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须有度欲速则不达

2018-01-02 19:57杨用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身心教育者心脏病

杨用英

摘 要:俗语说:“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在分析人们的心理,本文通过分享一则故事和两个案例来说明。

关键词:教育 审美

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故事:有一对夫妻吵架,妻子奈丈夫不何,欲发泄心中对丈夫的暴力之恨,尽摔其家中物品,无所不及。有邻居见状,惨不忍睹,忙劝其丈夫阻拦,并大声喊道:“快拉住她,小心她把你们吃饭的锅给砸了!”说时迟,那时快,妻子迅速跑到灶台,抄起家伙“哐啷”一声将一口大锅捅了个窟窿。丈夫见状,上去又是一顿暴打,妻子愈打愈摔,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邻居又担心她砸破水缸,对其丈夫说:“拽住她,拽住她,别再让她把那口大水缸砸破了!”妻子左瞧右瞧,感觉家中物品差不多砸光,正欲罢手,邻居这一喊,正好提醒她 ,她像一头河东狮,奋力挣脱劝架的人群,从地上拾起一块砖头,猛地向水缸砸去,“咚”的一声,水哗啦啦地将厨房湿了一地。这个故事原本具有滑稽性,讲的是好心办成坏事。邻居与其说是劝阻,倒不如说是怂甬、误导,这种事与愿违的事情,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不能不引起大家的警觉。[1]

[案例一] 且说前段时间,某校学生体检,医生查出三名学生患有心脏病,校长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并在全校大会上广播:某年级某班某某学生,因查出患有心脏病,希望大家不要与他们在一起玩耍、做剧烈运动,要保护好他们的安全。本来校长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可是学生进班后就议论纷纷,有调皮的学生就直接叫班级那位患病的学生为“心脏病人”,叫其他学生不要跟他玩,怕惹麻烦。那位患有心脏病的学生,一时在班级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和个人隐私受到极大伤害,无心学习,心情极为颓废,将其事件告之家长,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人的精神都崩溃了,为此,学生家长来到学校,要找校长理論,给个说法,要求校长如何抹平孩子心灵的创伤。此事闹得校长只好赔理道歉,造成负面影响,这不能不说是领导工作方法的欠缺。常言道: 凡事有度,过犹而不及。其实,此事不必“谈虎色变”,众人皆知。只要交给班主任处理,与其家长沟通,注重方法和策略,就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2]

[案例二]无独有偶,事隔不久,一次学生晨会上,某学校领导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谈到不要给别人起外号时,就列举了有学生见别人长得胖,就叫别人“猪八戒”,有人长的瘦,就叫别人“白骨精”等,学生听后直乐,觉得这些绰号还挺有创意,好对号入座。其实这无形中就给学生造成一些“启发式”的误导,固然学校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心中是想急于控制学生给人起外号的这种不良行为,可谁知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这不仅不能起到警示教育学生的作用,相反,恰好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兴奋剂,试想,学生的模仿力、想象力还是挺丰富的,殊不知班级里不知今后会有多少“雷人”的外号诞生。[3]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有许多教育者(包括有些领导、家长)大有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不注重场合、人群,一味加以强调、警示,可为什么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这就是教育者没有把握教育的尺度,造成了过犹不及的后果。其实,这些问题,是教育的方法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的问题。因为人的身心发展需要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要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不均衡性在其最佳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再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牛锐, 张永俊. 超前教育:欲速则不达——超前教育应有分寸[J]. 心理与健康, 2017(7):67-69.

[2]曹新燕, 谭远敬. “超限效应”的教育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15(8):20-20.

[3]陈传显. 教育改革:欲速则不达[J]. 国外社会科学, 2003(4):1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心教育者心脏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给身心降个温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Smog in Los Angeles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