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定华
摘 要:宜兴砂艺妙天下,抟泥重镂凝紫云。宜兴紫砂陶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在壶的造型上千姿百态,数不胜数,在造型艺术上日趋成熟、完善、丰富。宜兴紫砂艺术在世界陶艺中独树一帜,如何来欣赏这门艺术,对收藏爱好者、陶艺制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认识和入门的必经之路。纵观宜兴紫砂史,代代辈有人才出,正是因为宜兴紫砂陶土的独特性与制作中良好的可塑性,给予紫砂创作者们抒发情感、发挥想象的翅膀,捕捉生活中的精髓、抓住大自然动感的瞬间之美,给创作者们的提供创作元素。
关键词:陶瓷;紫砂陶;陶艺;文人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48-01
由于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热线参与和支持,对紫砂壶的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紫砂壶艺从单纯的民间艺术,升格到文人雅士的领域,成为与文人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在中国的陶瓷中,陶器最早,然而自从瓷器发明之后,便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局面,陶器落在后面,只能做些民间的应用杂器,所谓的“不登大雅之堂”了,自从紫砂陶的出现,明显改变了这种地位,它备受推崇的成程度有的超过瓷器,可以说能够与瓷器媲美的,在陶瓷中莫过于紫砂。
宜兴紫砂壶大体属于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古朴雅趣也是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国画中的文人一样,不仅将书画印融为一体,而且使之成熟了,升高了,文人画家虽然推崇唐宋的王维、苏轼,实际上真正大发展是在明清二代。如果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如果把文人画家所追求的那一套移到紫砂壶上,何止是一把仅仅能盛水的紫砂壶呢?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却容易将他视为一副画,一副文人画,或者说它是文人画的一种形态,也就是它的文人艺术所在,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它与大自然最亲近,即使是创造一件物品也要体现这种文人精神,有人把中国国画解释为“水墨画”,把山水画理解为“风景画”,可能太表面了,同样如果把紫砂壶单纯当成壶,也可能太表面了,宜兴素有“陶都”之称,在制陶的品类中不论是历史之久,还是功用之强,比紫砂见长者不少,如“堆花”的龙缸,釉色淋漓的“宜均”都是很有特色的,可是,为什么只有紫砂独受青睐,主要是有文人参与,历代文人吟咏紫砂壶的名句有: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怡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連宜兴的县老爷也乐此不疲,有人为之著书立传制壶的艺人也与文人郊游。这都说明,它在文人艺术中已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它能够升温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汲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尙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想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想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活动,,推动了收藏家购买,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形式,除了邀请文人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大部份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术匠人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品的大家,像时大彬、徐友良、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匠人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茶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烦琐的饮茶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壶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饮茶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参考文献:
[1]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
[2]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徐凤隆,张鹏燕.寻找紫砂之源[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