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

2018-01-02 11:55崔向英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摘 要: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出发, 追溯历史,浅析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怎样的象征及内涵。

关键词:传统色彩观;哲学内涵;美学思想;象征意义

传统色彩文化来源于先人们对我国五行哲学思想的不断总结与发展。从五行说中发展而来的五色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一、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涵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 的概念。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东汉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

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二、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色彩观:以色明礼。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思想上倡导“礼”、“仁”,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肯定和大力推广,其色彩理论颇有创新,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美德。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明快大方,大胆夸张;宫廷色彩 奢侈豪华,炫耀权力和财富,以富贵为美;宫廷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二)道家色彩观:以色正道。道家哲学崇尚“清静”、“无为”,追求“道法自然”,其色彩观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的支配在色彩理论上也有所继承和创新。在中国绘画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三、五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一)白色;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人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 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五行”说则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 盈的本质。

(二)青色; “青”即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恶野。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侠”是正义的,如人们泛指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邪惡,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

(三)黑色;黑色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水,北方,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黄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黑为主色。

(四)红色; “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女子闺房为“红房”、“红楼”;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 自称“赤帝之子”;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朱者,红也;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 联,表示辞旧新,等等。

(五)黄色;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汉代的皇帝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又认为土胜水,土是黄颜色,于是服色尚黄。当时的星象学家还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黄色为土,象征中央;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之服色,奠定了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黄色亦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体被称为“金身”,寺庙用黄色,称为“金刹”,僧袍等一切装饰色都用黄色,佛像也以鎏金、漆金为贵。

四、结论

每一种色彩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思潮,都直观地反映在对色彩的应用和规范上。文化对色彩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中国人的色彩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文化重要部分的色彩文化同样呈现出风情万种的姿态,色彩文化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尚未穷尽,博大精深的色彩文化值得我们作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93.

[2]王娟.论儒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4(10).

作者简介:

崔向英(1979-)女, 汉族,山东省单县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工作单位:淄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