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访谈录”写作例谈

2018-01-04 19:37王尔楷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糟粕农家乐

王尔楷

■ 写作要领

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访谈录”写作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规定的唯一的一个真实文体写作任务(见第五册“表达交流”部分)。新闻访谈录是对新闻人物采访后写成的文章,它是写作其他访谈录的基础。

我国著名记者梁衡说:“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人物访谈来说,“访”更是关键。 怎样做好采访?首先要了解新闻访谈的原则:即采访有意义,事迹吸引人,精神打动人,

然后掌握访谈的三种策略,围绕这三点来设计提出的问题:一是给所写新闻人物准确分类或定位,确定其主要身份;二是突出其主要事迹;三是要能发掘所写新闻人物的精神品质。

怎样写好访谈录?要掌握三种策略:第一,从反映当代精神的角度突出该人物的最亮个性;第二,要突出该人物的主要事迹;第三,在经过对方同意后,要尽量运用多种方法,将对方的回答写得有趣,好玩,耐读。

■ 例文展示

自觉守卫“非遗”家园的人

—— 采访“非遗”专家田青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二(12)班 王圆浩

时间:2017年6月3日

采访者:王圆浩

被采访者:田青

【被采访人简介】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佛教音乐的华化》等多部著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王圆浩:您好,田青先生!我最近拜读了您的一些大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想请教您一下,可以吗?

田青:可以啊,我们现在开始吧。

王圆浩:请问开始选择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您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责任?

田青:两者都有。对于传统文化,我本来就很喜欢,喜欢跟责任感不矛盾的。

王圆浩:我知道您的恩师杨荫浏先生是不赞成您研究佛教音乐的,您在2007年的书中说自己还不甚理解。那么十年过后,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您是否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田青:杨荫浏先生当时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对于佛教文化的破坏很大,认为中国内地的佛教文化已经几乎没有了。他当时年纪也大了,没有机会到下面去,也没有机会看到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复苏,所以他主要是担心这个,倒没有别的问题。

王圆浩:宗教艺术在脱离宗教后会怎样?是如同鱼儿一样离开水后就死去,还是依旧会散发出新的魅力?

田青:你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有。宗教艺术是从宗教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宗教,它也就会没有内容,或者说是死掉了吧;但是很多已经产生的宗教艺术,比如说敦煌石窟、云冈石窟,还有龙门,当佛教没有的时候,它们还存在啊!它们还依然会有自己的魅力啊!但是它不会在原地再发展了,不会再有人去开凿,去做同样的事,不可能了。任何一种文化都产生在自己特定的环境和土壤里,这个环境没有了,土壤没有了,肯定会对它产生影响。鱼和水的关系也是这样,土地和庄稼的关系也是这样。土地没有了,庄稼不会再长,但是打出来的庄稼还在啊。看问题要辩证地来看。其实都有例外。

王圆浩:您常常提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那么您又是如何区别这两者的呢?

田青:我在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中说过,所有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和糟粕。就比如说《二十四孝》,听过吧?里面的《卧冰求鲤》就好笑,现在看来主人公就是个大傻子。(笑)还有《郭巨埋儿》说,郭巨为了养活自己的母亲,把儿子给埋了。这些行为现在看来,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反人性的,也是犯法的。像这样的作品大概就是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与糟粕混合在一起的。我们以前总是简单认为凡是不理解的都是糟粕。就比如说裹脚,我们现在当然都认为是糟粕。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改变身体形状来追求美的行为就都是糟粕。有些东西在一时一地被认为是糟粕,但换个环境换个时间,也许就会变成精华。缅甸有一个民族在女人的脖子上套铜圈,我们认为不美,可是他们认为美呀。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承认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尤其在传统文化中很突出;其次,我们对之要慎重,我们还是要先保护下来,我们相信我们的后代比我们更有智慧。我们要是把它当成糟粕给除了,但我们的后代可能会把它视为精华,它要是没有了,怎么办呢?

王圆浩:那我们是不是抱有一种求同存异的态度呢?

田青:不是的,有的时候不能求同,也求不了同。有的人认为打耳朵眼儿没事,有的人认为打耳朵眼儿疼啊。(笑)

王圓浩:那么我们现在视为糟粕的东西是否会变成精华呢?比如说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他们当时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肯定是糟粕了,可现在却又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一种象征。

田青:不能这么说。嬉皮士的话在当时就是有两种声音的,有人认为它是对的,它并不全是糟粕。而现在它从一种新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经典。

王圆浩:关于您说的所谓新的东西,我也有一些想问的。我知道您和摇滚歌手崔健有过交流,对他的评价也很高。那么您认为像他所创作的这种现代流行文化,是否也有机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这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从传统文化中产生的。而且我们是有时间概念的,至少要有一百年,新创作的东西是不能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王圆浩:我发现我们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来自于以前的社会。比如说是以农村为地域代表的。是这样的吗?

田青:对。它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保护它们的原因就是农业社会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都步入了工业社会。这些东西当它们失去了生存条件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死亡。我们要把它们留下来,因为它们毕竟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

王圆浩:好的,大概就是这些问题了,谢谢您的解答。

田青:没关系,你还挺会动脑筋的呢!

【赏评】这篇新闻访谈采访的是一位“重量级”名人。据本人了解,虽然作者与被采访者是亲戚关系(田青先生是作者外公的弟弟),但能写出如此有专业性、趣味性的访谈实属不易!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专业性强,趣味性浓,读来感到行文大气,妙趣横生。为了追求专业性,作者事先做足了“功课”,不仅全面了解了被采访者,而且还系统了解了关于“非遗”的一些专业知识(如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糟粕与精华的区别、成为“非遗”的条件、“非遗”的地域色彩等),这样在采访中才能抓住要点,突出亮点。为了突出趣味性,本文尽量多地引用对方的举例,而且还艺术性地再现了作为一位音乐大师的语言的独特魅力,即深入浅出,多用修辞手法,文字富有变化,做到了雅俗共赏。

一位标本式的新农民是这样致富的

——采访和平农家乐老板王先生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二(13)班 武乐辰

时间:2017年5月20日

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霍里镇和平农家乐

采访人:和平农家乐王先生

【被采访人简介】

王先生是我的大伯,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出生在农村的他家境并不富裕。他当过工人,不久失业,然后白手起家,做起了餐饮行业,自己当了老板,艰苦经营二十多年,逐渐走上致富之路。

“逼上梁山”

问:“大伯你是怎样想到开始经营餐饮这一行业的?”

答:“其实我最初并不是做这一行的。本来是在一个厂里上班的。厂子有一天突然发生了爆炸,就倒闭了。失业之后,我和妻子曾在路边摆过小摊,卖些杂货,可这样的收入明显是有压力的,我就想谋求新的出路。于是,我去了饭店学徒,帮厨师打下手,自己就偷着学。一年之后,我就在自己的小房子开起了小饭店。起先只是在门口摆了两张桌子,没想到我烧的菜特别受欢迎,这边吃着,那边等着。我的小饭店成本低,生意又好,赚钱自然就多了,后来我就请你的爸爸来帮忙。在1993年的5月1日,我的小饭店就正式开业了。”

问:“开小饭店原来是那么久之前的事啦,我从小都是听爸爸提起过。可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大饭店。大伯你能告诉我,你的经营是怎么从小饭店扩展到大饭店的呢?”

答:“随着小饭店的生意逐渐红火,我的资金多了起来。‘人往高处走嘛,我觉得我做大饭店会有更多利润,就租了一块地,建起了规模较大的饭店,里面的设施更齐全了。我招聘了更多的员工,你爸爸主厨,你姑姑管理,新的饭店就这样稳定发展起来了。”

“未雨绸缪”

问:“我记得大伯现在的农家乐是在开饭店的时候就准备的了。既然饭店的生意还不错,您又是怎么提前想到要做大做强?”

答:“我当时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开农家乐,只是资金多了,摆着也是摆着,我就想投资其他的。恰巧霍里有块地荒着,农民不愿耕种,他们自然可以租给我,我在那里种了大片的树,养了鸡、鸭、羊、猪,你的爷爷奶奶帮着我看管,顺便种了蔬菜。这样的山庄,若是征迁,我又能赚一笔。”

问:“您是如何经营了这么多年的餐饮事业的?”

答:“本来大饭店地租到期了,我也想休息了,可是几个月不忙活就觉得有些不痛快。我开始装修山庄的房子,在池塘养鱼、种花,终于在去年的5月份正式开业了。做生意靠的的就是诚信,我们端给客人的菜分量都是足足的,客人点的鸡鸭,都是我们山庄养的,现杀的,客人对我们的服务满意,我们的生意自然就好做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样一路走来,我感觉到做好生意,不仅要靠手艺,更要靠思想,靠人品。”

【总结】我的大伯从一个标本式农民转变为普通的工人,然后又当上了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并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己的一番事业。其创业的过程就是我国农民致富的缩影!在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在我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而且看到了新时代的农民善于经營、诚信劳动的崭新风貌:农家乐里飘香的不仅是地道的地方美食,还有新一代农人芬芳的品格!

【赏评】这篇新闻访谈采访的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是在采访、写作两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从采访看,作者仅询问了四个问题,不仅抓住了被采访者的职业、身份,而且突出了对方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可谓不枝不蔓,扣住要害;从写作看,运用了两个形象的小标题,层次清晰,而且选取的是被采访者转行、扩张两个创业的片段,材料十分典型,加上画龙点睛的议论和别具一格的总结,更凸显了主人公的可贵品质与闪光人格。

读了这样的美文,犹如品尝了几道农家乐一流的土菜,自然感到清新地道,回味悠长!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糟粕农家乐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农家乐
美惠子姐姐聊采访技巧(上)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电视节目采访中—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