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永鸣:“外地人”的北京故事

2018-01-03 10:17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系列小说外地人经验

吴永强

10月20日,山东文学社服务基层作家创作培训班在济南市历下区举办,著名作家荆永鸣作了题为“小说的经验叙述”的演讲。荆永鸣,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写作大量关于北京的“外地人”系列小说,多次获全国大奖。

20年居京记

荆永鸣走在济南老城的泉畔,忆及遥远的过去,梳理数十年写作之路,想起1998年夏天,40岁的他背着一台电脑到了北京。

这是他19岁离开乡村之后,做的又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之前,他在内蒙古一座煤矿工作了20多年。离岗的时候,做了三年秘书科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流传一种说法——“换一种活法”。这个说法对他启发很大。“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如果在这个企业继续做下去,按照朋友的说法,你很有前途,现在是科长,接着是副处,然后是正处了。我想也未必,官场的问题也不是个人能解决的。另外,即便我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可能人生的阅历恐怕就这样了。”他决定走出去,选择了最近的大城市——北京。

他想在北京开启新的写作路径,却遭遇生存问题,只好暂时放弃写作,和妻子在一个小胡同里开了一家餐馆。两年后,基本的温饱解决了,他又想到了文学。

就是这两年的北京生活经历,开启了他文学生涯的“新时代”。从2000年开始,《外地人》《北京候鸟》《大声呼吸》……一系列“外地人”系列小说为他带来了新的声誉。

在北京打拼,充满了各种酸甜苦辣。“文学对我是最大的慰藉,它从不排斥痛苦,而且一旦用文学的目光看生活,你会发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他们的悲观离合和喜怒哀乐,都无不深有感触。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可以用文学关注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那就是从各地到城市发展的外地人。”

以自我之切身感受,推及一个群体的命运浮沉,所谓“体验生活”,这就是最好的体验。

“如果说,长期置身在一种固定和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往往会使一个人的感觉变得迟钝与麻木;我觉得,背井离乡的经历和由此造成的反差,则可以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敏感度,特别是能够助长一个写作者的想象力。”荆永鸣带着乡村记忆和经验来到北京,置身于陌生的城市,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正是这种陌生的生存环境,给了我许多不曾有过的生活磨难和情感积淀,这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来说,都无疑是一种馈赠、一种养分,并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可以说,没有我当年的背井离乡,就绝不会有我笔下的‘北京系列小说。”

这些作品,评论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小说“所张扬的平民精神和坚定的底层立场,使其成为以后兴起的底层文学的滥觞”。先后获得20多个重要奖项,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

全新的生命体验还带来了另一种收获,即:“离开故土后的一种回望与审视——距离,没有使过去的生活模糊不清,反而让我对它们的记忆变得异常清晰。”比如长篇小说《老家有多远》,中短篇系列《少年的辽西》等作品,就是这种回望的产物。

在小说《北京时间》中,他的笔触大部分落在了一个老四合院——甲32号院。这个小院,是北京人生活的一个浓缩场景。荆永鸣曾长期住在北京的胡同里,对胡同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小说以一个到北京创业打拼的普通北漂者的视角,鲜活地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老北京街坊邻里的众生相。小说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生活细节,其中也包含作者的一些真实的生活经历。“之所以这样,还是为了把这个作品写得真实一点,有真实的、虚构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样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能够引起共鸣。”

2017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话剧《北京邻居》上演,受到好评。

经验与非经验的“较量”

荆永鸣是一位经验型的作家,从内蒙赤峰来北京多年,开过多年饭馆,大部分作品中有自己生活的影子。而在2015年,他却写出了中篇小说《较量》——把笔触伸向了完全陌生的医疗领域。

这源于他无意的“一瞥”:

“几年前,闲翻电视。在一档人物对话节目里,主持人讲了一件事:一位很有才华的医生拒絕当院长,想专心研究自己的专业。在别人当了院长之后,他觉得处处不随意便和院长斗,最终也没有搞好自己的专业。”隔了几年,两个医生争斗的故事再次跳入他的脑际,但他对医院环境并不熟,试图改换人物的身份,设想把他们的工作场所放到机关、学校,乃至文联或其他具有行业特点和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可是不行。无论怎么设计,都感觉不妥。原有的人物和身份总是框定着我的思维。我闭目一想,就看见无数白衣天使的影子在眼前飘来飘去,虚幻而神秘。”

两个医生的较量,也是荆永鸣和自己的较量。他走进医院,去了解各种医疗设备,了解医生和病人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扩大了这个故事的‘痛点,并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意义。”

经验与非经验的碰撞,归根到底还是写作者的经验深厚。所谓的“非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走向了经验。“外地人”系列小说,其实也是一种非经验向经验转化的体现。

10月20日的演讲中,荆永鸣就小说的经验叙述谈了自己的看法,更深层地阐述了“经验”在写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写小说就是写经验”。因为——“小说的语言无论多么凝练,多么朴实,多么精准,最终通过语言所传达的东西,还是经验。扩大一点说,在一部作品中,小说家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来表达或者验证某种经验,从而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可感知的意义。”

在谈小说的“小的片段经验”时,除了语言或者词语中无处不在的细小经验,荆永鸣还谈到小说中的情节叙述。他的中篇小说《大声呼吸》里有一个情节:餐馆里一个伙计要跟老板请假。请假就得给一个理由,理由可以很多,只要随便编一个就是。但要想通过请假这件事给读者传达一点新鲜的感受与经验,就得回避一般化的东西。他给他的理由是带着老婆去透环儿(这也是为了后边的情节需要)。其实透环也是一种生活中常识性事件,写不好就会落入平淡,甚至庸俗,他用巧妙的对话将这一情节更加戏剧化。

他指出,看一篇小说是否优秀,就是看它是不是用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故事,传达出了一种被大众所认知的经验。通俗地说,假如一篇小说即使写的是一己之私,如果作者能把个人情感上升为大众情感,把个人苦恼上升为人类苦恼,从而使不同族群的人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就具备了一种普世价值,并有理由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

他总结小说经验叙述的两种途径:“一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比现实更为有趣、更为深刻的世界,而被大众所认同;二是通过对眼前世界的描写,发现世界的另一面,给人以新的启示。”

猜你喜欢
系列小说外地人经验
姞文:南京的文化使者,以系列小说致敬家乡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人性深度与阴柔之美——读陶纯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小说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shock of THE NEW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