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敏学创新 国之工匠

2018-01-04 01:30
军工文化 2018年10期
关键词:沈飞王刚加工

王刚拒绝埋头傻干,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作为当代产业工人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也要有专业的理论功底。

在沈阳飞机制造厂边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对天空怀有憧憬,每当有一款飞机御风起航,拉着白线消失在远空,地面上的孩子就起劲儿地追逐着飞机的轨迹奔跑。王刚就是那个追飞机的孩子,稚嫩的心里埋下了小小的“航空梦”。

进入青年,王刚不再追着飞机奔跑,而是更加笃定少年时许下的航空理想。王刚动手能力强的天赋逐渐显露,他热爱手工,时常钻研一些工艺技法,“做不了驾驶飞机的蓝天英豪,那就做平凡光荣的飞机制造工人”。文化课成绩优秀的王刚放弃了老师建议,而是“执拗”地考取了沈飞技校,迈出了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1999年,王刚从沈飞技校毕业,以成绩优异被沈飞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铣工。第一次走进这个儿时绕着跑了不知多少圈的航空工厂,第一次站在脑海中演绎无数次的车床边,第一次拿起了注定相伴整个青春壮年的卡尺锉刀,王刚享受每一个第一次的新鲜感,享受厂房里轟鸣的响动和热火朝天的繁忙。他知道,年轻的生命在这一片嘈杂和一方铣床的天地里有了新的坐标。

王刚入职之初,正值世纪交替,世界格局动荡不安。年轻的铣工王刚被分配到歼-8飞机生产任务中,负责飞机前大梁加工。在工作中王刚勤于求教,悉心钻研,早上5点到岗,常加班至深夜,每月至少工作300小时,连续多年全年无休,下班了还不停琢磨工艺技法。

王刚拒绝埋头傻干,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作为当代产业工人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也要有专业的理论功底。基于这种认识,王刚在主动拜名师学技艺、用心揣摩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不忘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他自费2万余元购买了专业书籍,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王刚积极参加项目研制的技术攻关及技能大赛,不断磨炼自己,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勤学苦练终于结成了硕果,厂房里,王刚成为大家公认的“铣工专家”和专治数控生产中各种疑难杂症的“妙手神医”。他根据零件的特点和工艺要求,花费数年时间潜心钻研,无数次模拟实践,最终解决了铣削加工难题,使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05毫米,这比一般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0.008~0.010毫米)还要高,堪称铣削加工领域的奇迹。

2008年,他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提前半个小时完成参赛作品,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铣工冠军。4年后,他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再登巅峰,成就了“双冠王”的美誉。“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王刚用10年时间淬炼着自己年少时的航空梦想。

航空武器装备是无比精良的“国之重器”,其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技术水平。他在每一次加工产品前,总要告诫自己“产品就是人品,它折射着加工者智慧和人性的光芒。”基于这种理念,他每一次拿到待加工的零件时,都要反复进行揣摩加工工艺和材料特质,研究加工方法,选择适合的夹具和刀具,以确保产品一次性精美交付。针对不规则曲面结构的薄壁零件,加工极易变形的情况,他深入研究特种材料加工特点和特种工艺应用方法,创新出“不规则曲面装夹定位方法”,解决了关键零件加工难题,保证了该类零件的质量,加快推进了型号研制进度,为我国航空装备跨代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来,他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累计创造了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获得2项国家专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1000余条,累计为沈飞公司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201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刚肩负起新的使命,沈飞成立了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他任班组长。然而,年轻的班组长王刚知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的道理。作为团队带头人,王刚深知分享与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源动力,是传统工人向大国工匠转型的必备素养,是中国高端航空制造业戮力前行的时代要求。于是,他白天利用班组会把自己多年总结积累的加工绝活与大家分享,晚上通过社交软件与班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共同研究技术,携手创新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王刚班形成了“点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四最”工作风格,逐渐成长为能人聚集的高手团队。在王刚的带领下, “王刚班”先后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班组成员累计7次夺得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冠军。

2011年,沈飞成立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我们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王刚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做出的承诺。目前,工作室集聚了方文墨、孙飞等一批来自公司不同工种的各级技术精英54人。工作室坚持以“顾问专家领军、生产攻关同步、创新育人并举”为导向,以面向科研生产解决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为目标,实现大量的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的目标,共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480余项,创造经济价值2亿多元。

2017年初,沈飞公司赋予王刚新的重任,在数控加工厂组建了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全程贯穿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和理念的生产组织模式——精益加工单元,由王刚担任单元主任,从而实现了传统生产模式向先进生产模式转变。之后,又将其纳入到“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中进行管理。至此,“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理论培训基地一活动室、创新实践基地一精镗间、技能训练基地一王刚班、精益生产基地一精益加工单元4大业务板块。该单元成立9个多月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生产流程、实施技术改进、进行标准化建设等方法,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达到产品生产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月产工时总额和设备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优化后的程序对比优化前平均效率提高138%,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刀具数量从原来的100多种降到目前的30多种,操作人员从15人降到9人。成为数控加工厂又一支活跃在科研生产线上的“尖兵”。

时代赋予了王刚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产业工人崭露头角、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为所有奋战在航空工业一线的技能工人树立起大国工匠的精神榜样。

猜你喜欢
沈飞王刚加工
51岁外卖大叔给700万骑手办春晚
带700万骑手办春晚:有一种野心叫灵魂有火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以航空史编修筑牢航空企业文化根基的实践与研究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实名举例提醒法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名人读意林
你报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