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元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儿时,由于家庭贫困,16岁以前大字不识一个。16岁以后,才进入夜校扫盲班,一年时间,她奇迹般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后来经过不断的磨练和学习,她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一支笔去书写人生,得了十多个文学大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在文坛上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她,就是著名女作家石楠。
充满艰辛的漫漫求学路
太湖县,是安徽省安庆市属下的一个小县城。它可比不上杭州的西湖。当年,贫困仍然困扰着这里的乡亲。当石楠出生时,家里已经承受不起生活的重担。那时由于受农村“多子多福”的影响,许多家庭无节制地生养,导致家庭人口过多。石楠出生时,家中已有四个孩子,她是老五,人称“五妹子”。一个女娃,在家里根本不受重视,长到八岁时,人家的孩子已经背上书包,跳跳蹦蹦地上学去了。可是,她仍然在家里,望着与她同岁的孩子上学,她十分眼馋,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背上书包去学校。可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她读书。
十六岁,她已经出落得乖巧聪慧,但她仍然大字不识一个。不过她心里已经懂得,女孩子要有前途必须学习文化,才能摆脱贫穷的命运,家里供不起她上学,她就报名上了夜校扫盲班。她上学的梦想终于在这里得到实现。虽然与她同龄的孩子早已上了初中,但她感到特别满足。她勤奋地认字,就一年的时间,摘掉了“文盲”的帽子。那时的她,根本想不到今后会成为全国著名的作家。
而后,她进了学校的大门,望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她开心地笑了。这里是求知的殿堂,知识的大门一旦向她敞开,她像蜜蜂一样吸收知识的奶浆。她无比珍惜在校的每一分钟。那时的她,语文特别棒,老师非常喜欢她。因为她的作文写得生动有感情,老师认为她今后前途无量,经过不断磨砺,一定能成才。老师的鼓励,更加鞭策她发奋读书,给予她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力量。她拼命地读书,向书籍索取知识。学校图书馆成为她学习的驿站,她在那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进一步扩大了视野,成为班上的优等生。
20多岁,她才从太湖中学毕业。试想,一名刚毕业的初中女生,毕业后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吗?虽然成绩优秀,但有什么用。毕业后,她困惑、迷茫、孤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她深深地知道,家中的困难需要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无助,让她变得沉默寡言。
为了生计,她不得已进了一家小五金工厂当了一名工人。此后,她几乎什么活都尝试过,文书、统计员、技术员、干事等等,虽然她做一行精一行,但她的文学梦总在心中燃烧。于是,她拼命读书,特别喜欢听文学讲座。只要听说哪里有文学方面的讲座,她削尖脑袋,抽出时间去倾听。听文学前辈是如何学习,如何成为文学大家的,从中吸收力量和成功的“秘诀”。她想,自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只要努力,就有收获,作家高玉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大文豪高尔基文化水平也不高。自己虽然初中毕业,只要不放弃,不言败,也许在文学的道路上,就会留下闪光的足迹。
生活磨砺了她,锻炼了她,让她更加成熟起来。她前半生几乎在生活中不断滚爬跌打,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她的宝贵财富,也为她今后从事专业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创作源泉。
与此同时,她又阅读了不少人物传记,学习传记写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为她今后从事人物传记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1978年,她到了安庆市图书馆,当了古籍图书管理员之后,看到那么多先人留下的华章,她陶醉其中,抽出时间阅读了不少精美的文章,吸收先辈的文章精髓,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刻苦的阅读生涯,让她的才情得到深厚的积累。
文学梦始终在她胸中燃烧
石楠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以前,她为文学创作做了不少功课。人到中年后,她心中的文学梦又一次被点燃。而且是真正的点燃,变得一发不可收。而点燃她文学梦的,竟然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潘玉良的一番际遇。
潘玉良,生于1895年,江苏扬州人。本名张玉良。1913年被潘赞化纳为妾,改姓潘。
当时,有一位李姓先生,听说石楠喜爱传记文学,并且有写作的欲望,于是告诉她,有一位叫张玉良的奇女子,经历坎坷,是妓女,又是名画家、名教授。她听后觉得此人身上有不少东西可写,而且如此传奇的女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少见。当对方将此女的简况介绍给她后,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写作冲动,决定要写出潘玉良不平凡的人生。
此时的她正在安庆市图书馆工作,虽然古籍部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籍,可是她查了许多资料,均查不到一点关于潘玉良的资料。
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不灰心,不气馁。当时正值盛夏,她冒着酷暑,跑到李先生家里,向他求教有关潘玉良的资料。李先生感到在石楠身上有着一股可贵的“倔”劲。可惜,他知道的东西也不多。但为她介绍了一位知情人——潘贊化的儿媳,她可能知道一些情况,她听后十分高兴,当即又直奔潘赞化的儿媳家。
苍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潘赞化的儿媳在箱子里找到了一幅潘玉良的自画像和一张《潘张玉良夫人画展》的说明书。这是潘玉良在国外办画展时的见证。上面有两篇短文。一篇是潘玉良的生平简历,一篇是介绍她的艺术成就。仅此而已,当她问起有没有其他资料时,对方摇着头说:“对不起,没有了。”
这几百字的短文,她如获至宝,当即根据这些资料,撰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潘玉良的人生传略,发表在《艺坛》杂志上,后来又被《新华文摘》转载。
但她对此并不满足,这位奇女子身上的东西太值得她去挖掘。虽然没有资料,但她想运用小说的创作手法塑造这位奇女子。
在创作中,她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再根据有限的资料,加以合理的构想,构想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节,于是潘玉良在她脑中活了起来。她创作出来的人物及情节十分感染人,让人看后不忍罢手,这大约就是文艺作品的魅力吧。后来她将尚未完稿的作品给自己的丈夫阅读,他读后深受感动,决定帮她出版。endprint
事有凑巧,正好她的丈夫与安徽文学杂志《清明》的编辑张宇很熟,于是将石楠在写潘玉良的长篇小说的事告诉他。张宇对她的丈夫说,先将小说的前面部分两万字抄给他看,然后再作决定。得知这个情况后,她丈夫帮她抄写了两万字。而石楠对发表看得很淡然,每天除了做一些家务事以外,还是在不停地写,写得手发麻,汗珠滴在稿纸上。
不久,好消息传来了。张宇看了她写的两万字后,感到文笔清秀,人物塑造得可以。他说,如果后面的与前面的写得差不多,完全可以发表。于是夫妻二人夜以继日地抄写,长篇传记小说《画魂──潘玉良传》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稿。送到编辑部后,主编看后立即决定刊登。
《清明》杂志是安徽省大型文学刊物。此文发表后,引起文坛的轰动效应,这是石楠始料不及的。她在兴奋之余,决定出书。请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题写了书名,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反应强烈,数次再版,销量可观,成为当年长篇小说的畅销书之一。这也是石楠的处女作。
但这部小说引起的争议也不小,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本书的主人翁潘玉良的评价。笔者也是当年的参与者,现将那时的情况作一简单的回顾。
由于《画魂》的出版,书中的一号主人——潘玉良,也随之为国人所知晓。身份有些特殊,是妓女,又是一位中外驰名的画家。生活所迫,当了妓女,这在当年本也无可非议。可是就是因为她是妓女,因而即使她留学国外,并且在异国刻苦学习绘画,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对此有人非但不予肯定,反而对她加以无休止的指责和暗伤。
作为扬州人,虽然我对潘玉良的情况知道得不多,但我读过《画魂》,并且仔细研究过书中的一些细节,对潘玉良的不公正遭遇十分同情。她一个弱女子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承受了那么多痛苦,遭到世人的漫骂、凌辱,但她心中为艺术献身的崇高理想始终没有泯灭。她与潘赞化的结合,一方面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和敬佩,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到他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去海外实现她的献身艺术的理想。
针对书画界少数人对她的指责,特别是有人说她不爱国,是崇洋媚外,对于这一点我不能同意。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文章,据理批驳,指出她虽出身卑微,但为了艺术,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国外先进的绘画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她的绘画水平大有长进,获得国际友人的称赞。她的作品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巡展,为国家争了光,添了彩。她的个人荣誉,始终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与到国外去“淘金”的一些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她在法国居住四十多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从未加入法国籍。平心而论,我们还会对她的这种爱国行为说三道四吗?
此文寄到《爱国报》后,想不到很快就刊登出来,并且引起一些反响。
后来,我将报纸寄给了安庆市图书馆石楠并且请她提供一些关于潘玉良的资料。
她接信后,给我回了一封信。
信中,她对我的文章加以肯定,并且认为潘玉良是一位爱国者,作为《画魂》的作者,她不愿意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无休止的争辩上,因为她的作品,已将潘玉良的情况写得十分详细,让作品说话,让细节去体现就够了。
《画魂》产生的反响,极其大。据石楠讲,她先后收到3000多封读者来信,这些雪片似的来信,寄托了广大读者的满腔热情和殷切希望,并称赞潘玉良的爱国行为。写信的人有老教授、美术工作者、工人、农民、大中学生、离退休干部、作家、书画家甚至囚犯,他们从不同角度,暢谈自己的读后感。
想当年,关于潘玉良是否爱国的争辩硝烟弥漫,众说纷纭,但是谬误终究战胜不了真理。最终,舆论界终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潘玉良是一位爱国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名垂青史的画家,在她的故乡——扬州东关街,当地政府修建了一所潘玉良纪念馆,陈列了她的生平事迹、人生经历及画作等,供游人参观学习。
这部作品问世,给她创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她几乎将后半生都奉献给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随之,发表了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巨制和传记文学作品,让广大读者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感性和理性的洗礼。
她在用生命创作
自从《画魂》问世后,石楠从图书馆调到安庆文化局戏剧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每天,她从早上四点钟起床写作,一直到晚上六点钟,一直伏在家中的办公桌上。除了吃饭,做一些家务活以外,她决不肯浪费点滴时间。
作为一名不辞辛苦的纪实传记作家,石楠每天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大地。为了采访她笔下的人物,她的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江西、云南、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方。无论在广袤的荒原,还是在偏僻的乡村,繁华的大都市,她步履匆匆。在奔驰的火车上,飞速的汽车里,乘风破浪的客轮上,她不停地思考,思考采访提纲,思考之前采访过的人物如何下笔。对于她来说,时间和生命太宝贵、太短暂了,她恨不能将生命和时间拉长。平时,她一旦握起笔,再也停不下来。她实在太疲劳、太劳累了,有时不得不用药物来支撑自己,不让虚弱的身子倒下去。即使在行进的路上,她药瓶从不离身,一边吃药一边赶路。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她这样拼命创作,身体严重透支。各种疾病向她发起猛攻。那些头疼脑热的小毛小病,她用坚强的意志和药物扛过去了。但可恶的病魔终于将她送进了医院,她不得不面对疾病,强忍笑颜面对一切。
医生和家人劝她多休息,她无数次口头答应,但都是美丽的谎言,她仍然在拼命爬格子。她三次住院开刀,三次从鬼门关闯了过去。在住院期间,医生护士对她看管较严,但即使如此,护士给她输液时,她的脑海里还在不停地思考、构思,拔掉针头后,立刻拿起笔写作。倔强的她,让医生也无所适从,除了摇头就是敬佩。
她认为,自己写作是对社会和人类的一种责任。在寒气逼人的冬天,即使被冻得涕泪横流,她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在炎热的盛夏,面对高温酷暑,她泰然处之,汗珠滴在稿纸上,擦擦汗再写。她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这是实至名归,也是文坛上为数甚少的头衔和荣誉。
几十年来她出版了30多部书,500多万字的作品,特别是她写的传记,开创了独特新型小说体例,印记了她的文学辉煌人生。
石楠总是说:“为什么人要到世界上来走一遭?人不是来享受的。来一次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一个人,不管他所处的地位如何低下,环境如何不好,只要有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和努力,不放弃坚持,一定能得到他所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这样才无愧于人生,没有白走一趟。”著名作家冰心老人为石楠的题词也早已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底:“真实的情感是一切创作的力量和灵魂。”这说明两位老人的感情息息相通。
几十年来,她用生命和意志撰写了许多长篇著作。这些作品量大质高,深为读者喜爱。说她著作等身,一点也不为过。这些作品除了《画魂──潘玉良传》以外,还有《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一代明星舒绣文》《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刘海粟传》《回望人生路——亚明艺术之旅》《不想说的故事》《陈圆圆·红颜恨》《另类才女苏雪林》《生为女人》《张恨水传》等。还有《石楠文集》(14卷),囊括了她一生的心血。2005年,她以高票当选全国首届“传记文学优秀作家”。她的作品先后获得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十多个文学奖项,人民用掌声和鲜花献给这位深耕文学艺术的优秀作家。
如今这位文学老人,不仅在继续埋头写作,还要与时俱进,她觉得每天爬格子太累,速度又慢,竟然学起了电脑。当你看到那灵巧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弹跳,犹如在跳高雅的芭蕾舞。看她那忙碌的身影,你决不会想到,她已经是80岁的老人。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