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 要: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进入新时代,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等原因,文化自信缺失凸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了解文化自信的缺失,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积极有效的对策,进一步增强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关键词:文化自信;缺失表现;培育途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伟大号召,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但一直以来,一些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体现在学术、教育、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一)缺失自身文化科学认识,盲目追随西方文化。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到今天,在世界上越来越令人尊重,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优秀的,我们之所以还缺少文化自信,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一些民间文化不了解。不仅认识不到它的好,反而简单粗暴地认为它落后、低俗、土气。我们自身的一些文化,风俗习惯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那不主流,不是全部。
新加坡曾开展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其涵盖面甚广,就连华人的婚嫁礼饼制作也被纳入其中。既然婚嫁礼饼具有非遗价值,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婚俗文化就更值得关注了,它早已固化成我们这个民族某种共同的文化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的传统婚俗文化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传统婚俗似乎太过烦琐,但仔细考量,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有无可取代的价值。比如传统婚俗所倡导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所指向的家道和合、尊礼孝亲,都有现实价值。不能武断地把传统婚礼就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认为西方婚礼才是时尚。当下,在一些地方,一些年轻人选择就是“披红挂彩相对拜”的传统婚礼,把老祖宗的婚俗礼法捡起来,不也很酷很有中国画风么?
(二)将中西方文化对立,排斥一切外国文化
这一类人表面上看来充满自信,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伦敦新闻画报》中有这样一张图片,中国第一条铁路。1876年7月,怡和洋行未经清政府批准,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淞沪线,全程十五公里。后来,清政府花费二十八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并拆除。这种盲目排外,保守愚昧,扼杀创新的行为,最终造成了清政府的悲剧。
当今社会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盲目排外的行为。前几年,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一些矛盾,随处可见的抵制苹果手机,抵制日本车,砸手机,砸车等等新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衣食住行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产品,几乎都是“混血儿”。即便是我们想抵制,也是抵制不了的。正如一个年轻学生说的: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各行各业都做的比它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清廉,我们的街道比他们干净,然后我们的桥也比它结实,还有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摒弃弱势自卑心理,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坚定文化自信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必须要摆脱文化自卑心理,抛弃文化弱势心态,克服文化防御的心态,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抛弃文化弱势心态,必须认识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克服文化防御的心态:对自己的文化,决不能只夸长处,拒绝承认存在的问题、隐患和危机;对别人的文化,只找他们的短处,这其实是潜意识里的民族自卑感在作祟。
文化自信,表现出来的应是一种平和心态,以和而不同为支撑的,健康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文化心态应是自尊、自重、自信,且谦虚谨慎、好学善取。是一种坚毅、豁达与安详的心态。我们的文化历史如此悠久,底蕴如此深厚,特色如此鲜明,怎么能够经不起几句批评?就是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我们的心态要正。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在文化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那么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就是创造力。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么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处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
提升文化自信,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理论是我国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实践沉淀下来的宝贵历史财富。虽然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法家强调的重刑主义,韩非提倡磔等刑法,过于残忍暴力,对于我们今天法治社会来说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要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批判继承韩非的思想,他提出的树立法律权威、坚持用法治来治理国家,打破了传统的“人治”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对我们有极大的意义。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视野转移到韩非子身上,我们只有吸取他的优秀思想,同时剔除其封建落后的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立足于当代的社会实践, 才能制定出更加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三)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开放发展新理念,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由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结束了在我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如同其他一些国家的近代革命一样,也会受到世界性先进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而中山先生也正是由于其思想的开放性,才能吸收和容纳国外的先进思想理论和具体措施,这也展现出了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明睿的思想见解和开放的博大胸襟。
正是有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格,中华文化自然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这是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有利契机,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信念、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磅礴的力量。对我们来说,文化自信是对过去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实现文化自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自己民族文化的本和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才能找到复兴的钥匙,走好复兴的征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