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雅
摘 要:宜兴紫砂陶艺术自宋代起源,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对于紫砂陶艺术的内涵,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因此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内涵。
关键词:紫砂陶;内涵;艺术;文学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43-01
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几代紫砂人的努力,紫砂的造型千姿百态,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其餐茶具、酒具、文具、花盆、雕刻和陈设工艺品等不同的制品使泥色与造型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更臻完美。紫砂泥与火的艺术结合产于宜兴本地。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经自然风化、粉碎、过筛,加适量的水拌和,放阴凉处陈腐、框练(真空搅练),才能达到理想的可塑性。经不同温度、气氛、火焰烧成,色泽更为丰富,可分别呈现天青、粟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色,故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绿而不嫩、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调。紫砂土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种陶土,它的分子排列与一般陶瓷原料的颗粒结构不同,经1200摄氏度高温烧成,成鳞片状结构,有高理想的致密度和一定的气孔率,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所以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使茶的色、香、味皆蕴。
其一,古人对饮茶有“水是茶之母,壶是茶的父”、“茶壶以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语;
其二,紫砂陶传热比较缓慢,相对的保温好,使用时触觉舒服,提携抚握不炙手;
其三,紫砂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或放置文火上炖烧都不易炸裂;
其四,由于制品表面加工致密,有愈用愈光,愈用愈新、愈用愈觉精神的妙处;
其五,泥色丰富多彩,质感温润雅致,古朴稳重,用之后的紫砂器,就好像呢子毛料那样显得厚实、挺括、匀净、高雅,似古玉生辉。
紫砂陶艺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涉及的文化领域里范围相当广泛。人们把茶道,花道、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科技与紫砂工艺的有机结合,使日常生活中的用器具有内涵深蕴的艺术品位。其丰富典雅的造型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感人的艺术魅力,因而成为独具风格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紫砂陶不单是技艺卓绝,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所包含的不仅是泥土及空间技艺,重要的是作品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其形、神、气、态、韵、精赋于紫砂艺术品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1)形:器皿的整体形象,几何形、自然形或是象征形,无论什么形,都会有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无声的,是以塑造的形象,告诉人们它是一个件什么东西,因此說,每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必须深思熟虑,通过严格构思的作品就是造意,她的造意是不是有意思,有意思就会有意思性,有意思必须品位趣味性强,富有想象,同时又必须是经过提练或变化了的形,才显得美。(2)神:任何造型必须有“神”、“神”是难以用语言传表。这是作品由里向外、艺术感染力的反映,作品的内涵及魅力在于吸取自然形象的造型或是将自然形态的东西作为局部的装饰,这种源于生活,必须高于生活,将生活中美的东西通过提炼去粗取精,是把生活中自然的美浓缩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绝不能僵硬死板,这是追求自然生气的骨力所在,同样也是作品精神所表。(3)气:是指作品的内涵气质魄力和风度,造型的整体和局部要贯气,贯气的造型是协调统一、和谐得体、美观大方的。气质要文雅,首先,姿态要自然、气势要生动、形式要别致,特别是壶的形体,要在较小的体积上,能反映出树椿、竹头的高大形象和雄伟的气魄,或是它的枝头能气势横生、精壮老练、精神泡满、花枝含苞待放、枝蔓生长茂盛等等,在小中能见到大,这些都是反映作品的气质和风度的各方面,也是从神质看作品的精神风貌和气质风度的。(4)态:自然形和几何形之间有它的不同之处,自然物体必须有它的自然生态和动态的反映,因此,它的形式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又必须强调自然优美,不是弯扭僵死。绝不能脱离生活,没有来龙去脉或做得不伦不类、庸俗累堆。几何形象也是干变万化的,俗话说“圆非一相,方非一式”。(5)韵:作品注意以形、神、气、态、韵是对作品起著协调统一,增加节奏及动势,能使线条更流畅,刚柔并济,左右贯通,上下呼应、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使无声的形象更加耐人寻味。(6)精:紫砂艺术品,它必须设计精、选料精、制作精、工艺处理精。在制作过程中又必须注意不同品种用不同的手段,特殊的品种用特殊的手段。欣赏一件紫砂艺术品,不仅要看其制作的精致,最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是否反映本身的形、神、气、态等内涵韵味。
紫砂壶艺创作最成功的表现内涵,是以神气远出、韵外之致为目标。中国紫砂艺术美学里的物象之美、意境之美,就是能集中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美和心物交融的美,是能透过一件壶艺作品“物”之“象”而达“意”之“境”。如是,紫砂艺苑必将充满生命力,充满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史俊棠.宜兴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陈坤怀,张和贵.宜兴紫砂的历史和未来[J].中国陶瓷,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