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融合模式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有效应用

2018-01-04 21:53杨胜蓝陈石定窦俊辉李必春汪应琼胡丽华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有效应用

杨胜蓝+陈石定+窦俊辉+李必春+汪应琼+胡丽华

摘 要 在当前媒体融合与竞争交织进行的多媒体环境下,公众气象服务如何突破现状,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共同提升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能力,是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多媒体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个参考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融合;公众气象服务;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37-02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国家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多媒体融合发展为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多媒体融合模式解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公众提供更快、更准、更优的气象服务产品,是全媒体时代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当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现状及其功能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根据自身掌握的公共资源或权力来向一定的对象提供专业的气象信息的服务类型,公共气象服务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服务用户随时掌握气象知识和相应的知识,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活动的频繁性和对于气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对象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公共气象服务也从较为单一的内容延伸到了体系化的服务,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服务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服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公众气象服务是以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为主要目的公益性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公众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公众获取有效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

目前,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媒介还是以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不过,随着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站、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成为了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

2)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的功能。一是提供与公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气象服务。根据气象实况监测和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向公众提供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的服务。开发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如防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二是在防灾减灾,维护公共财产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做好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尤其是在暴雨、臺风等恶劣天气发生时,及时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手段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尽量将灾害危险降到最低。三是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以电视、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等相关的科普知识。加强公众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服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2 多媒体融合模式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有效应用

1)传统媒体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现在气象信息的传播绝大部分还是依托于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电话等传统媒体,据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重要渠道,有95.3%的城市公众和97.6%的农村公众通过电视获取气象服务信息。可见,特定的公众群众仍然喜欢或者倾向于使用传统媒体来获取气象信息。

2016年6月30日起,湖北经历入梅以来第四次强降水过程,雨量之大受灾之广万众瞩目,各大媒体纷纷开辟专栏节目播发防灾减灾消息。作为湖北收视率最高的地面频道,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办了应急大直播《经视直播特别节目:迎战暴风雨》,从早8:00开始直到24:00全天10档整点汛情直播特别节目。7月2日晚18:00到

19:20汛情大直播《经视直播特别节目:迎战暴风雨》创经视开播以来最高收视率,武汉市网收视率达10.33%。这种创新手段,也让公众不再只通过《天气预报》栏目与气象接轨,更加及时、直观的获取气象信息。

气象专家也多次做客927楚天交通广播电台,不仅为公众提供精确的气象数据,如交通路段天气实况、生活气象指数、最新预报等。同时现场专家也可通过相应的短信平台来即时掌握听众的动态和信息的反馈,了解观众更加关注的内容,便于提升气象播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新媒体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微信和微博在众多社交App排名中均列前三。2011年湖北省气象局分别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开通了“湖北天气”官方微博,自创建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粉丝数30余万,日均浏览量均达到数万人次。主要以权威发布湖北本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主,24h跟踪天气,第一时间发布各类突发天气事件,及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微博已经成为了公众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湖北气象”微信订阅号开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有粉丝数近4万人,日均浏览量达到3 000人次。因其内容丰富、转发便捷,粉丝数、阅读量均逐日递增。

2017年7月1日,今年长江第1号洪峰形成,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于2017年7月3日—6日联合中国天气网、网易直播等平台,创造性开展了《直击长江2017年第1号洪峰湖北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专题直播活动。直播持续68小时。社会直播流量突破110万(一般省级站专题直播流量普遍在10万~50万左右),创造了天气网省级站直播流量的新记录。7月5日洪峰过境武汉,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又联合中国气象频道、网易直播平台,在网络视频直播栏目《天天天哪》中推出第三十三期“直击今年长江1号洪峰过武汉”。直播时长约90分钟,参与人数超过7万人。该直播视频也在中国天气网直播栏目中亮相播出。此次直播共滚动发布新闻资讯85条,包括图文58条,文稿22条,视频5条,并首次使用无人机航拍等手段。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3 多媒体融合的思考与启示

1)渠道融合,打造有效的传播体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之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关系,在功能上各有优势,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融合,从而打造内容渠道合一,有效的传播体系,真正实现新老媒体“一动即联动”的发展态势,使传播效果获得最大效应,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传播能力。

以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总编负责制”为例,中心从2010年开始施行总编导节目负责制,由总编导负责节目质量的总体把关,负责节目研发及节目的总体策划。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新媒体业务的开展,“总编负责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总编出策划,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渠道共同制作宣传的体系。通过“总编负责制”这种机制、内容上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益和带动作用。

2)事件融合,强化共同发展。积极找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最佳结合点,要错位发展,从技术、手段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在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实现相互共赢的格局。

2015年1月27日开始,湖北自北向南迎来入冬首场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本次降雪过程,组成由中心主任带队,文字记者、摄影摄像、网站工作人员和气象服务专家参与的服务团队向麻武高速进发,终于在湖北省与安徽省省界点追上了大雪的脚步。从1月27日开始,公众中心分别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湖北气象门户网站、湖北气象官方微博、微信发布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应急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每日通过400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和省政府在線沟通软件解答相关雨雪冰冻相关问题。同时,利用湖北省级电视媒体,发布预警信号,开展了极端低温天气生活气象服务。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文字、摄影、视频作品。视频资料有3条被中国气象频道采用,其中《湖北:昼夜除雪融冰确保国省道安全畅通》在“天气资讯”栏目头条,《湖北受强冷空气影响部分高速路段结冰》在“天气直播间”栏目头条采用;摄影作品《武汉梅园暗香来》被中国气象报官方微博采用,文字通讯《寒夜,我们追风逐雪》在湖北气象网站上刊出后,点击率迅速翻升。这次追雪服务充分利用新老媒体的优势,并将气象服务、宣传、科普等内容融合,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也是我们在寻求新老媒体共赢发展中的一次成功案例。

3)分众融合,创造服务效益最大化。传统媒体尤其广电媒体仍是信息传播的利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适合信息传播和政府权威发声,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御攻略在广播、电视媒体滚动播出、在村村通有线广播中反复呼叫。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丰富且通俗易懂,预警信息、突发事件或灾情现场报道均可在第一时间实现,其新颖的图文与视频表达方式也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用性。

面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开展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构建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真正站在公众的角度,利用新老媒体的传播特色打造大众化、分众化、专项化等多种服务模式,创造服务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唐绪军,吴信训,黄楚新,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丁灏,张哲睿.现代传媒高效气象服务的新模式[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22-124.

[3]许小峰.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4]李娜,卢伟萍,秦鹏.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2):107-109.

[5]马东雷,邹倩倩,林毅,等.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服务的应对之策[J].中国信息化,2013(6).

猜你喜欢
有效应用
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的实践与探究
初中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寓教于乐 其乐无穷
教具、学具在数学探究中的有效应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