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锡群 吴小肖 范燕玲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临床分析及护理
廖锡群 吴小肖 范燕玲
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临床特点、空气灌肠复位效果及相应护理措施, 为提高此类患儿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61例肠套叠患儿, 均接受空气灌肠复位治疗, 记录其治疗效果、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等数据, 并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61例肠套叠患儿均顺利完成相应空气灌肠治疗, 经分析可知, 患儿发病原因中以肠炎引发肠套叠占比最大, 为59.02%;发病部位多见于回盲型,占49.18%;接受空气灌肠治疗后复位成功率为93.44%。结论肠套叠患儿大多因肠炎发病, 回盲型是其主要临床发病类型, 经空气灌肠复位有效率较高, 临床治疗时还应注意提供正确的护理措施。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临床护理措施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多发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后病理变化为近端肠管(部分)套入临近远端肠管[1], 以4~10个月婴幼儿多见, 男女比例为(2~3)∶1。本文将选取本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探讨肠套叠患儿临床特点、空气灌肠复位效果及相应护理措施, 为提高此类患儿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现详述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19例;年龄4个月~3岁, 平均年龄(1.39±0.54)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2 h~3 d, 平均间隔时间(29.21±14.26)h。
1. 2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接受空气灌肠复位治疗, 指定高年资、专科临床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操作。空气灌肠复位法:经影像学检查了解肠套叠患儿实际病情, 如有无穿孔、梗阻、积气等;指导患儿取左侧卧位, 石蜡油将气囊导管润滑后使其由肛门插入, 之后将气囊用诊断气压缓慢注气,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逐渐将压力增加, 若一次灌肠无法使肠套叠情况恢复, 可对其实施脉冲式反复多次空气灌肠, 直至透视下可见气体于套入部位逐渐前移直至消失为宜。小肠内灌入气体后以设置压力瞬间下降提示空气灌肠复位成功。若首次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且并不符合手术适应证, 则可对患儿再次实施空气灌肠处理, 即给予山莨菪碱、苯巴比妥钠注射液(鲁米那)肌内注射30 min后再次空气灌肠, 若仍无法贯通肠道则需中转手术治疗。记录61例肠套叠患儿治疗效果、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等数据, 并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
61例肠套叠患儿均顺利完成相应空气灌肠治疗, 经分析可知, 患儿发病原因中以肠炎引发肠套叠占比最大, 为59.02%;发病部位多见于回盲型, 占49.18%;接受空气灌肠治疗后复位成功率为93.44%。见表1。
表161 例肠套叠患儿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复位效果分析[n(%)]
研究表明[1], 空气灌肠复位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痛有效等特点, 发生肠套叠后48 h之内首选此法治疗, 其他适应证还包括全身情况良好以及无明显腹胀、无高热等。此外, 若肠套叠患儿伴鲜红色、多量血便则提示其可能发生肠坏死, 若患儿意识不清、昏迷等则提示其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此类患儿均应及时给予开腹手术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本文中纳入61例肠套叠患儿发病原因中以肠炎引发肠套叠占比最大, 为59.02%;发病部位多见于回盲型,占49.18%;接受空气灌肠治疗后复位成功率为93.44%, 与沈国锦[1]研究结果相符。
但有学者提出[2], 在准确判断适应证并给予及时的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基础上, 提供正确的护理配合仍是保障肠套叠患儿疗效的关键。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护理措施如下 :①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 如心率、面色、呼吸等, 详细记录患儿排便情况, 包括量、性质、颜色等, 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②实施空气灌肠过程中需通过观察、询问等形式判断患儿主观感受, 各项操作均应动作轻柔、切忌盲目粗暴[3-7];③高热者提供针对性的物理、药物等降温措施, 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误吸, 及时清理口腔内异物、分泌物, 实施胃管引流过程中需有效固定管路并保持畅通,指导患儿取头高脚低卧位或侧卧位(头部抬高约15~30°);④复位成功2 h后将30 ml活性炭粉液(液体与体温相近)经胃管注入后夹闭1 h, 常规禁饮禁食8~10 h, 待肛门可见碳粉排出提示大便功能正常则可恢复饮食, 若排便延迟则可遵医嘱为患儿提供开塞露;⑤复位后成功排便者初期饮食原则为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⑥为患儿及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缓解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⑦健康教育:肠套叠患儿的预防:保持小儿肠道的正常功能, 不能随便改变小儿的饮食, 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 使小儿肠道慢慢适应, 防止肠道蠕动异常;避免小儿腹部受凉, 及时增或减衣服, 预防天气变化引起肠道功能失调;注意饮食卫生, 防病从口入[8-10]。
综上所述, 肠套叠患儿大多因肠炎发病, 回盲型是其主要临床发病类型, 经空气灌肠复位有效率较高, 临床治疗时还应注意提供正确的护理措施, 从而有效保障患儿疗效、预后。
[1] 沈国锦. 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212例价值分析. 影像技术, 2015, 27(1):14-15.
[2] 史雯嘉, 汤绍涛. 延时再次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 护理研究, 2009, 23(22):2024-2025.
[3] 李卓, 易青梅, 陈雪娣.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禁食期间的护理.当代护士旬刊, 2013, 23(10):66-67.
[4] 招婷, 黄妹, 郁成.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临床分析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3):358-359.
[5] 高瑞忠, 许长年.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12):1121.
[6] 毛东良, 田浩. 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312例临床分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0, 21(12):2214-2215.
[7] 王茂盛, 谢克飞.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52例临床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7):1044-1045.
[8] 姜国伟. 小儿肠套叠102例空气灌肠复位临床分析. 中国医疗前沿月刊, 2010, 5(3):53.
[9] 陈玉晶, 甘瑞容, 刘彩霞. 某院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临床护理研究分析. 医疗装备, 2015(7):183-184.
[10] 罗琼. 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6):4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31
525200 高州市人民医院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