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 贾冬梅
摘 要:干部“四化”,即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专业化是领导干部为了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实地调研,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途径而获得的专业思维、知识、技能和素养。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要坚持顶底结合、内外联动、人岗匹配、动静相宜以及学做兼顾五大原则。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领导能力专业化仍然存在的诸如思想认识不足,时间上无法保障,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滞后,培训体系不完善等薄弱环节,要在“摸实情、访‘官意”基础上,制定具有实效性的方法措施,包括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完善专业考核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以及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专业学习。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只有抓好理论武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的专业化水平。
一、领导能力专业化的内涵界定
通常认为,领导干部的能力指的是与其自身领导职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更进一步讲,是领导干部所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由此可见,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行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专业思维,是指能够将遇到的问题迅速准确归类的思维,是领导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处理专业活动时运用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同,也决定着领导者处理专业化问题时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相同。方向决定于思维,具备专业思维,是领导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先决条件。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是领导者解决现实中各种实际问题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策性理論知识,主要包括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二是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比如应对突发事件降低,干部压力和情绪管理等。
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主要涉及6个方面,包括“学习感知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整合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它们是确保领导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因素。
专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专业素养是内涵,个体的行为是外在的表象。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其专业素养要符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位一体的好干部标准。
二、领导能力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顶底结合原则。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干部能力专业化进行系统规划设计,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同时,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总结各地专业化能力建设的“亮点、闪光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内外联动原则。在进行专业化提升时,既要要求干部学习扎实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以及方式方法,又要注重培育健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化素养。
(3)人岗匹配原则。“人岗匹配”,就是按照“岗得其人”“人适其岗”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体间不同的素质将不同的人安排在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进行专业化能力建设需要坚持人岗匹配,追求岗位和专业的结合。
(4)动静相宜原则。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和职责相对静态,但是所需要的专业具有动态性。做好专业化建设工作,要在动态和静态之间找到两者最佳的合力点。作为领导干部,要不断地更新专业化知识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化技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5)学做兼顾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着理论的发展。做好专业化建设工作,要将工作(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理论)两者统筹起来,不可偏废一方。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就是靠学习获得,靠工作实践提升,是两者统筹兼顾的必然结果。
三、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
最近几年来,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汶上的总目标,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在提高干部专业化水平上大胆摸索,不断创新,呈现“亮点纷呈”,诸如每周“干部素质提升大讲堂”“儒学讲堂”“家风巡回演讲”等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的要求,领导能力建设总是滞后于实际需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遗症”。
(1)部分领导干部对提升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建设思想认识明显不足。经过课题组调研,发放问卷213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有近85%的受访者对提升专业化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领导的本职工作就是统筹全局,具体事宜全部交给员工做,因此专业化能力无关紧要;还有的认为自己是“学者型官员”,“学富五车”,自身的专业知识胜任目前职务是“毛毛雨”“小case”,根本用不着再进行专业化学习;更有甚者,认知还出现了偏差,或者认为自己提拔无望,心灰意冷,或者认为专业化知识与职位晋升关联不大,没有认识到专业化提升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2)部分领导干部忙于工作,无暇进行专业学习。领导干部肩上承担的发展和责任的双重担子不断加大,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经济发展的竞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比排名,干部个人的升迁与实际绩效挂钩等,对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不断增大。“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洪灾、火灾的提防等,使干部“责任”担子日渐加重。在这种情况下,疲于手头的工作,即使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滞后,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充电”“镀金”。有的干部即使能抽出零散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但是很难自成体系,造成专业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星化,难以确保成效。
(3)部分领导干部的反应速度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进入21世纪后,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在新常态下,“内行”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个大熔炉,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都发生了巨变。从技术岗位、业务岗位转到领导岗位上的干部是某领域、某行业的“行家里手”,但是却跟不上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4)领导能力专业化建设的专题培训机制尚不健全。比如在培训的内容上,过于宽泛,针对性不足;再比如基层党校的专业技术教师较少或者很少有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甚至去领导岗位上“双向交流”“挂职”的机会都少有,导致对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专题课的讲授自然是“水过地皮湿”,各类学员难以有实际收获。另外,培训的方式过于传统,缺乏针对性,实践性不足。
四、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的对策
(1)打牢基础,加强自身专业学习。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对专业恐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学习态度要转变,即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积极主动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不断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内容要转变。当今时代变化快,领导干部学习内容上要转变,不仅学习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知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等知识,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面临机遇与挑战,提高驾驭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和社会管理等的能力,提高领导水平。
(2)把脉问诊,开展专业专技培训。一要把专业化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予以专业对应。对培训对象进行合理分类,不同的岗位进行相对应的专业化训练。注重岗位对应,从岗位需求出发,选派领导干部参加与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二要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三个层面设计培训内容。三要探索有效实用的培训方式。逐步构建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领导干部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对象的参与程度,加强实务培训,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培训实效。
(3)细化措施,完善专业考核机制。确立分类考核原则,改变用同一标准考核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领导干部的专业技能、工作实绩、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量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并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和级别,赋予不等的分值,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测评指标体系,确保考核的实效性。丰富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推进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并重,提高和细化考核内容,在基础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对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考核。
(4)优化配备,健全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民主,提高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班子结构,使得领导班子成员性格、能力、文化、处事风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实现互补,以便达到最佳组合。
与时俱进,铸就各种能力,在知识结构单一性和处理社会矛盾复杂性之间寻找“撬点”,这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静.副职提升领导效能的五项工作艺术[J].领导科学,2011(8).
[2]左 宣.提高领導能力和水平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思想[J].中国经贸导刊,2016(30).
[3]吴保军.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的认识与思考[J].共产党人,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