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要在取舍中有所突破

2018-01-03 11:38冯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预设古诗笔者

冯娟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文学艺术。古诗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当前的古诗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亟待改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何谓“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本,根据教材选文的编排特点,合理地预设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地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取舍”与“探究”并行,高效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会舍弃,瘦身才能更精彩

当前的古诗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预设目标不当,不能抓住文本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致使目标定位大而无当;内容安排不当,过度关注古诗内容的解读,致使教学内容重复、无差异性;教学方法不当,全篇串讲致使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正是这些教学上的通病,致使古诗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语文教师若想构建一个精彩的古诗课堂,首先应当学会舍弃,舍弃泛泛目标,抓紧文本特点;舍弃重复内容,注重感悟意象;舍弃不当方法,引导情感体验。

1.放弃泛泛目标

古诗不同于其他文体,其预设目标也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应当紧抓文本的特点,明确预设教学的重点目标,舍弃其他无关紧要的泛泛目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比如对于《蜀道难》这一篇古诗,笔者通过搜集教案,发现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目标:①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感知诗的寓意。②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作风格。③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通过仔细揣摩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诵读”有哪些要求呢?而这些“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呢?很显然,在这一案例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太大,而且模糊不清。此外我们也很难从目标设计中揣摩出文体的特点。

一个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所预设的具体的、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教师想要提高古诗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问题类型上的独特性,设计出适合文本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案例中的第三个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理解记忆,背诵全文。既要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及表达方式,也要做到能够不假思索地熟练背诵全文,并且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体现出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如此修改,其教学目标就变得更加具体化,其中要求学生感情饱满地背诵全文正好切合了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导向性,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不再重复内容

对于古诗教学,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解读同样重要。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曾说过:“形式是内容的实际存在,形式是内容的具体表现。”感受形象、鉴赏形式美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当舍弃重复的古诗内容解读,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言语形式,鉴赏其中蕴含的意象。

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古诗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各个字词的意思,了解诗文的内容,而且应引导他们感受诗词中景、史、情浑然一体的形式美,切忌在解读内容上花费太长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查阅注释去品读诗词内容,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是淘汰、湮没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其中能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内容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词的形式美,如诗词上片写景,“浪”“乱”“石”“惊涛”充分展现了气质美的内涵,诗词形式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气势雄伟,富含意境。

3.拒绝全篇串讲

串讲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不适合于古诗的教学,全篇串讲意味着将古典诗句一一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种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一要求是相悖的,应当舍弃。

比如在对《锦瑟》这首古诗进行赏析时,倘若采用串讲这一方法实施教学,教师往往会将《锦瑟》中涉及到的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玉暖生烟”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或以直接讲述的方式将典故的相关资料与寓意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过度要求学生去追求作品的原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积累展开联想与想象,充分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感受与体验。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揣摩各个典故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对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认为其意思是:‘锦瑟啊,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弦呢?那一根根琴弦引起了我对往事多少的回忆啊。”无论该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这一教学方法都实现了引导学生富有创意性地构建文本意义这一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探究,有深度才能提境界

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方式应当在古诗教学中加以适当地运用。古诗中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体现着作者细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披文入情,进行有深度的探究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境界与水平。

1.驱遣想象,获得审美体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古诗教学的重点无非是放在诗句赏析、技巧与手法解读、情感评价、课文背诵这几个方面,致使课堂非常枯燥无聊,学生提不起兴趣,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重调动学生想象,可以通过驱遣想象或是虚构故事等策略,引导学生获得古诗的审美体验。

比如笔者在对《雨霖铃》这首诗进行教学时,诗中有如下的景色描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了让学生凭借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将秋雨、长亭、寒蝉的叫声,串成一个故事的背景,情人、执手、泪相相看,勾勒一幅故事的画面。紧接着我让学生描述一下这几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我的提示与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总结出了如下的答案:该文开头的景色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意境,情调悲愁哀伤。如此,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使他们既理解了诗句内容,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审美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无疑生疑,发展批判思维

赵孟頫在《叶氏经疑序》中说道:“大凡读书,不能无疑。”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篇》中曾言:“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只有有疑问,才能促进自身学问不断发展。学贵有疑,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与质疑是促进学生加深对古诗理解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比如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首诗进行教学时,在赏析全文内容及释义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发问。此时有学生问道:“辛弃疾为什么把上阙篇幅全部用来说孙权和刘裕,有什么用意吗?”笔者由此学生的问题引出了“借古喻今”这一写作手法,作者讲述刘裕的典故是为了表明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紧接着又有学生提问道:“那为什么孙权与刘裕两个人的典故一略一祥呢?”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作者详写刘裕是为了突出其对英雄的仰慕,不仅仰慕其英雄事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希望能够遇到这样的君主。在这首诗词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始终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并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将课堂上生成的动态性资源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成功活跃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应当学会舍弃,通过对内容进行“瘦身”使课堂更加精彩;尝试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有深度地品读从而提升课堂境界。总之,正如苏轼所言,“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语文教学也应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代教师应当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使古诗教学在取舍中有所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215632)

猜你喜欢
预设古诗笔者
老师,别走……
“拟古诗”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