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中学 周福云
例谈习题课的几种教学方式
☉江苏省南通中学 周福云
怎样解题与上好习题课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习题课既是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活动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基本训练的必由之路,又是为实现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既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示范,又要选择习题供学生练习,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因而确定习题课型与选择习题是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习题课的几种教学方法,求教于同行.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将本节课的习题分类别,例如,同样属于三角函数题型的一起讲评等.这种分类题组的方式受到大部分教师的欢迎,可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例如,三角函数应用题中,有一类问题以扇形内接变动多边形设计问题为背景,研究方向同样是研究内接多边形在扇形内变动时的面积最值问题.求解方法都是设自变量为角α,由扇形的限制得出α的取值范围,接着用三角函数表示面积,然后通过三角变换,把形如y=asinx+bcosx的函数转化为形如y=Asin(ωx+φ)的函数,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使学生感受到以角为自变量的优点,这个过程中蕴涵了化归思想,可以将这类题一起归类讲解.
图1
(1)找出S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
(2)由得出的函数关系,求S的最大值.
例2现有四分之一圆形的纸板(如图2),∠AOB=90°,圆半径为1,要裁剪成四边形OAPB,且满足AP//OB,∠OAB=30°,∠POA=θ,记此四边形的面积为f(θ),求f(θ)的最大值.
图2
图3
例3如图3所示,在直径为BC的半圆中,A是弧BC上一点,正方形PQRS内接于△ABC,若BC=a,∠ABC=θ,设△ABC的面积为S1,正方形PQRS的面积为S2.
(1)用a,θ表示S1和S2;
受多题一解的启发,我们反过来思考一题多变的问题.这里的“一题”即是“母题”,那么“母题”又是什么?母题不仅是高考题目的原型,还是具有多知识点的综合题目,只要将“母题”全面掌握,那么通过“母题”衍生的题目就更加简单.简单而言,母题就是考试过程中所有题目的“根据”;“考题”指的就是在母题中衍生的题目.千变万化的各类考题都不可能离开母题,母题是最能体现学科知识和解题技巧的题.
在进行习题课课堂教学的时候,运用“母题思想”,采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以一道母题进行辐射、拓展,延伸到各个知识点,能够优化方法、整合思维、融会贯通,达到解一题会一类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够充分应用到解题过程中,转化学生数学的思想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例4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ex>1+x(x≠0).(人教A版选修2-2教材第32页习题B组第1大题第3小题)
分析:要想对不等进行证明,主要方式就是作商或者作差,之后通过创建函数,通过最值实现不等式的证明.根据题目可以使用作差法.
证明:设f(x)=1+x-ex,x∈(-∞,+∞),则f′(x)=1-ex,令f′(x)>0,得x<0,令f′(x)<0,得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所以当x≠0时,(fx)<(f0)=0,即1+x-ex<0,所以ex>x+1(x≠0).
点评:虽然本题并不难,但是却非常重要,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其重要性可以和课本中重要的定理、定义、性质及例题相提并论.
变式1求函数f(x)=1+x-ex的单调区间,并比较与e的大小.
分析:通过其题根,并且对其进行赋值,就能够得到证实的不等式.
解析:f(x)的定义域为(-∞,+∞),f′(x)=1-ex,令f′(x)>0,得x<0,令f′(x)<0,得x>0.所以(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单调递减区间为(0,+∞).当x>0时,(fx)<(f0)=0,即1+x<ex,令
本题主要对课本中的题根进行了考查,表现了高考题目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也直接使用了课本中的题根.
变式2设a>1,函数(fx)=(1+x2)ex-a.
(1)求(fx)的单调区间;
(2)证明:(fx)在(-∞,+∞)上仅有一个零点;
(3)若曲线y=(fx)在P处的切线平行于x轴,并且在M(m,n)点的切线和直线OP相互平行(O是坐标原点),证明:
分析:(1)能够利用导数对函数单调性进行研究(.2)能够通过函数零点合理处理函数单调证明问题(.3)能够通过函数结合导数意义创建等式,根据需要正式的结论通过分析方法,在代换等式之后就能够得到只需要证明的不等式,也就是题根.
解析:(1) 由于f(′x)=2xex+(1+x2)ex=(x+1)2ex,x∈R.因为对任意x∈R,都有f(′x)≥0,所以(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无单调递减区间.
(2)证明:由(1)知,(fx)在(-∞,+∞)上单调递增,且因为a>1,所以所以故ea-1-1>0,故所以,使得(fx0)=0.
又因为(fx)在(-∞,+∞)上单调递增,所以(fx)在(-∞,+∞)上仅有一个零点.
(3)证明:f′(x)=(x+1)2ex,令f′(x)=0,解得x=-1,所以点,所以又因为(fx)在点M(m,n)处的切线与直线OP平行,所以f(′m)=kOP,即(m+1)而要证只需证
令h′(x)>0,解得x>0,令h(′x)<0,解得x<0.所以h(x)在(-∞,0)上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所以h(x)≥h(0)=0,所以ex≥x+1,所以m+1≤em,所以1,结论得证.
本题将课本题根作为基础试题的创建,对函数研究过程中导数的使用和分析进行了考查.第(3)问比较隐秘,如果使用分析方法实现逆向思考就会使题目变得简单.
变式3设函数(fx)=ex-ax-1.
(1)若函数(fx)在R上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2)当a>0时,设函数(fx)的最小值为g(a),求证:g(a)≤0;
(3)求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1n+1+2n+1+3n+1+…+nn+1<(n+1)n+1.
分析:(1)通过等价转化使其成为恒成立问题(.2)通过导数对函数最值进行全面的研究(.3)通过题目能够得到课本中的题根,并且对其进行赋值,将其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求和.
解析:(1) 通过题意知,f′(x)=ex-a≥0对x∈R恒成立,且ex>0,故a的取值范围为a≤0.
(2)证明:由a>0,及f(′x)=ex-a可得,函数(fx)在(-∞,lna)上单调递减,在(lna,+∞)上单调递增,故函数(fx)的最小值为g(a)=f(lna)=elna-alna-1=a-alna-1,则g′(a)=-lna,故当a∈(0,1)时,g(′a)>0,当a∈(1,+∞)时,g(′a)<0,从而可知g(a)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且g(1)=0,故g(a)≤0.
(3)证明:由(2)可知,当a=1时,总有(fx)=ex-x-1≥0,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故当x>0时,总有ex>x+1.于是可得(x+1)n+1<(e)xn+1=e(n+1)x.
故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1n+1+2n+1+3n+1+…+nn+1<(n+1)n+1.
点评:此题作为使用课本中题根效果最好的题目,结合数列知识,将知识交汇处的命题思路充分地体现了出现,并且得到了数列不等式.
在进行习题课教学的时候,同一个数学问题,经常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即“母题思想”中的一题多解,这种习题课教学方式有利于透析各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种解法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图4
解法1:如图4,令P(x,y),
由椭圆的定义知,|PF1|+|PF2|=2a=10,
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F1F2|2=|PF1|2+|PF2|2-2|PF1·||PF2|cos60°.
因此△PF1F2面积为
图5
解法2:如图5,令|PF1|=m,|PF2|=n.
∴|F1F2|=2c=5.由椭圆的定义知,|PF1|+|PF2|=2a=10.
即m+n=10.
两边平方得m2+n2+2mn=100.①
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F1F2|2=|PF1|2+|PF2|2-2|PF1·||PF2|cos60°,
故m2+n2-mn=25.②
①-②,得3mn=75.∴mn=25.
因此△PF1F2面积为
解法3:令∠PF1F2=α,由解法2可知,m+n=10,|F1F2|=5.在△PF1F2中,由正弦定理知,
解得sin(α+30°)=1.又0°<α<120°,故α=60°.这样△PF1F2为等边三角形.
图6
解法4:如图6,令|PF1|=m,|PF2|=n,由椭圆的定义知,m+n=2a.两边平方得
m2+n2+2mn=4a2.①
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知,
|F1F2|2=|PF1|2+|PF2|2-2|PF1·||PF2|cosα.
故m2+n2-2mncosα=4c2.②
因此△PF1F2面积为
叶澜教授曾经提到过:“课堂作为通向未知方向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会发现意外通道及美丽,并不是都要通过循序固定路线,而缺少激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留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实践,教师不能够知是根据自己设置的思路进行教学,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限制,使学生的思维强制扭转,在刚出现题目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分析,这样只会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扼杀在摇篮中,对学生自由创造空间进行剥夺,在学生还无法思考的时候,教师使用自己的思路对学生的大脑进行限制,使学生服从自己的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习题特征,挖掘解题规律,研究各类题型,将其归为多题一解或一题多解的类型去分析,就可以掌握命题根本,拓宽解题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把知识进行联系,搭建知识框架,厘清知识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解题的效率及准确率.这样一来,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