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健
内容摘要:课文所提供的是一个个可视的符号,它需要读者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教会学生阅读,就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取信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
关键词:信息 提取 阅读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提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
《史记·留侯世家》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后,论功行赏,先封了功劳极大的二十多人,其余的封赏未定。他们私下聚集,日夜争功不决。有一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南宫散步,远远望见各将领坐在沙地上,相互争论着。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他们在准备谋反!”刘邦大吃一惊说:“天下已经安定了,为什么还要造反呢?”张良说:“陛下您起自布衣,他们跟随您南征北战,现在没有得到封赏,担心过去有什么得罪您的地方,害怕您会治罪,所以相聚讨论,准备谋反。”刘邦恍然大悟,很快采取措施,制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过去读这段文字,十分佩服张良,竟有这种本领,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真相。现在想一想,这种本领其实就是一种善于提取信息的解读能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人从中国报纸上看到了中国生产石油的消息,就迫切想知道油田的地点。他们从报纸刊登的照片分析,王进喜身穿皮袄,头戴皮帽,背景是漫天大雪,便判断油田很可能在东北。报上还说到在油田的路上很泥泞……,综合各种信息后,日本人断定油田就在北大荒一带。
多么高超的能力!他们从一个个已知的信息中逐步提取出新信息,最后得出了有价值的综合信息,获得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这两个古今中外的实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启发。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从句子和文章中提取信息,能提取多少信息,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如果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读者竟不能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他就是一个毫无阅读能力的读者;如果他能提取许多信息,甚至非常隐秘的信息,都能一一提取,他就是一个高水平的读者。张良等从蛛丝马迹中提取重大的信息,就像一个读者从诗文句子中提取众多的信息、隐秘的信息一样,是一个高明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培养学生从已知的句子、诗文中提取信息,使文字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当固化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意义,学生才能由表及里、深入到文章的内部,读出作品的情感、意蕴,才能读懂作品,才能抓住文章的内核和精髓。
语文教学中课本所提供的是一个个可视的符号,它需要读者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不识字的人,他是无法从中提取任何信息。对于识字的人,如果他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文字就只是文字,没有任何意义。阅读者须将文字转换成各层次、各类型的信息,阅读才真正开始,才算读懂了作品,才能真正品味出文字里隐藏的情和意。
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应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逐步从句子、段落中提取各种信息。
这种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其他能力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一切能力的培养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提取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的标志,也是语文应重点考核的内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看他能从诗文中提取多少信息。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句,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绝不相同。阅读能力低的学生只知道这两句是说:春雨随风而来,滋润万物,悄无声息。只能提取字面的信息,表层的含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就会进一步提取信息,概括出这两句内容是描写春雨润物的特点:细而无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春雨润物的特点。
一个善于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学生,就应该分层次提取诗文中丰富的信息。首先分解提取信息:“夜”说明春雨来临的时间;“随风”指来临的方式;“潜”指来临的特点:人们不知不觉。“润物”说明春雨的作用;“细无声”写春雨润物的特点“无声无息”。随后综合提取信息:春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的博大胸怀和仁惠的品格。接着,进一步从抒情主体角度提取信息: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心情,赞美了春雨给万物带来了生机。最后,再进一步提取信息:赞美春雨,就是赞美无私无欲、仁泽万物的博大胸襟和不求人知的高尚品格。你看,春雨悄无声息,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雨露和生机,但却无私无索,这是何等的品格和胸懷啊!
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又说:“读书着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字中迸出。”
如果把这里的“义理”理解为语义信息,那么“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就是一次次提取信息的过程。所谓“义理从字中迸出”就是成功提取信息。大概古人早就把阅读理解为一次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只是没有用现代术语表述罢了。
(作者单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