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燕
“黄铺模式”扮靓乡村
■ 李小燕
12年前,地处安徽安庆潜山县西南,距县城10公里的黄铺村,集体账面负债149万元,面临着无钱办事、还要还债的窘境;
12年后,一个当初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变成一个经济富足、乡风和谐的“明星村”,并集众多桂冠于一身: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安徽省生态乡镇、安徽省特色乡镇、安徽省旅游乡镇、安徽省宜居宜业乡镇……
是什么秘诀让这个地方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黄铺镇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黄铺村徐老屋
黄铺村余花屋
黄铺村是潜山县的一个丘陵村,位于天柱山南麓。近年来,该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通过接工程、搞劳务、建厂房、办企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村社一体、村企共建”,铺就了一条抓党建、促发展、创和谐、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2005年,黄铺村由分属3个乡镇的3个村撤并而成,辖64个村民组,共1812户、7238人;村党委下设4个支部、15个党小组,共218名党员。12年后的今天,坡谷葱郁河塘清澈、轻车慢道环绕田园、白墙灰瓦院落整齐、硬化道路通组到户、村民富足和谐安逸、干部群众同心同向,无不展现出黄铺村的华丽“蝶变”。
“负债村”变成了“富裕村”。合村之初,仅账面负债就多达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经过12年奋斗,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成为潜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前些年,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如今,花园果林遍山野、家家户户住“别墅”。全村已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了1/3的自然村落,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获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最美乡村 黄铺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已成气候,目前,正在申报中国美丽宜居村庄。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这首民谣是旧黄铺村的形象写照。黄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抛荒现象严重;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的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现在的黄铺,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泥巴岗打造成了经济林,绿色产业向全村各个角落延伸。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刚并村时,黄铺流传着“田难兴、地懒问,不行出去混一混”的顺口溜,村里老百姓普遍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各扫门前雪,各过各的小日子,有的村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甚至有人沉迷于打麻将、推牌九,缺少脱贫致富的精神头。现如今,爱村护村建村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动,向能人看齐、家家思富致富谋新路,向“五好”家庭看齐、家家崇尚美德树新风,老百姓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锦绣油茶
乡村骑行
黄铺村的“蝶变”之路,根本在于抓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选准党组织“当家人”这一关键之举,带领党员严格落实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引导群众创新发展“村社一体+村企共建”集体经济,促使党建成为生产力背后强有力的推手,走出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党建与发展相融共进的道路。这种党建引领发展的“黄铺模式”,是“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在农村基层的生动实践,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树立了前进标杆。
南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黄铺村合并之初人心散、债务多、矛盾大,党员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对发展没有信心。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老书记李向东主动让贤,在换届选举中推荐原村委会主任王绍南担任“当家人”,自己担任副书记,甘当配角。上任后,王绍南坚持立人先立己、立己先立志,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建立健全村干部考勤考核等制度,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先锋指数考评等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迅速把党员群众凝聚在党组织身边,激发了全体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村党委副书记王景申说:“在改造低产林时,绍南书记带领我们早上5点上山、夜里12点回家,没日没夜地干,那段日子的苦和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辈子都忘不掉”。正是有村书记带领一班人苦干实干,党员群众才相信他们,跟着他们一起干。
黄铺村党群服务中心外景(傅斌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三会一课”等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点,是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传家宝”。黄铺村党委12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地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紧密结合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村党委坚持人人上讲台、个个讲党课,用的都是本村干部、党员的正反事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严肃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邀请敢讲真话、利益相关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点评,干部、党员再围绕点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真正“红脸出汗”。创新民主议事方式,将“四议两公开”拓展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增加了党员议事会初议、实施过程公开和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开展,时时处处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使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党员意识、党性觉悟不断增强。已故党员章结旺在病危之际仍不忘党员身份,临终前3天还主动要求交纳党费。
并村之后,村“两委”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实现了起步、发展、壮大的“三级跳”。2006年,面对巨额债务,村“两委”不等不靠,抢抓3个千亩林业基地落户黄铺的机会,村干部自己当工人,上山“清表扫障”,苦干3个月,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第一桶金”。随后,村里通过承接土方工程、建设安置房等,还清了欠债。2008年,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启动,村“两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主动向乡镇请缨,建成标准化厂房1.4万平米,引进20多家企业,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余万元。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村党委提出了“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将农户土地和林地流转到合作社,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等稳定可持续产业。目前,全村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水稻、油菜基地1.15万亩,建成桑葚、蓝莓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村集体有了收入,发展有了资本,办事有了底气,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好的风气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双“隐形的翅膀”。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没有精神之堤,难守物质之财、乡村之美。村党委始终把引领新风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党风、带社风、淳民风。推行干部“负面言行清单”,与个人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挂钩,让干部“不说过头话、不做出格事”。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对党员支持重大项目、参与脱贫攻坚、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实行加分,对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完成党组织分配任务等实行扣分,每季度公开党员得分情况,晒给群众看。村里在认真挖掘、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五好家庭”评比、乡贤评选、制定村规民约等,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80多岁的老党员徐礼义,曾参加过渡江支前、抗美援朝,回乡后在基层工作岗位上一辈子兢兢业业、大公无私,被评选为乡贤人物,村党组织准备将其先进事迹制作上墙,供党员群众学习,但徐老推却说“现在我做得还不够,等我死后,大家还认可,再让事迹上墙”。
黄铺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建强村党组织为根本,引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其动力源泉就是选对了书记、建强了组织、发挥了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黄铺的发展步伐和总体水平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欠发达的皖西南农村而言,黄铺探索突围、化蛹成蝶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打造一支独秀的“盆景”,更重要的是将来激发和带动百花齐放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