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 要】 本文从滨州市民生建设现状入手,通过构建民生建设指数,分析地方政府民生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市民自主意识、加强媒体的监督等措施来促进市域民生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民生建设;困境;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对民生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民生建设是政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其中,地方政府是参与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新时代地方政府的执政任务之一,正是根据民生建设的新要求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新时代市域民生建设的现状
滨州位处鲁北平原,其辖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在民生建设领域呈现出独特的状况。
1、就业情形异常紧迫
新时期滨州的就业情形异常紧迫,这是制约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就业难题有助于提高本地的民生建设水平。滨州的就业情形与全国相比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其特殊性。首先,新增就业人员供过于求。新增就业人员主要以高等院校及技术院校毕业生为主。根据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滨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将超过5万人,超过历年水平,地方政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重压。其次,就业人口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方面,虽然就业人口数量过多,但是就业人员素质水平差异较大,仍以低水平劳动力为主。在整个社会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这部分较低素质水平就业人口面临着失业的可能。另一方面,因城市发展水平的原因,难以吸引足够的高水平人才来滨州工作,滨州就业人口结构难以应对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要求。
2、精准脱贫任重道远
滨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经济在山东省内一直处于中下游位置。虽然近年来,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精准脱贫的任务仍然严峻。首先,精准脱贫对象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思想比较闭塞,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其次,精准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以农业为主要来源,缺乏适应当地发展的工业和服务业。再次,精准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来已经有较大改善,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精准脱贫地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典型的“386199”现象,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
3、县区之间存在较大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滨州整体社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但是各县区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一方面,南部县区和北部县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南部县区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人文环境相对开放,工业发展相对发达。虽然北部县区近年来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是起步较晚,人文环境相对闭塞,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南部县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城镇经济发展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来源,而大部分农村依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二、民生建设指数在市域的体现
指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数值,在面对难以直接比较的某一研究领域时,采取指数方法能够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变动因素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民生建设指数是衡量某一地区民生建设的发展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
1、构建民生建设指数
民生建设指数的构建,首要的步骤是选取合适的变量。前文提到滨州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就业、扶贫和分配,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滨州民生建设的主要参与力量为地方政府、市民和媒体,本文以上述六个要素为变量构建民生建设指数模型,对滨州民生建设的发展成效进行初步的分析。前三个指标和后三个指标因角度不同,权重分别各占0.5,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后的加权平均值变为滨州民生建设指数。数据选取范围为2012-2017年。滨州民生建设指数表示为:
l=l(emp,aid,inc,gov,dwe,med)
其中,L为民生建设发展成效,Emp为就业情形,Aid为扶贫水平,Inc为分配情况,Gov为地方政府,Dwe为本地市民,Med为本地媒体。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民生建设指数不断上涨,滨州民生建设整体状态逐渐完善。但是,从单个指数角度分析得出,新时代地方政府在民生建设领域仍然需要应对很多新的挑战。
2、新时代市域民生建设面临的挑战
(1)地方政府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是民生建设实施的主体力量,然而新时代地方政府需要应对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虽然在国家层面,针对民生建设已经做出了详细的部署,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仍然缺少合理的制度建设,对大量突出难题难以实行长期有效适度的治理。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层面在民生建设领域给出了具体的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的实施办法。地方政府在实施民生建设的手段往往过于单一,难以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2)辖区市民面临的挑战。新时代,要求民生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对于地方政府的民生建设,市民也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力量。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主要受益对象市民也需要应对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长期依赖思想、“事不关己”思维的作用,市民在民生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参与意识,即便是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没有反馈自身建议的充分意愿。另一方面,作为三四线城市的大部分市民,特别是生活范围局限在乡镇的群众,其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素养相对较低,面对棘手的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手段保障自身的权益。
(3)舆论媒体面临的挑战。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舆论媒体成为监督政府的强大社会力量,因此,也成为民生建设领域的连接政府与市民的主要媒介。新时代媒体在民生建设领域同样也需要迎接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行业内竞争的激烈性,部分媒体往往以夸张的标题达到增加流量的目的,报道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关于事件本身难以达到应有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本地媒体在引导市民舆论导向方面欠缺一定的客觀性,致使市民对本地媒体缺乏足够的信任度,难以成为市民向地方政府反馈民生建设成果的有效渠道。
三、促进新时代市域民生建设的几点建议
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市民自主意识、加强媒体的监督等措施来支撑市域民生建设。
1、增加地方政府理性投入
地方政府在民生建设领域应增加理性投入。以实地调研结果为根据,抓住本市民生建设的关键点,精准建设。一方面,完善地方政府民生制度的合理实施,主要以社会保障为主,公平合理的解决最基本的民生建设。这也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使市民普遍享受到民生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民生建设领域应该采取多元化、多样化手段来应对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市民所需要解决的基础民生建设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真正解群众燃眉之急。
2、增强市民自主参与意识
在地方政府民生建设方面,市民是一方重要主体,是民生建设的受益者。因此,市民在民生建设领域应该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在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民生建设方面,需要更加主动的、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使得地方政府获得可靠的、准确的信息,以增加民生建设的精确度。而且,这也需要市民提高在民生建设方面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加有效的、合理的解决民生建设领域的棘手问题。
3、提升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在地方政府民生建设领域发挥着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一方面,作为舆论场的主体力量,媒体应该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所报道民生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深度和广度,涉及的领域应该包括城区和县乡民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群体、各种不同的事件,真正起到正面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媒体也是监督地方政府施政的重要力量,不仅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政府民生建设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成为市民反馈民生建设成果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关信平.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及总体福利水平分析[J].中國社会科学,2017(6).
[3] 邱耕田.论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基本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3).
[4] 周靖祥,彭国云.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来自SZ县D镇民生工程项目供求关系协调的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 李培林.社会变迁新态势与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5(3).
【作者简介】
王 茜,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