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超 杨建丽
摘 要:本着追求语言文字上的尽善尽美的目的,从历史教材语言专业性的角度,从高中历史课堂出发,从学生实际情况角度出发,给师生最专业的历史语言的教材,用专业的历史性语言去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就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使得高中历史教材能够用最专业的历史专业语言传达给师生最准确、客观的历史信息和知识。
关键词:语言;修饰;高中历史教材;专业化
新课改后,福建省很多高中使用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教材里有的内容在语言文字表达上不够专业,不够完美,一些表述不够确切、精准,有些文字过度文学化,过多的修饰使得表述结果逊色很多,甚至引起歧义。
一、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语言现状
1.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每一课的课文标题应该是这一课的中心内容,这点上,必修二做得很好,很多课文设置的标题都是可以表达主要思想,适当的修饰也是必要的。比如专题五第一课,讲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课文标题是《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用“文明”二字表明了编写者对新航路开辟的支持、赞成的态度,表达的是全球史观。再比如,第二课讲述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掠夺和扩张,标题用的是《血与火的征服與掠夺》,用血与火来充分表达编写者的立场,表达了广大亚非拉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对殖民者的痛恨。这些文学上的修饰,既很好地表达了编写者的思想,符合因果逻辑关系,又增加了历史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比较符合高中生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特点,这些无可厚非,值得提倡。文史结合,避免了课文内容过于严肃、呆板,文史结合,紧密结合最新的史学观点,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语言文字的修饰,只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会使得历史课文锦上添花。
2.有些课文标题修饰过多且不恰当
必修一专题六第二课课文标题是:卓尔不群的雅典。课本内容讲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从确立到发展完善进而达到顶峰的历史,可是标题却没有体现出“民主”二字。“卓尔不群”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不群:跟别人不一样。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词义为:突出的样子,与众不同。”从民主的角度,用“卓尔不群”这样的修饰就不恰当。直接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作为课文标题,既符合文本内容,又简单明了,给师生和读者最直接的印象。
3.有些段落标题的修饰让人费解
教材必修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四个子目录是“风云际会看东方”,让人感觉这是历史演义小说,与整本书的文笔文风脱节,的确比较生动,但过度渲染,严肃性不够。课本内容中“发展中国家在新时期的成就”,就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述出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此作为小标题,未尝不可。
教材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五个子目录,题目叫“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用继承人这个词有些不妥,甚至会让人想到大禹的儿子启,产生歧义,标题可以修改为“历代水利的发展”。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段落的标题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这句话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于京师。”实际上,这个段落内容讲述的是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状况,标题可以改为“商业的发展”,还可以对应下面的段落标题“‘市的发展——商业都会的崛起”。这样脉络清晰,给读者一个清晰直观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确切,凝练,生动”这六个字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高度概括出来的,用来阐释史学工作者对于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用文字形式来表述的时候,就会与编写者的史学素养、文笔等联系到一起,不可避免带着人的主观因素,历史专业语言本身该具有客观性、理性、直接性,历史教材要用最简练、最精准的语言去表达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一针见血地去无限接近历史事实真相。尽管教材只是知识来源的一个渠道,但却是高中师生手里必备的、最常用的、接触最多的历史材料。所以,语言上精益求精,能够用十分准确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历史内容还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是要传达给师生最准确、最专业的历史信息和知识。
二、语言过度修饰的后果和影响
1.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线师生的教材使用效果
中学历史教材仍然是中学历史师生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是广大师生手里必备的、接触最多的历史材料,所以,打造精品教科书,追求历史教材语言专业化势在必行。
2.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用历史专业性语言的表达
学生的答题现状并不乐观,不善于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史学素养不多,专业性的语言更少,所以更加要求我们的教科书精益求精,给学生最完美、最精简的历史信息,更加专业的历史语言。目的让学生知道,相对于文学及其他学科,历史性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不要浮词,要简单、深刻,使得学生能够用理性的、专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参考文献:
[1]童艳肆.高中历史教科书语言难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郭锦田.历史课堂的语言之苦[J].内蒙古教育,2011(20).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