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事件的影响要素研究

2018-01-03 10:41胡婷婷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意见领袖媒体网民

胡婷婷

摘 要 为应对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的现状,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从“网民”“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影响网络事件发展的几要素分析,提出应对建议,以建立科学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 网络事件;网民;意见领袖;媒体;政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9-0011-0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全面转型时期,突发事件呈现出频发态势,网络舆情的发展也给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带来新的挑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①。不仅网民数量增长,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单纯通过网络了解突发事件,转变为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表达观点、态度和现实情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愈来愈迅速地聚集、传播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

以2017年名为WannaCry的“勒索病毒”为例,在全球席卷了至少150个国家的20万台电脑,致使多个国家金融、医疗领域迅速沦陷,短期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件事也警示我们: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潜在未知的对立力量和危险,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做出预防与应对的举措,才能在网络事件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时及时迅速地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网络事件而言,网民、意见领袖、传播媒介和政府都是影响事件发展走向的要素,也是预防网络关联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

1 网民:网络事件的参与者

在网民主体中,网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在网络传播的时代,网民的参与不是消极被动的,网民之间互动性极大增强,网民在对网络事件进行意见表达时会迫于舆论的压力迎合多数人的观点。

在“中国女学生马里兰大学演讲”事件中,早在视频曝光初期,网络上支持者和反对者不相上下,随着越多的网民涌入,媒体报道之后,反对者的呼声渐渐高涨,声势完全盖过支持者。这个时候,该事件中站在女大学生立场的网民就成了“弱势群体”,当他们与多数网民的观点相悖时,便会扣上“崇洋媚外”“辱国”等富有攻击性的词汇。由此,网民开始对自身不受欢迎的观点产生质疑,最终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

而与此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又会给网民提供一定的“屏幕保护。”在反沉默螺旋理论的作用下,持少数人观点的网民能够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加剧事件的舆论发酵。

由此观之,网络事件在初期时的舆论对后续影响十分重要。而笔者认为:

首先,网民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应当避免从众心理“随大流”。

其次,要摒弃个人成见,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发表看法。在互联网时代,有相当多的网络事件之所以热度居高不下,是由于网络舆论双方在辩驳时,出于个人情感倾向而发表的恶意不当的言论。

再次,网民应当有责任意识,网络中的言论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网民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切记不可做惹事生非的“键盘侠。”

2 意见领袖:网络事件的重要发声者

意见领袖借助网络媒介,通过人际传播网络向网民提供信息,因在某一社会问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其观点和言论对网民认知事件的态度施以影响。

意见领袖推动着几乎全部网络突发事件的发展,在网络中,他们对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发表专业且权威的言论,向网民传播事件,也引导网民认识事件的本质,并激发网民在网络上发声的热情。意见领袖和网友们合力加速了网络事件的传播速度,也拓展了广度和深度。

过去,意见领袖多匿名活跃于网络,像一只隐形的手,指引着懵懂的网民在网络事件中寻找方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开始从网络的纱帐后面走出来,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公布于众,使得言论更具公信力。甚至,还有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向政府建言献策,在现实中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对意见领袖的发声引导成为影响网络事件的重要环节。

3 媒体:大众传播的“把关人”

自2010年,步入微博时代以来,微博热搜榜的事件一直获得网民极高的关注度。实时更新、及时参与的特点,促使网络事件迅速爆火。而热搜消息的实时更迭与监控,便是媒体的“议程设置”所在。

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首先,热搜榜上的事件微博后台人员会进行新闻筛选与整合。网民搜索量较大的事件按热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后面标注有“热”“新”的引导字样。

其次,热搜事件瞬息万变,对于一些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当言论,热搜会给予显示“搜索违反规定”字样,实际上也是媒体在进行大众方针的掌握。

在一个网络事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媒体往往发挥着纽带作用。可以说,媒体的活跃度和权威度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较敏感。首先来说传统媒体,以央视和地方卫视举例,央视的受众覆盖全国,而地方卫视的受众受地区的限制,辐射范围有限。因此,同一件事在两个不同的平台上播报,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就不同。再譬如,以电视台、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每天向观众播报的新闻就是媒体“议程设置”的体现,电视台所播报的事件是它进行主观筛选后想要传播给观众的。又譬如报纸上某一板块进行的专题策划,集中对民生领域事件进行报道和评价,意在激发百姓关注民生的参与度。

就媒体而言,媒体“议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引导网民关注取向,避免危害国家安定的思想、言论进行传播,有力地维持了一个良好地网络环境。但同时,媒体稍稍定力不足,便会给网民产生误导。因此,媒体应当在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有序和良好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客观中立的报道,并且在事件发展演变过程中,紧跟态势及时更新。并且当报道有误的情况出现时,不能执拗地向前挖掘,而是立即摆正方向。因为媒体的报道失误,使得某一事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时,媒体要主动承认错误,努力弥补。

4 政府:网络事件中公信力的体现者

有学者指出,政府的作用力是减弱舆情风险的一个主要主体。在网络事件经历发酵、高潮、衰退的演变过程中,政府不该是个局外人的角色。政府的作用力不单单是事件衰退期的发声。在网络事件的热度催生到新高度时,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做出的回复是迟缓的,也是有损政府公信力的。

相反的是,政府应当从一开始就做好介入的准备,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小情,实时监控网络事件的发酵,增强政府治理的敏感度,提高政府引导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体如下。

首先,网络事件发酵期,政府部门应当提升舆情监测能力,对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降低网络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提高对网络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基于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事件多具有主题性,政府应当加大对譬如“民生”“经济”“医疗”等网络事件多发的领域进行监管。

其次,网络事件的上升期,这一阶段中,网络事件的话题讨论量大幅度增加,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竞相报道。政府应当对传播媒介进行一定的思想引导,不能对媒体的报道听之任之,反之,要向他们传达大政方针的导向,通过施压的方式,促使传播媒介的报道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再次,网络事件的高潮期,在这一阶段,网络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渐明了,政府应当迅速做出反应,譬如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明确事件的解决办法,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迅速高效地对网络事件的舆情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确保网络事件的平息解决。

网络事件的应对措施影响甚至决定了网络事件的发展走向、关联程度和消弭时间,故而,对网络事件应对措施的研究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所谈也仅为薄论,冀望有更多学者关注并得出丰硕成果。

注释

①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47/201802/t20180202_70230.htm第41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2。

猜你喜欢
意见领袖媒体网民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