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亲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向纵深发展拓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辨,发展他们立体认知能力,促进他们自主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归谬类的思辨。
一、多维发散,立体认知
立体思维也叫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这种思维形式跳出了点线面的控制,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入手考虑问题,思维跳出了平面限制,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维发散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认知,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并感知文本内容。
在学习《孔乙己》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尝试从孔乙己的语言、行为、遭遇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这样能有助于他们感知到一个立体化的孔乙己形象。在分析了孔乙己鄙视劳动、不愿意帮人抄信谋生等内容后,可以感知到这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在分析他不喜欢拖欠酒钱,喜欢教孩子认字,给他们分茴香豆吃等细节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善良的人。孔乙己不愿意从科举之梦中醒来,这又显示他是一个执迷不悟之人。由此可见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十分复杂,要综合考虑才能探究其本性。从孔乙己的遭遇入手分析该人物形象则可以发现,世人对他的嘲弄和漠视对其悲剧人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从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等行为入手分析,则能发现他即使贫穷也不愿意放弃所谓的文人身份,这体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能让学生看得更彻底。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值得思辨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这些地方入手,进行多维分析,发展立体思维能力。
二、无疑生疑,深度理解
学者张载提出:“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初中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深入思考问题,考虑问题较为肤浅。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无疑处入手分析,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品读文本的能力。
在學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文章中为什么要加入‘美女蛇的故事呢,这似乎和文章并没有太大关系,可以一笔带过,为何作者要花费这么多笔墨讲述这个故事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可以提示他们自主思考这个问题,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思考后提出:“‘美女蛇的故事让人感到十分神秘,对于‘我来说,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童年乐趣的神秘地方,如果添加这个故事的话,能增加神秘感。”还有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的是自己童年的经历和童年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对于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添加这段故事能体现作者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强化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识到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的童年乐事,展现了儿童那种压抑不住的乐天性格。而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陈腐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文本更具有表现力。由于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质疑,所以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所提高,有所深入。
笛卡尔提出怀疑一切的思想,认为认知的好奇心是认知事物的基础。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无疑处生出疑问。当学生缺乏疑问意识的时候,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启示,激发他们的提问欲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三、逻辑归谬,自主探究
归谬法是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提出反面观点,而是按照对方的逻辑推断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初中学生思维活泼,教师可以利用这种逆向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提出了独到的战论。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对曹刿的形象理解较为深入,对他所提出的战论也有所了解。为了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分析,教师鼓励他们用逻辑归谬的方法来探究。“曹刿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章中的鲁庄公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他是否也是一个未能远谋之人?”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对鲁庄公这个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尝试重新认识这个人物。学生尝试分析“假如鲁庄公真是一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那么事情会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在分析中学生发现,鲁庄公一开始的确思想有些幼稚,将希望寄托在封建贵族“肉食者”的身上,在军事上也的确犯了冒进的错误。然而他却是一个知人善用之人,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嘲讽之词,他并未生气,反而对曹刿委以重任。如果他不是一个能远谋之人,绝不可能有如此举动,由此可见,鲁庄公非但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反而还是一位伯乐。
逻辑归谬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不断尝试探究问题。
真正的语文能力是要能学以致用,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初中学生多思考,勤判断。只有导之以法,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形成立体思维,尝试质疑,学习逻辑归谬等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