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导演李明华:一颗童心做教育
文 | 本刊记者 孙习涵
某天,一位母亲突然收到了女儿的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什么绿蠵龟的妈妈没办法见到她的小孩?”女儿解释之后,她方才想起来,两个月前她带女儿看了一场儿童剧,说的是关于绿蠵龟的故事。而她自己早把这部剧给忘了。
这部剧的主角是自然界的一种叫绿蠵龟的生物,它们一出生之后就要爬向大海,在此后的生命中,它们浪迹于大海,唯有到了生育的时候才会回到出生的地方。所以它们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有一个绿蠵龟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记住她,就在蛋壳里留下录有自己的歌曲的录音盒,后来她在大海里遇见了一群哼着她的曲子的孩子,她哭了,知道那是它的孩子,但她最终并没有与她们相认,因为那是自然的生态。
剧的主创者是台湾著名儿童剧导演李明华。在她的戏剧生涯中,她写了近50个剧本、导演了三十多部儿童话剧,在每一部戏中,她都糅合了种种教育的元素:情感、价值观、科学……但她从来都只是呈现故事,而不把道理说破。“说破了的都不值钱。”她半开着玩笑。
父母和孩子来到剧院一起看一部儿童剧是戏剧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戏剧的媒介,很多跨越时空和场域的亲子对话得以被促成。
“每一部儿童剧都会在孩子内心埋下一颗种子。”这也是李明华所希望看到的,一部剧所催生的教育并非在当下就能发生,或许在若干月、若干年之后,或许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虽然儿童剧承载着教育意义,但“说教”这个词从来不会出现在李明华的儿童剧中出现。“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和父母讨论问题,或者带着疑问在自己的生命寻找答案,这才是儿童剧真正能够带给孩子的。”李明华说。
她从来不觉得儿童剧是“简单”的,相反,它的深度可以超乎想象,“正所谓儿戏非儿戏,童话非童话”。
在很多成年人的认知中,儿童剧是“无聊”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能从剧中看到儿童的世界,成人能从剧中看到成人的世界。这些年,李明华所做的一直在颠覆人们对儿童剧的刻板印象,她可以编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安排一个与故事角色形象相去甚远的演员来出演,甚至于演员在演剧的过程中还能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她的儿童剧有时候很“真实”,11月,她将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编排成了儿童剧,保留了悲剧式的结尾。剧中的燕子为了待在快乐王子的身边最后冻死在了街头。
李明华并不想将这种沉重感从孩子的视界中抹去,“这其实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过程,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本是世间常态,他们必须去接纳这个。”
儿童时代的李明华在绘本上读到了她生命中最爱的一段故事之一:
一个叫小红的女孩在山中遇到了危险,由人参娃娃变成的小绿救了她,两人很快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小红的爸妈担忧小绿的来历,要求小红偷偷地在小绿的衣角别上一根穿着红线的针,从此,小绿再也没有出现,但他其实一直默默守护者小红……
多年之后,她读了戏剧专业,将这个在内心封存已久的故事改编成了儿童剧。
“爱与希望”是她永远的创作主题,她希望传递给孩子一种来自于她生命中的信仰,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放弃希望,都有解决的办法。不同于成人的冲突主要来自于社会和与他人的关系,孩子的冲突大多都来自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的冲突,而她的每一部戏都在直面这些冲突,并让孩子看到一丝光亮。
如今,李明华戏剧屋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搜集各种可以改编成剧本的故事。李明华曾经在新闻上看到一则真实的故事,一只天鹅因为对天鹅船产生“好感”,就不再飞了,每天跟着天鹅船出去载客。
这个故事超出常理,而她觉得它很美。这样的故事符合她对于“好故事”的定义:“好玩有趣,能够打动我”。
曾经有朋友邀请李明华去写成人剧本,但她婉拒了,“成人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故事,而我更想为孩子写故事。”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成人看戏时或多或少的疏离感,孩子却很容易沉浸于她所塑造的故事中,和她故事里的角色一起互动。
那样的瞬间总能一次次击中她柔软的内心“我觉得太美好了。”
李明华是个很会玩的人,这种天性体现在了她的戏剧设计上,在《快乐王子》这部剧中,每一幕的开场,五位主演都轮番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来出演快乐王子。
事实上,玩的天赋在她的童年时期就显露无遗。那时候,每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和几个兄弟姐妹就会将家里的桌椅和被子搭成一个帐篷玩“非洲大草原历险记”,将家里的狗假扮成狮子,追赶他们,他们想方设法地“逃生”。
“现在的小孩都不会玩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她感慨,很多孩子的眼里只有手机和pad上的电子游戏。“过去的玩是训练人的全身协调,而现在的孩子食指很发达。”她咯咯地笑。
另一方面,在她看来,如今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了又贵又多的玩具,但都是预设好的,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她鼓励现在的父母多带孩子一起做玩具。“父母和孩子一起建构的过程远远胜过给他买一套华丽的玩具。”
如今,年近五十岁的李明华依然努力让自己活得像个小孩,“我一直没有让内在的小孩离开。”而每当创作的时候,她内心的小孩便会蹦出来帮她构造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台湾的剧团,她经常会躲在孩子的身后偷听他们说话。而在一部剧创作完之后,她也会邀请小孩来观看她的戏,收集他们的反馈。
她觉得成人世界存在很多的“虚伪”,比如对社会道德的双重标准,“我们要求孩子排队,自己不排队;要求他们不要乱丢垃圾,自己随手扔垃圾。”很多时候,创作儿童剧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和回归,在剧中她所传递给孩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她力求自己在现实中也能做到:
“我希望自己可以干净得像个孩子。”
这些年,她也始终带着一颗美好的童心在做儿童剧。“做儿童剧和做教育一样,你可以挣钱,但良心一定要摆在第一位。”
前段时间,李明华和几位同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问题。“如果有一天当所有知识都可以变成一枚晶片植入人脑的时候,身为老师,我们还能教什么?”李明华的答案在于戏剧教育,它能教给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能否活得幸福快乐,能否适应社会。
但回归到教育,这样的挑战无处不在。
曾经,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见到李明华第一眼说了句“老师,你好棒”,李明华很开心地道了声“谢谢”,这个小女孩立刻露出了很困惑的表情,她方才明白刚才这个女孩说的是“你好胖”,但她依然说了“谢谢”,小女孩更困惑了,以为她没听明白。
“在她的价值判断里,胖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李明华发现,孩子的世界已经渲染了太多成人世界的色彩。
在李明华的眼中,现在的小孩并不那么包容,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去接纳。而此时,戏剧教育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可以在看戏和戏剧扮演中理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从而学会体谅和包容。
“这同样是一种能力,”李明华说,“这种能力足以让她更好地去应对未来的世界。”
当然,这并非易事,入行久了,李明华越来越觉得教育路很漫长,“十年树木,百年才树人,戏剧教育也一样,没有捷径可走。”
好在,这是一件让她觉得最开心的事,她说,这辈子就这样了,会一直把儿童戏剧做下去。
记者:父母应该如何陪孩子看儿童剧?
李明华:家长应该跟着孩子一起享受戏剧,而不是低头玩手机。家长陪孩子看戏,应该把内心的孩子召唤出来。
另外,家长陪孩子看戏本身就是一个身教的过程,没有什么比身教更重要,有一个父母说她陪孩子玩的时候自己从来不碰手机,而且可以持续陪一两个小时,我很佩服这样的父母,能够说到做到。
记者:国内目前的儿童剧市场并不走俏,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对于目前国内的一些儿童剧您有什么看法?
李明华:现在的儿童戏剧之所以陷入低迷状态,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吸引力。许多戏剧无形中都是从教育局、家长、教师的角度来排演,是纯粹说教的生硬表现。这样强制性的表演孩子们当然不愿看。
另外,现在一些儿童剧的导演将太多成人世界的冲突带到了儿童剧里,这些对于孩子而言口味太重,还有些导演一味想挣钱才进驻儿童剧领域,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手段将一些经典童话改编一下,那这些剧对于孩子又能有多少教育意义呢?
记者:鉴于现在儿童剧的市场比较复杂,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儿童剧?
李明华:家长给孩子选择一些儿童剧的时候确实需要慎重,要多做些功课,比如出品的公司、演出的剧团、口碑等等。不能说因为有空就随便给孩子选一部看似熟悉的儿童剧。
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儿童剧给孩子什么教育意义,他们能够从中吸收到什么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不能误导。
记者:儿童剧和学校的课程可以有哪些融合的点?
儿童剧和课程是两条可以并行的线,儿童剧可以变成课程,课程也可以变成儿童剧。比如说,北京一所幼儿园就把我的《筋斗云》这部剧变成了课程,渗透到了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剧中有一段王母娘娘过生日的情节,剧中原本只有简单的几句台词,但在课程中,老师们从中提炼出了情感认知和生活认知,让孩子们讨论怎样去给王母娘娘过生日。
而课程反过来又加深了孩子们对儿童戏角色本身的印象,等到他们自己去表演的时候就水到渠成。
人物简介:李明华,台湾地区著名儿童戏剧教育家,儿童剧导演,现任台北鞋子儿童剧团顾问、北京李明华戏剧屋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客座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