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新 郑健
[摘 要]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适应市场需要、突显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企对接;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140
[中图分类号]G640;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4-0-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培养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1 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是能够充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有效方法。”毛泽东指出:“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结合典型工程进行教学。”邓小平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1.2 教育生产力本质理论
教育与生产力中劳动者这一要素密切相关,地方高校与企业在社会职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互需求与互补性。学校向企业输送工程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经费支持、社会信息、实践教学等方面获得收益。
2 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地方高校的工程专业,基础性强,与多领域、多行业存在交叉融合关系,企业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地方高校与企业实现对接融合,契合度提高,不仅有利于解决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与社会脱节、学生工程素养严重不足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2 为地方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工程技术是国民经济基本工业的技术基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集聚着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地方高校根据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实施对接,可为地方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2.3 是地方高校构建工程技术人才就业通道的重要支撑
地方高校以工程类专业为先导,根据校企双方利益分配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能够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无缝”对接与“有机”融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就业率,成为构建毕业生就业通道的重要支撑。
3 地方高校校企对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还处于摸索阶段,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成效不明显;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缺乏监督和约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模式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与引导校企合作政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条例;还没有形成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办法;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激励不够,没有对企业考核奖励的办法。
二是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因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加之多数企业对人才培养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认识校企对接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普遍缺乏长期投入的热情。
三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师对实际工程项目接触较少,即使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实践经验不足,也难以对学生進行实际指导。
四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高校为了节约开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大多通过模拟系统来完成。一些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多因投入经费少,其实践训练浮于表面,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无法有效开展。
4 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1)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契合度问题,建立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从高校、企业、市场、政策的视角,重点分析地方高校与企业对接融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管理、就业指导、专业设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岗位教育等层面,对学生的行业认知、岗位训练、见习、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关键环节的对接融合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构建对接融合模型。
(2)建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优化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要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运行、维护脱节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为地方高校整合、集聚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供依据。地方高校要以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创建“紧密合作型”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实验、实习、实训、科技创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的与企业对接融合问题。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岗位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探索地方高校与企业对接融合的实施路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凝练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调整理实学时比例、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地方高校与企业对接融合的实施路径。同时,高校应纵向选择学校—企业、专业—职业、课程—岗位、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等对接层次;横向实现专业方向选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创新训练,项目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对接要素的融合。
5 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5.1 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平台,构建校企对接长效机制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校企有序对接提供制度保障。校企应联合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接融合事项,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落实学分认定、校企共建课程开设及考核等。
5.2 以企業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校企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企业和产经营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并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5.3 建立双导师制实行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要建立校企双导师参与教学的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任务驱动力,实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实践零距离接触就业岗位,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4 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校派教师下企业实践,接触理论的实用岗位,企业也可以送相关人员到高校深造学习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经验。校企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在完成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5.5 加强基地建设,形成多维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
校企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科研的场所,形成多维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这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大成.高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段淑芳.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因及优势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14(1).
[3]苏敏.体系竞争力视阈下后发展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系统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