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航空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民养军的“军转民”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航空工业据此确立了“军转民”的新发展方向。“军转民”就是“以民养军”,要求“大转、快转、全面转”。当时的军品任务少,民品产业刚刚起步,航空工业有的万人大厂每年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仅仅一两千万,很多企业更是“找米下锅”。面对困难和挑战,航空企业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民品支柱产业,如汽车、摩托车、纺织机械和轻工机械等,尤其是汽车和摩托车产业,带动支撑了航空工业很多企业的发展。
二是军民结合阶段。1999年后,高新工程全面启动,军工任务非常饱满,航空人不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与重托,把高新工程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例如歼- 10、歼- 11、直- 10、预警机和特种飞机等,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国家空海军的力量。航空民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向前推进,其中有些民品在国内市场一度形成领先地位。
三是军民融合阶段。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民融合要发挥军工企业作为“主力军”的优势和实力,也要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活力,促进我国军事工业更好、更完善地发展。
纵观过去四十年的各个阶段,改革的成功需要把握好改革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改革要围绕产品、劳动工具(生产线)和人这三个生产力核心要素开展,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改革成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航空工业借助于國家制定的脱困政策,通过破产后的优化重组,摆脱历史遗留下的沉重包袱,突出主业、精干主体,以崭新面貌大踏步前进。航空工业坚持开放,博采众长,对内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对外不断加强加深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双赢,特别是利用国际贸易合作带来的订单,在困难时期保存了一支生产军品的队伍,为完成“保军”这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创造条件。
航空工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进步。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去四十年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航空工业的再次飞跃:一是在航空领域的某个系统、某个理论方面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带动产业革命,实现发展的飞跃;二是在现有型号、技术基础上,通过量变实现质变,实现发展的飞跃;三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再实现高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在将技术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质变,完成行业发展的“撑杆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