生A: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小事,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学院组织我们去给周边社区进行免费的简单家电维修,因为我们是控制学院嘛,平时也学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当我真的自己动手帮助社区居民修好一个小台灯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棒,不仅仅是收获到了别人的肯定和感谢,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平时学的知识都没有白费,感觉自己确实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感受对社会和他人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满足感。同时,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此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尚道德情操也会感染每一个受助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既发挥志愿服务实践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又使他们深刻体验精神价值和社会责任感。[6]

(三)大学生践行责任意志的行动

弗洛姆曾说,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己,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责任意志是责任意识的维持因素,是构成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要素。影响责任意志的因素主要分为责任发生的外因和责任主体的内因两个方面。

在很多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都需要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完成服务任务,这不仅需要他们有一定的责任认知,更需要有坚定的责任意志。目前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自我意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任何人的意志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社会的磨炼才能形成,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加需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历练自己,形成坚定的责任意志。

保定学院的15名青年学生在2000年毕业之际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自此保定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批毕业生选择远赴西部进行支教活动。截至2013年,已有97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十几年来没有一人退缩,全部扎根于西部大地。这表明,只要给予当代大学生机会和挑战,他们完全可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磨练出坚强的责任意志,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实践,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尤其是责任意志,使其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加坚强独立,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说的那样:“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三、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

(一)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认知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合理的改善,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不多,这影响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通过广播、报纸等方式宣传志愿精神,树立校园志愿者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志愿服务认知引导。第一,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作用,引导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第二,引导大学生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他人负责,对团队负责的意识。第三,引导大学生培养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认同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经历着对社会和他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能够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但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由于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付出不能收获社会的认同等原因,感受到消极负面的情感体验。这不但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获得正面情感体验。

一方面,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机制,培育志愿文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如在相关报刊杂志上开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专栏,督促媒体记者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深度挖掘志愿者的生活状况及心得体会,适当采访服务对象,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产生的社会价值;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各界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关注志愿服务的内容以及志愿者的日常生活,对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7]

另一方面,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由于大学生是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对他们应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在精神激励方面,应规定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颁发奖杯、证书等,并对优秀志愿者的事迹进行积极宣传,将他们塑造为全社会的楷模和榜样,这不但能够使大学生收获更大的成就感,也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国家应引导媒体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使人们对志愿服务形成积极正面的印象,提高大学生在全社会的认可度。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一系列的精神激励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被尊重的满足感和被需要的存在感,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8]在精神激励的同时,也应适当配以物质激励,比如为志愿者配备统一制服、报销外出车旅费、提供一定生活补贴等。这既保证了整个服务团队的统一性,又免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服务热情。

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志愿服务费用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团委划拨和志愿服务学生的自我捐助,这种方式能够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应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等多种支持方式,在政府划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名人和企业捐赠,在各大高校推动成立如“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等项目,扩大资金来源,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有更加充裕的经济保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三)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

调查显示,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单一且过于形式化也是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磨练了他们的责任意志。因此,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活动品牌,根据自身特点参与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磨练责任意志。企事业单位(如社区街道、医疗站、福利院、中小学校等)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能够真正发挥才能的志愿服务平台,使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开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多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等扎根基层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虽然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但却是锻炼责任意志的大好时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志愿精神,实实在在地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

[1]魏进平, 白 星. 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 高校理论战线,2011(9): 60-62.

[2]梁绿琦, 余逸群, 纪秋发等. 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 2005 (7): 27-35.

[3]席海燕. 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J].教育学报, 2016 (5):37-43.

[4]仲秀英,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129-132.

[5]蒙石荣. 论成人经验教学——回归生活与意义化经验[J].成人教育, 2015 (4):17-19.

[6]翟志峰. 参与·分享·进步——试论对话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2):95-97.

[7]王 爽.经验分享与意义建构:课程实施的“分有”及其“型相”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 2014:12.

[8]秦磊华, 李 丹.香港高校实践教学经验及启示[J].学术论坛, 2015 (1):171-175.

AStudyontheEducationalPathofCollegeStudents’SocialResponsibilityBasedonVolunteerService

KANG An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high participation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t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But there is a single activity and lack of scientific organizational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voluntary service 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hrough volunteer 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volunteer servic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survey

王释云)

G641

A

1008-6471 (2017) 04-0111-06

10.13983/j.cnki.jaechu.2017.04.020

2017-09-01

康安(199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责任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