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学者追求的更高目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是教学策略灵活,强化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二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三是倡导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课堂是学校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使教学效率最大化,这是教学的本质所在。目前,新课改背景下,在当前的学校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容量超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征,使得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小学阶段负担最重的课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重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形成数学能力
有效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主要方面是有效课堂的教学是科学的、充满思考的。对有效课堂的评价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是不是真正自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否积极主动开展了思考。老师在有效课堂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更多、更好地提供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因为学生如果带着问题,就会思考和探索,永远处在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的思维碰撞、交流,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成果,从而产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把知识的产生过程展示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发现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新课改最大的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地位,注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有效课堂的根本就是主体的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活跃。如果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能主动思考而是被动接受的话,是无法建立有效课堂的。因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教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所以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中一定要重视思维的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解决的实质是思维运算的过程,为使学生成为思维发展的载体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所思考,这样才有收获。
二、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构建学习氛围
所谓教学情境,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自主感受事物,因为掌握知识是一个能动和创造的过程。有效课堂注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观,它强调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进行思考和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它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数学而言,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性,小学生学习无疑是比较枯燥和难接受的,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那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以直观的方式来再现知识的过程,它将抽象和形象结合在一起,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有效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创设出不同于教材中的情境,就会产生预期难料的效果。有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会让学生学习在“境”中,会从生活、现实中感受数学的逻辑抽象,在用心表达出的“情”中会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
三、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精讲精练
老师首先要明白,有效课堂必须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是先导,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观都是建立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上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恰相反,目前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陈旧,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不高。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包含两个方面,那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因此,所谓的有效课堂必须建立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上,将其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去,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一般来讲,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经验上,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教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才有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好合理的规划和组织,要以学论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也要研究老师的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站在学生既有的基础之上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天性——想象力,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爱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情趣的引入,提倡合作交流,注意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平台。
有效课堂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外结合,老师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太过于局限,要把教学目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提供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数学學科的逻辑性,给学生的内容要深广度适宜,尽量细化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增加教学目标的实现性、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主体有明确的导向。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