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友
摘 要: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增加一些與学生生活和体育技能有关的内容,还要增加德育内容,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向思想道德的渗透。主要就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谈一谈如何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渗透方法;常规教学;专项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是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对于爱玩、爱闹的小学生而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深受其喜爱,这也为我们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而且,无论是常规体育教学还是专项体育教学,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也为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德育渗透呢?
一、在常规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常规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对此,我在组织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立足常规教学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课堂认识上实现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规范教学管理,使学生在严格的规范引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在组织第一堂体育课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将体育课需要遵守的规则、行为规范等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常规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行为上落实这些规范。比如,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要求学生按时到达课堂,不能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在体育委员发出集合命令的时候,学生需要快速地做出反应。在站队的时候,不随意说话、不随意打闹等。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则对其进行批评,甚至是惩罚。在这样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下,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听从命令的意识。
2.在排队跑步中实现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大部分教师会借助跑步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热身活动。在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会随意与其他学生打打闹闹,甚至会出现不参与热身活动的情况。对此,在体育常规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从课前热身活动入手,要求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所指定的队形和路线进行跑步。在跑步的过程中,学生也不能出现打闹、插队、串道等情况。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学生不仅会在热身活动参与中实现跑的能力锻炼,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在专项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1.在体育游戏中实现德育渗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以演练为主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弊端逐渐地涌现出来。不少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驱使下,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多样的体育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借助体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活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游戏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组织“投掷”这一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锻炼学生的投掷技能,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将一些毒品、毒虫、网吧等图片做成靶子,引导学生用沙袋来投这些靶子。在这样的游戏活动开展中,我还会针对学生所投中的“靶子”进行毒品、毒虫、网吧等危害的讲解,借此在技能训练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远离毒品、毒虫和网吧。
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开展中,除了借助游戏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之外,我还会借助游戏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一些极具竞赛性的体育游戏本身就具有竞争性。在组织游戏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立足其体育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等思想道德教育。以“接力跑”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一组中既有跑得慢的学生,也有跑得快的学生。为了给本组赢得一个良好的名次,每一个学生都会奋力拼搏。尤其是那些跑得慢的学生,不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限制而轻言放弃。如此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接力跑技能进行训练,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多元的,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立足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以“田径”教学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画面。在直观的画面观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田径的技能要点,还可以受到奥运健儿身上所蕴含的精神的熏陶,树立起爱国主义意识。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体育教学的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方式,从常规教学和专项教学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水平的提升,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泽松.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96-198.
[2]陆宇鸽.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17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