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现实感与现实性表达思辨

2018-01-04 12:01周星
当代文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新时代

周星

摘要:中国电影的难点一直是现实表现的缺乏与深度问题,现实题材始终是倡导目标却其实遭遇表现的一些有形无形的禁区,造成影像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加大影像的现实表现是电影表现广度的需要,增强电影的现实感是创作力度的需要,而根本在于电影的现实性呈现。现实性是电影精神价值意义的内涵,它勾连现实生活的表现,但更需要和题材未必直接有关的创作形象内容的现实感悟,而现实性却在于精神内涵上的人心满足和思想呈现价值。

关键词:中国电影;新时代;现实题材;现实性意义;现实感

新时代为中国影像带来一个全面升级和攀升的机会,市场呈现喜人:“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内地综合票房已经达到202亿元,折合美元约为32.2亿美元,超过北美第一季度28亿美元,并且超越了北美市场季度票房历史最高点(2015年30.85亿美元),创下了新的单市场单季度票房世界纪录。”①从理论上看,这一背景下的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应该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和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呈现新的表现景观。而现实性的表达就应该成为中国新时代电影最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显然,这里一定要区别开电影的现实表现、现实感、现实性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探讨在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所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少,当然包括适应市场的完善性、题材类型的多样性、高科技的运用满足人们的奇幻需要,也包括影视对视听感知的需要,能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电影的现代影像,以及艺术表达的深入化等。但是电影发展必然绕不开的一个命题,就是中国电影必须重视的现实表现、现实感、现实性的问题。

一 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

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长期以来受制于多种因素,总处在政策不断变化的颠簸起伏中而未能达到如意程度。现实生活矛盾的复杂性,牵扯到现实政治利益,和如何解决矛盾的相关政策难题,都可能造成中国电影现实表现的畏难情绪。其实,这不是当前的难题,而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难以克服的问题。在中国人感知现实的习惯中,表现什么不仅仅是影像问题,而且是一种社会褒贬,甚至道德影响的问题。比如,在20世纪40年代,石挥导演的一个作品因为表现了理发师的弊端,激起理发师群起而激愤抗议②,以影射观来看待现实表现的传统,影响到对于电影表现行业的禁忌。此类的情况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也不时发生,艺术表现什么和现实所谓影射之间的联系,导致人们常有 “我们是这样的吗?”的疑问。把影像表现的形象和现实生活的职业相混,把某种类型的人物、某种身份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当成了影射表现现实的人物或者职业的弱点,这一硬性牵连的现实表现认识,虽不仅存在于中国但在中国为甚。因为在认知分析和欣赏中,把社会影响表现当成了是现实政治的一种暗示、批评乃至于是政策调整的一个依据。从根本上来说,人们提到国外的电影,艺术就是一种现实外的撒气消遣情感的表现对象,甚至对于总统、现实政治的一些言语表现,并没有人一定把它当成是对于现实直接影射,而是当成了一种折射现实情感情绪的反应。最重要的是,把看电影当成看一种情绪和情感的疏散。固然电影的影像表现的现实,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在影院中的情感投射,未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直接干预。但是从建国以来电影呈现的历史看,由于孙瑜导演的《武训传》和后来的一些影片,被意识形态抓住把柄认为居心叵测给予直接政策的干预,③人们逐渐明白而形成了电影能够表现什么状况,就是政策能够允许到什么尺度的认知。电影的确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感知度和影响力,人们也意识到电影的表现尺度,似乎就是政策所能允许的尺度,大众对于电影的钟爱如何,也就是对于现实政治的钟爱与否,而由于中国的国情,电影和现实社会与现实政治之间所发生的紧密联系,使得表现现实成为一个必然要慎重对待的问题。站在政策和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这前提是电影是一个受时代社会的折射影响,不能超越时代政治的限制。电影有自身的道德和政策的红线,但是站在电影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人们透过银幕去更宏大地观测整个社会人心、他人,也就成为更广大的世界的一种投影。电影是梦幻,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并非将电影所表现的东西认同为现实社会一定要遵循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黑帮片《教父》,和中国香港的警匪片。当这些片子形成了一个自我认同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的自足环境中设置的人物行为,并非一定是现实生活会遵循的东西。现实生活的人遵循现实法制规则要求,但是别求电影所表现的就一定是现实社会的折射,比如说盗亦有道是警匪的规则,黑幫自身之间有他的一种道德守则。当然,警匪片也有他自己和生活的一种密切联系。除此之外,影片按照情境中的黑帮的社会组织规则来行为处事。诸如此类的道理是说明现实和影像之间未必能划等号,也不必简单等同。

在表现现实这一问题上,中国电影自然有它约定俗成的限制。不过这一限制,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是非如当初动辄某个职业人出来反对电影,就将遭殃。因为依此类推电影将无法可拍,或者无法表现现实。从根本上来说,既要遵守现实政治和政策的禁忌,比如对于宗教,对于一些青少年政策的遵守等等,以及对于制度表现的表现限制。除此之外,电影是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情感的折射,并非现实的完整呈现的认识也逐渐得到认可。回到问题的关键上,电影表现现实是人们期待的一种影像任务,尽管作为一种梦幻的影像,历史故事、魔幻超越现实以及创造的情感疏散对象,都有表现的合理性。但是,基于约定俗成的禁忌,事实上中国人更希望在电影中看到我们身边的生活,真实的人间情感,以及能够切入生活矛盾的表现。将电影作为共同的情感折射和精神代言,的确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难题,应该破解,深入表现生活的多彩多姿,深入生活的多重层面,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更多更广拓展的必然。影像未必和现实有决然的直接关联,但需要感知生活的本质,如真如幻不能成为现实的一种映射,但需要充满现实人生的认知意义。所以在现实表现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现实表现的确是他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表现的广泛深度决定中国电影更丰富的发展前景。

二 现实感的表现意义

现实感是一种观赏感知,对于电影表现无论是不是触及现实,无论是不是现实可以确认的对象,只要给予人们生活情境的真实触动,只要满足人心对于现实期望,就是具有现实感,电影创作的影像理应具有如幻如真的现实感,满足观众对于电影的梦幻真切性的需要。认知中国电影约定俗成的习俗之后,就必须强调:电影创作者对于既定政策的制定遵循,顾念电影的环境,是不是对于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这一最迫切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国家的角度看,的确对于中国电影的现实性的表现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期望对于现实表现有更多的突破和更多的拓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④但是无形的束缚,以及现实表现之中一些特别的禁忌,比如一些特殊时代的表现有所约束,也导致了鼓励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别。事实上,发展会不断地修正人们的感知和政策的限制。《湄公河行动》异军突起,代表正向的突破警匪片表现的尺度。《战狼》系列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个性英雄超出常态的特种兵的形象,符合人们期望已久的当代英雄需要,是心理上期待的一种突破,即对于个性英雄的表彰和承担的国家时代的使命结合,顺理成章获得超于常态的大众拥戴和不菲的票房收获。关键还在于表现什么与如何表现的问题。大胆地突破禁忌才是电影创作从内容到创作者的创造责任。

我们承认,现实表现有许多的难题,但是现实矛盾难免存在,关键看创作者如何在政策的旧有限制和人民的需要、艺术表现的巧妙性之间取得一种出色的平衡。真正的目的是实现电影艺术承担的精神情感的责任。中国社会和中国市场已经有相当大的宽容度和容纳度,人们对于电影艺术表现现实的丰富性有渴望,现实表现有更大的表现天地,不能再一味地苛求他者,而缺少了自己本身操持的表现责任。实际上,即便退一步说,有些创作不能得到一时观念现实的认可,但会在其他的程度上得到现实的关注;有些创作可能会遭遇到需要修改等等一时政策的限制,但整体的构思和表现具有价值会得到大众极大的拥戴。管虎的作品《老炮儿》也许触及不少表现现实历史的限制,但是的确给我们透射出创新的电影艺术是应该怎样表现人真切性还能得到认可。《嘉年华》表现的现实境遇当然会触及到许多敏感的问题,但是表现的尺度和人们的理解认知,证明的确得到了普遍的赞誉。所以,但凡是触及人心对于现实的关注的东西,表现都会是有价值的。自然现实表现的难题其实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包括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表现技巧的巧妙度。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既有禁忌必要的限制,就有拓展的开拓余地,真正的禁忌和限制是在思想和观念上。现实感是一种渗透在创作精神和表现内容的合拍上,真诚的表现就能够牵引人心进入境界而感动。张扬导演的记录类剧情片《冈仁波齐》,从形式上就打破了传统而令人眼睛一亮。影片触及的对象是我们日常人很惊讶的朝圣对象,表现的生活并非是我们所有人都感知到,但是向往渴望知晓的神秘。于是,伴随着朝圣路上的一年间,我们真正的沉浸在其中,和剧情、和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和印象中的人物这二者似乎是合为一体,共同经历了生死和崇高的过程。影片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无论是表现题材、表现形式、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抵挡不过现实表现真诚的重要性。现实就在那儿,如真如幻地表现现实就是我们的心灵期待感受,自然就会和他相通。现实表现的心灵触动的许多事,在许多时候是被人们忽略的,但是艺术家的呈现让我们感知并且触动,哪怕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瞥也无比动人。电影《战狼2》中,冷锋对于黑恶霸势力伤害牺牲战士家属的强制拆迁给予义愤的反击行为,按照过去的表现尺度,显然是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没有冷锋的行为,我们的内心不忍,叙事逻辑和剧情就会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他,我们对于导演肃然起敬,满足了我们对于正义力量从天而降的期盼。应当说,现在大银幕电影表现现实的尺度,已经远远高于若干年前新一代的导演,在整体表现对于社会黑暗那可能失却分寸的失度,而具有了真实性的必要。看电影触及生活,但未必是诋毁生活,让我们认识现实地气,但是没有泯灭正义的力量。实际上,这里已经是触及表现现实的真实感——人们透过影像世界感知心里的真实需要和情感期望!

三 现实性的电影观念

现实感未必是触及生活的残酷性或覆盖面,但抓住了生活情感需要和精神感知的要素,以少胜多的表现,规避事无巨细而抓住典型细节的表现,都可能实现现实感。《老炮儿》的故事相当程度上实现了现实感,无论是南方北国的观众,在看到六爷寻找儿子路途中为街头乞讨女孩捐献钱的时候,几乎都会心一笑:受骗了!但当结尾收到女孩按照地址寄还捐款的时候,又都会心里一震,反思我们的自以为是的猜忌多么缺乏精神含量。这一种情感的表现触动的是相当复杂的现实感受。其实我们也知道,按照现实生活的多见逻辑,街头乞讨多半是有去无回,但实际上这种认识的现实认知可能是偏狭的,重要的是电影艺术要不要给予精神情感的真实性提供更多的渴望满足。限于表面的現实,和习惯于表现浅表的现实无需费劲,但给予精神现实触动才是艺术真的需要的现实感。这一切又启示我们,表现生活不是目的,慵懒的流水一样表现生活,如果没有表现一种情绪,没有表现生活内里深刻的东西,那么这种表现的确是不值得推崇的。理解生活和认识生活之间,高明的艺术家应该是投入更深邃的眼光和理性的判断。

对于现实表现而言,电影表现现实基础之上的就是现实性深度。现实性是本质上对现实的价值判断,是透过现实触及更深入内里意义的透视。换句话说,仅仅表现现实并不是电影的全部任务,表现对象和表现的性质,以及投射在现实表现或者非现实表现中的现实性,才是中国电影从骨子里头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性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涉及到创作者对于创作对象所抱持观点,他对于表现内容所存在的思考,他的认知态度以及对于表现的目的透射出来的艺术价值观。现实性的含义未必限制在题材表现或者表现内容上,而是透射出思考和表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东西。比如说对于历史题材或者其他玄幻的东西,高明的一些观赏者是能够透过形式表现,来观察创作者内在的心理感知和对现实人生的疏远还是迫近。因为无论什么题材,哪怕是动物的表现、跨时代的表现、穿越的表现、魔幻的表现,总之都会涉及到人所投射在其中的一种认知。无论是虚拟的人物、古代的人物身上,它的质地是要投射出创作者所赋予的精神感知,或者培植和挖掘出的精神观念。任何物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有它的价值观和思想依据。虚拟的人或者古代的人,他身上投注的行为举止也依然都有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认识。人们正是根据作品剧情和相互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某种意味,去认同或者反对,思考而得到对整个影片的一种认知观念。

电影的现实性既有表现现实,更要表现现实的本质精神,即渗透在作品中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思考意义。我们以不同时代的作品的表现来做一些辨析。为什么人们认为《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1950年代以前的电影创作,充满着进步的倾向?因为那些题材对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而言,其实就是一个现实直观表现,但不仅于表现且还深入其间,以现实表现的方式来触及社会现实。对于剥削者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的不同的态度,对于受压迫者给予深刻的同情,对于他们在艰难生活中的处境赋予了悲悯的心态,同时对于造就他们的不公的命运表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这就是被人们尊崇的电影出色所在,不仅仅是当时表现的現实,重要的能够历时态成为后来人们所认知的判断生活的现实性的观念。这些影片充满着中国进步电影对于生活和人的正确态度,其进步倾向所赋予的对于旧时代的批判、对于劳动人民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不公命运的深切的同情,影片情绪指向是对社会黑暗和社会统治者的鞭挞与批判。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认可这样的观念,因为它表达的精神具有现实性。

现实性是一种思考性的意识形态,对于呈现的现象后面的社会本质表达自己的好恶态度。也许可以说所有的电影都有它自身的一种态度和观念,有些电影让我们嗤之以鼻,就是没有基本的判断意识观念,或者附庸于庸碌的生活,追求娱乐的态度。当然,这也是一种态度,就是低劣的精神态度的垃圾电影,本身毫无价值观可言。尽管表现的似乎是当下的生活,但属于末流的无聊的一种生活表现。有价值的电影选择的题材、表现的人物和它所呈现的矛盾后面,都隐含着创作者对于生活的认知态度。由于生活本身是呈现复杂态的,对于生活芜杂的程度表现认知必然有他的局限,取决于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对生活观察的深浅。没有思想的现实表现必然肤浅浮躁,所抱持的观念未必能够具有一下子透彻历史的深度。越是表现现实生活的电影,通常越会遭遇到现实的中的人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和差异性观念的不同评判,包括层阶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褒贬态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越是具有不同的议论的热点,越证明电影本身具备丰富的可辨析价值。我们从艺术电影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更时常出现,比如对于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表现在20世纪40年代那个特殊阶段地域的大饥荒中,统治者匪夷所思的漠视大众饥荒,人民流离失所从东流荡乞讨到西,却遭到各种阻碍。生活的困境和无法解脱的厄运的表现,在创作者是要对当时的历史做出不同凡响的批判这就是它包含的现代性认知,形象引导观众对那段历史和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评判。但是很显然《一九四二》出现以后,现代社会观众对影片的评判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从来不认为这种评判的差异,就是对影片内容的好坏价值的认定,恰恰是因为影片触及了一个很少被影像世界所表现的对象认知,借助影像作品表现来提升和触发人们思考那个时代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就具有很好的表现历史而给予现实思辨的价值,把生活的浑融度表现出来,给予人们对于历史一种现代观察的角度。历史学家、文学家、电影评论家和一般的观众,都会从中看到他自己想看的,期望观察到的和对于作者所表现的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样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电影所表现的是否有价值的点所产生的认识,有可能会发生激烈的争执,这种争执透视的恰好是电影之中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的现代性之间的这种矛盾。现实生活中的角度和立场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复杂性,而投射到电影之中所表现,符合或者不符合不同人们不同阶层的利益,自然反映出很大的区别。这就是电影现实性所呈现的意义。

四 现实性标志着创作的深度和精神感知力量

如此费劲地辨析现实表现和现实性,正在于提醒中国电影需要增多思想内涵,更要关注现实以及现实呈现的意义。“冯小刚这位以商业电影起家的导演,近年来却持续保持对现实题材的关注。”⑤电影表现未必就是当下生活,但是不是具有当下人们关切的内涵才是关键。我们以他的作品《集结号》作为例子。毫无疑问,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所获的奖项和大众对他们的评价正向居多,并且在表现战争的影片中给予人们许多新的情感触动和精神思考的可能。主人公谷子地所代表的一种独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情态,显然具有令人思考的价值,得到超越一般战争片思辨性的认知评价的确值得。但是这种现实性是具有深邃思想性的,人们发现《集结号》对于那段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做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表现,甚至有人还期望站在更高点来进一步要求,觉得这种人性的开拓还应该更为深入,他们甚至会偏激苛求影片结尾走向,希望电影更为残酷的不圆满了结,即谷子地没有让逝去的英灵得到荣誉才能够给人们灵魂更多的撞击,来对现实叩动批判性。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未必负责任的构想。现实表现有一些政策和思想观念,在一定时期的限制中这种批判性显然指向有违社会。不能不寻求让观众为之释放负担而得到圆满的收尾。企望尖刻的评判甚至难以实现影片的大众接受。因此,这部影片如何表现现实的分寸显然需要智慧,超越现实的表现未必合时宜。而其实导演对于影片的结局,也保有他自己比较多的思考甚至考虑带批判性的另外的结局。然而,现有的影片所表现的分寸恰好达到既突破了固有限制的巧妙性,又触及人们有不同思考的可能性。这里触及的现实性要害是思辨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一般而言,站在军队的角度来看对这个影片的一个核心情节就是到底吹没吹集结号不应当是问题,而影片站在人性的角度却执着要辨析疑问,因为影片所表现的核心情节就纠结在谷子地为了他那些兄弟们牺牲的荣誉,但坚守到一个既定的任务吹集结号才能撤退的信守命令,却遭遇到集结号并没有吹响,也是残酷的战争可能需要部分的人的牺牲保证整体安全地撤退。这里表现局部的牺牲为了整体利益而服务,是军队战争的法则。而影片的关键点就在于军队并没有吹响集结号,牺牲也还是大局需要,这也许是现实表现的守则,但艺术所表现的思考的现实性,却是必须为人的尊严获取合乎情感的说辞。由此评价的差异性就针锋相对:现实军队的法则和精神索求的现实性认知,如何裁夺成为难题。影片的思考显然牵扯了现实表现、现实感和现实性之间的难题,为整个大部队撤退做出牺牲的真相,让谷子地大为震怒,他一定要以挖地不止的姿态为长眠于地下的兄弟们讨个公道。这种公道显然是作者所代表的有相当人性观念所把持的公道。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他触及到人们情感深处的东西。因此在影片中谷子地就代表了许多人的一种现代性的观念:即人的命运和人性的重要性。但是从经年累月的战争实践和军队的法则来看,讨取公道违反现实铁律,战争经常只能是用局部的牺牲来换取整体战争的胜利,这个逻辑颠扑不破。《集结号》从本质上带着艺术思考的精神触及实现深度,难免遭致角度差异的截然相反的“违背现实”法则却赢得人心法则。

从《集结号》这一特例分析试图说明,现实和艺术的表现现实关系的复杂性,焦灼于现实表现的窠臼而忽略电影艺术的规则,如前所述容易直接对应而失当,战争法则觉得艺术的电影违反了基本的限度,却不知道艺术自有创作的宽容度并非就是现实直接映射。艺术表现现实感和实现现实性关切的法则,是精神人性的尊重意识。好的电影理应照应现实性,具有一种深刻的辨析度,不是服膺某一种政策,而是按照情感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来进行逻辑影像的展示。所以,冯小刚的《集结号》的例证,就阐释了艺术电影更多要偏向人性把握,又能遵守最大限度的时代和政策限度的表现,它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这样来看,中国电影在如此这样的现实性的表现上显然远远不够。温吞水的表现生活的流程,把生活的一种展现作为自己表现的主要对象,不能去触及艺术心灵和精神的触碰,因此对年轻观众而言,不待见一些电影和喜欢电影之间,就会产生极大的鸿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年轻的观众由于年龄和阅歷关系,更多会跳开现实政治的限度而期待有更多能够切近现实的创作,甚至期望对于现实性的期盼急切而激烈。有时他们会对韩国电影表现现实那么强烈的揭示现实生活的影响,表示极大的渴望。难免会说韩国电影甩开中国电影几条街这样偏激的言论。事实上,在这后面包含着他们对于现实表现的深度和冲撞力的一种渴望。但是,他们有可能就会丢开现实政治的稳定需要,和突破现实政策的限制杠杠,不惜苛求创作的现实性。这就要求表现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者有更高的智慧来满足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部分合理的现实观影经验的追求。

现实性是一种内在精神透射现实的体现,也是基于现代精神的创造投射。许多人往往忘却了,电影艺术的探索每一步中都应该是有自身的创造性。不拘泥于一种既有的习俗,创作者就必须具有戴着镣铐跳舞的一种能力,抱怨不如创造。前所提及的,2017年既有自然表现性的记录性故事片《冈仁波齐》,也有对记录的创作做了朴实无华再现的《二十二》;剧情片创作上有对于个人命运敢于大胆声张但是巧妙结合国家利益的《战狼2》,接着是创造集体精神的新主流电影《红海行动》,还有表现特别有味道和深度的一些小成本的影片,都在现有背景下为中国电影的开拓做了各有意义的探索。显然,因循守旧,沿着一条平稳的路去重复创作,人所共知是中国电影的弊端,看到某一类题材比如青春题材、某种娱乐题材一时受宠便一窝蜂的冲上去仿造表现,从骨子里或者说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电影创造性的基础,这显然缺乏现实性精神。作为现实精神表现的创作前提,就是具有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对于不同题材、不同的领域、不同表现的艺术家的自我创造。有这种智慧就有可能对于既有政策的限制敢于做自我表达的开拓。而这种开拓又可能会对某种禁忌陈俗撬动而使之扩展松动。

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性也就是创作者对现代价值和时代发展根本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让电影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不受拘泥的为某种外在的、一时性的政策所束缚住。关于这一点前所提及的冯小刚的电影应该是做了相当多的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影片表现现实更深度的现实性的感觉,能触动现实的观众,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波澜。

五 面向新时代的电影现实性创造

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强化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对于现实生活现实的冲突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就是现实表现。但是我们说现实性的表达更为根本,因为要确立对无论什么样的影像表现之间透视出一种现实性的精神,就是现实的时代精神和现实人生的新需求在影像中的表现,毫无疑问,现实生活的表现中未必全部有现实性的表达,现实性的表达才是现实生活表现最核心根本性的东西。

再次回望历史,现实表现和现实性的表现,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从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来看,在左翼电影或新兴电影的旗帜下,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民的苦难生存的拮据、悲苦,和人们为了挣脱苦难的挣扎表现成为动容的因素。其中现实的表现得出色的电影,和有现实性批判精神的创作,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批经典之作。从《狂流》到《春蚕》《渔光曲》《神女》,到《大路》《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作品,构成中国三十年最出色的一批经典,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折射揭示社会黑暗,鲜活展示苦难的难以复加,同时其中的现实性的透视批判,和表达人们的生活理想愿望而不可得的精神栩栩如生。1940年代的一批作品的现实性的表现也非常明显,比如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艳阳天》《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等,这些影片构成那个时代的面相表现和时代风云,其中贯彻的就是对旧时代残酷人生的批判,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呼唤美好生活到来的一种期望。这显然是现实性的表现。新中国建立之后,现实生活和现实性的表现发生改变,现实生活的表现是有所折取的。对新鲜的生活,生活中的鲜活故事表现,也有许多很出色的东西,但很现实性的东西的缺失,导致创造性的缺失,不少影片的浮泛呈现生活根子正在于此。那个时代有些电影带有很深的现实性,但它并非现实题材,比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等,因为时代风云和人心微澜都带有可以感知的现实性。我们说第四代导演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的创作的现实表现和现实性之间的结合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从《邻居》到《沙鸥》《法庭内外》等等一些影片,两者的结合上触动人心。第五代电影的人在一起创作上的现实表现和现实性思辨也增添了许多经典的创作。像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有话好好说》,第四代电影人的现实表现和思考更为明显,谢飞《本命年》《香魂女》等,吴贻弓的《巴山夜雨》等,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等,第三代导演的谢晋重要作品《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都充满着现实性和历史感。我们强调现实性是依存于现实表现为底子的,但是现实表现如果没有了现实性的精神,那么就失去对于时代精神意义的把控,也会缺少对时代理想不惜追求的价值弘扬。回到我们的目前的现实,应当说中国电影该到一个对新时代的生活表现的氛围中,也是新时代的精神表达的重要阶段。

我们从近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电影的现实性表现逐渐升温,但是建立在现实多样题材基础上的现实性的表现,却还不够充足、丰富和多样。固然承认电影表现未必与现实表现作为他的限度,对于历史、对于喜剧、对于各种武侠题材的表现等,都是整个中国电影新时代所需要的丰富性。但是毫无疑问,对于美好的新时代而言,现实性在多样题材和多样类型中应当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者是核心的地位。我们从主流电影为此积极努力上,可以看出已经在新探索表现出发的现实电影。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等等创作,在更为开放的视野开拓现实表现的新天地,《湄公河行动》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人心所向,《战狼2》对于个性意志独立精神的弘扬,《红海行动》在表达国家主流精神价值观的巨大威力等方面,都因为现实性使得影片获得大众极大的呼应。而在包括张艺谋的《归来》,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一些未必表现当下生活的影片,但其中暗含着现代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对于现代生活是怎样到来的表现的现实性,也是新时代现实性生活里核心要素。我们说现实性对中国电影至关重要,就在于这有某种现实的揭示批判和需要弘扬光大的东西,它会对无论是怎样背景的电影表现,给予更高更大更丰富的精神支撑。当然在一些青年导演中的现实性我们也越来越看得明显。《老炮儿》,《路边野餐》以及《长江图》《嘉年华》等,它们本身蕴涵在内里的一种精神思索,给予电影现实性表现的支撑。

毫无疑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的难点,依然是克服现实表现的缺乏与探究深度,突破也在于此,现实题材强化始终是国家倡导目标,却其实遭遇表现的一些有形无形的禁区还没有完全打开,丰富的影像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依然需要弥补。我们既然要加大影像的现实表现,才能实现电影表现广度,自然增强电影的现实感是创作力度的需要,而根本在于电影的现实性呈现。“强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让现实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多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力量,灌注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追求。”⑥现实性是电影精神价值意义的内涵,它勾连现实生活的表现,但更需要和题材未必直接有关的创作形象内容充满着勾连人心需要真切现实感悟,而实现现实性却在于精神内涵上的人心满足和思想呈现价值。

注释:

①腾讯网2018年4月6日:1季度票房破200亿,2018中国电影市场的新趋势。

②可参360百科石挥条目:石挥曾在《假凤虚凰》里扮演过一个假冒富商的理发师,他自创了一系列"拿剃刀在领带上刮刀片"的形象表演,竟引起理发业工会投诉。800多名理发师围成人墙,阻止观众进影院看电影。海报上,石挥的名字被油漆涂成了大乌龟,长达一年多,他只能"缩着头",在家里理发。

③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文章指出《武训传》"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指对武训那样的人)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社论号召"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随后《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

④⑥张宏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

⑤范志忠、张李锐:《芳华:历史场域的青春话语》,《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新时代
漫谈宁浩电影中幽默元素的运用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