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局长”王水发:教育改革首先要改的是人
文 | 本刊记者 孙习涵 线索 | 刘秀萍
做了局长之后,王水发最想当的仍然是一名校长。
在课堂上,他能改变一个班的孩子;在学校,他能改变上百个老师。那种在教育一线与鲜活生命个体之间真实的联结让他心难割弃。
如今,王水发的教育版图延伸到了拥有两百多所学校(幼儿园)的深圳市罗湖区,他也从教育微观层面的参与者更多地变成了宏观层面的决策者。而他的一举一动仍然改变着整个罗湖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和每一个孩子。
当然,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一直在等待、寻找推动区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而出任教育局长无疑是个极好的契机。
一年前,从深圳市教育局空降到罗湖区教育局,他被当地媒体寄予厚望,被称为“博士局长”。深圳教育界将王水发的到来视为给罗湖教育注入了一股清 流。
他也的确没有让关注他的人失望,一年间,王水发如同一位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林高人,将三十年的教育功力凝于掌间,硬是在罗湖教育这片沉寂已久的水潭中掀起了阵阵波澜。
“不要抱怨教育体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无论局长、校长还是老师,都有可作为的空间。”王水发手摁着桌子,音调提高了不少。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建成的一个区,目前诸多深圳名校,如深圳中学、深圳小学皆诞生于此。然而历经岁月之后,它亟待重新出发,再次腾飞。
与其他老城区类似,罗湖区也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而教师队伍更是其中极为显著的一方面: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精神状态相对疲倦。显而易见,要想改变罗湖教育,改变“人”成了首要的任务。
王水发的行动锐利而迅速:引领教育工作者形成对未来的共同愿景,重塑教育文化,调整教师结构。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在局长的位置上,王水发不愿做一位孤独的教育发声者,“如果一位局长曲高和寡,他想推动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必定困难重重。”王水发强调。他寻找一切机会与同事进行教育思想的分享和讨论,而更令他在舆论上备受关注的是他独创的“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
“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每周固定时间,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专场,要求全区校长和园长必须参加。他坚信“价值领导力是教育管理者最重要的领导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校长们达成价值共识。
王水发是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深谙课堂之道。他创造性地将课堂上的问题导学和小组学习运用到了“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上,把学习会变成了“参与式培训”。于是,校长学习会如同一节“问题导学”式课堂的重现,只不过学生换成了校长,老师换成了局长。
在每一次学习会上,前期由校长自行申报主题,而后分享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得意的亮点与最困惑的问题。其余校长带着问题倾听,而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达成共识。随后,每个小组成员会被随机点名进行展示交流,分享收获、建议和困惑。最后,由王水发对校长的发言进行点评、追问和深化。
在整场学习会当中,所有校长都需要保持高度紧张和专注思考状态,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被要求当众发表观点。“唯有让校长把平时的做法和想法在公众面前说出来,他才能深度思考,进而深度学习,对学校工作进行深度谋划。”王水发说。
今年10月,本学期的第一次校长学习会由王水发主讲,主题为“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做教育”。这次学习会在网络上进行了直播,立刻引发了轰动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凝聚了王水发三十多年来教育、教学、管理、培训的综合经验与智慧。
“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的模式还被运用到了整个罗湖区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今,区里所有的学科教师培训也都采用这种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的进行,新课改的观念如生长的藤蔓,渐入人心。“校长学习会这种互动体验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唯有校长和教师亲身体验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他们才能更为自然地将这种模式运用到学生身上,推动课堂变革。
“课堂革命在罗湖教育系统中悄然发生着。”王水发说。这是落实陈宝生部长“掀起课堂革命”号召的创举,是“课堂革命”在罗湖独特的落地方式。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实施的路径”。直面当下,王水发对素质教育做了崭新的解读。
“‘素质教育’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但今天的‘素质教育’和3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育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王水发说。
“朱永新提出‘新教育’,叶澜提出‘新基础教育’,李希贵提出‘新学校’,陈如平提出‘新样态学校’,我也提出一个概念,叫‘新素质教育’。”
“新素质教育”并非凭空而生,它来源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今年九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四个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维度提出了四个要求“爱国、诚信、友善、敬业”,这两方面就构成了“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师生关系。”为推动“新素质教育”,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王水发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到了工作的首位,“当师生关系和谐了,立德树人等一系列的教育便可以落实了。”
当第一步处理好之后,每个学校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以习得为本、以思维为本”课堂教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落实到具体行为上,罗湖区即将实施四大行动——“大阅读、大艺术、大体育、大创客”。所谓“大”是指力度大、参与人员多、活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影响深远。“四大行动”还对应打造“四个节”:阅读节、体育节、艺术节、创客节。如此一来,全区所有学校都有一个共同展示的平台,所有的学校、老师、学生,每年都有一个大的展示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何一场革命,行动纲领不能缺位,教育改革必须借助顶层设计。经过深入调研、研究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教育政策,王水发亲自执笔撰写了《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7-2020)》(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初稿完成后他反复征求教育局各科室、各学校校长及专家的意见并修改,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的专家认证。
这个方案一经推出将使罗湖区教育工作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王水发很清楚,《改革方案》必须上承旨意,下接地气,面向未来。《改革方案》归根结底要解决的问题是罗湖区未来将提供怎样的教育。
《改革方案》中,王水发提出了四个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分别是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家长教育。其中首要的是资源配置改革,“作为老城区,罗湖区土地稀缺、校舍比较旧、学位比较紧张,存在历史欠债。”基于此,他推出了保障优质学位、建设“美丽校园”、创建“智慧校园”、教育队伍优化工程四个项目。
作为老城区,罗湖在教育均衡和充分发展方面的遗留问题严峻。针对这一现状,王水发倡导区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式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举措在全国并非孤例,但他所理解的集团化办学是具备多元的生态的集团,是同学段和多学段的集团,也是同一个法人代表和多法人代表的集团。
为充分发挥区内名校和名校长的品牌效应与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罗湖区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名校长+”模式,遵循“学校自主发展,集团捆绑评价”原则,中小幼全面覆盖,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即将组建3个集团与7个联盟,将优质资源覆盖到全区所有的139所幼儿园,惠及每一个学龄前儿童。
王水发还极为看重家庭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履行了太多的责任,但家庭教育却是缺失的。”他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具备“大教育观”,既要发展学校教育,又要推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这样一种“大教育观”下,罗湖区即将推出一个“家长终身学习计划”。具体做法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民政、卫计、发改等各部门及各街道参与,联合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各类基金会及高校或科研院所,对18岁以上市民开展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前教育等“准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对所有中小学家长开展“家长教育”。
为推进“家长终身学习计划”,罗湖区即将成立两个项目组,开展项目研究,开发两个系列课程与教材。一个系列是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龄前教育等准家长教育及隔代家长教育4个模块若干门课程;另一个系列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家长教育4个模块若干门课程。
而在未来,家长教育也与结婚证、准生证等证件的发放柔性结合在一起。譬如,当一位婚前人员完成所有婚前教育课程,学业合格之后,在他的结婚证上将会盖上一个特殊的标记,证明他接受过婚前教育。
11月9日,在办公室内,王水发述说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历程,缓慢而有力,如同一场风暴过后的平静,但这一切的发生都在短短一年之内。而或许,现今只是一场真正风暴来临的前奏,无论如何,他始终站在风暴的中心。
“我已经进入到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了,所以我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推动罗湖教育的发展。”王水发的目光落在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罗湖区学校分布图上,坚定得像个踌躇满志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