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青
20世纪中国历史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革命,在波澜壮阔的革命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进行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对于激励党和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者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革命文化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上所说:“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同时革命文化还对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革命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底色。
“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就有着以诗明志的传统和习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革命诗词,有的表达对信仰的坚定,有的展现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有的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的勇于担当精神的体现……这些诗词无疑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化直接和鲜明体现,展现了革命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这个独特的视角看,革命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不过是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弱党,但是经过90多年的发展壮大,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大党,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仰。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甚至一段时期还被国民党诬蔑为“反革命”政党、“共匪”。是什么支撑着无数革命先烈,在那種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最终把革命搞成功了呢?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无数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甚至死亡的威胁,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就义之前写下了壮烈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面对死亡的威胁,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陈寿昌在1933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许身马列安等闲,报效工农岂知艰。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表明了自己此生为马列的壮志豪情。1934年,陈寿昌在湖北崇阳老虎洞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信仰奋斗的一生。朱也赤在1928年被捕牺牲,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慨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为主义牺牲,为工农死节。不负天地生,无污父母血!”直言自己为信仰而死的坚定决心。
董必武老人革命一生,1975年3月,已经90高龄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总结自己的一生,董必武深信只要坚定不移遵循马列主义原则,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会无往不胜,体现了其对马列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1964年8月,陈毅元帅已经63岁了,在生日当天,他写下了一首抒怀诗,回顾总结自己参加革命以来的历程,反思了自己数十年的战斗生涯,叙述了自己在40多年革命生涯中的感怀。陈毅元帅最后用“马列最伟大,世界正归心”作为结句,来表明自己信仰马列,遵循马列的一生。还有罗荣桓元帅,1963年9月,因为病重再次住进北京医院,他本想写首诗留给自己的子女,但是已经力不从心,就口述,由医护人员进行整理记录,留下了这首《告子女》:“我尽力争取不死,继续为革命奋斗;如果死已经来临,我也绝不畏惧,决不发愁。我给你们留下的,只是党的事业,别的什么都没有。我的遗嘱是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朴素的语言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也体现了其对信仰的坚定。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有的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有的没有等到新中国诞生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有的为后人所熟悉,有的并不为后人所熟知;他们有的曾经担负过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但从他们留下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都无愧于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中国革命面临的环境是异常残酷和恶劣的,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考验面前选择了舍生取义,表现出来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在生死关头,他们留下的那些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诗句,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敬仰和佩服。这些诗句中展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1922年3月,周恩来得知战友黄爱被敌人杀害,写下了《生别死离》这样一首诗。诗的开头是:“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寥寥数句,直接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对待生死问题。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战友而作,但也表明了自己在生死面前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与其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解放前夕,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国民党关押中共党员的集中营之一。在监狱的墙壁上,叶挺写下了一首叫做《囚歌》的诗,诗里有这样的诗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陈然同志1948年3月被捕,也被关押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他利用特务逼迫其写自白书的机会,写下了《我的“自白书”》这样一首诗,诗中写道:“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何敬平烈士在狱中写下了《把牢底坐穿》,并给这首诗谱上曲,在同志中广泛传唱:“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在这些万人传诵的名篇中,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贯穿其中,充分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生死面前的价值选择和取向。endprint
除了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诗歌外,还有许多革命烈士在狱中留下了就义诗或者叫做绝命诗、绝笔诗的诗句。如杨超:“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王达强:“一心只爱共产党,哪管他人道短长?我一歌兮歌声扬,碧血千秋叶芬芳。”邓雅声:“平生从不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饮弹从容向天笑,永留浩气在人间!”罗亦农:“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王孝锡:“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徐玮:“前人去后后人到,生死寻常何足道;但愿此生有意义,哪管死得迟和早。”周文雍:“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恽代英:“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何孟雄:“当年小吏陷江州,今日龙江作楚囚。万里投荒阿穆尔,从容莫负少年头。”邓恩铭:“三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陈法轼:“磊落生平事,临刑无点愁。壮怀犹未折,热血拼将流。慷慨为新鬼,从容作死囚。多情惟此月,再照雄心酬。”黎又霖:“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与这些颇有文采的诗句相比,还有一些革命者留下的诗句,是在接受敌人审讯时和敌人对答过程的记录,或者临刑前脱口而出的话语,被后人记录下来。
刘绍南曾任中共湘鄂西党委书记兼武装总指挥、红十六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7月被敌人抓住。刘绍南坚贞不屈,在受审时和在刑场上高声歌唱,给我们留下了传诵千古的《答敌人审问》和《壮烈歌》:“大丈夫,要革命。立志创造新社会。为工农,谋幸福,百折不挠气不馁。”“你们杀了我一人,好像明灯暂被狂风吹,革命少了我一人,好比大海丢了一滴水。”“英勇就义——壮!壮!壮!”“宁死不屈——烈!烈!烈!”还有牺牲的时候年仅15岁的女烈士张锦辉,她是党在福建永定地区的著名宣传歌手,因被叛徒出卖,在1930年4月被捕牺牲。在被敌人押往刑场的途中,她高声唱起了就义诗:“不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当;一心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还有刘继哲烈士,在陕西西乡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欣然道:“你问啥,我不讲,你动刑,我不降,你要杀头我昂头,甘将热血献八荒!”富有文采的华章与朴素平实的语言,它们在表达形式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两者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毫无区别的。这些诗词真切地表达了老一辈革命者面对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价值取向,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精神和风骨,构成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遇到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在这些困难险阻面前,老一辈革命家展现出了无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在老一辈革命家诗词中也有很多体现,同样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18年12月,那时候共产党尚未成立,但是在李大钊看来,共产主义将来一定会胜利,他写下了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的文句:“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段话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1927年4月,李大钊不幸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被捕之后李大钊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被处以绞刑。在绞刑架面前,李大钊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宣扬共产主义必胜的真理,之后从容就义。
在革命的过程当中,毛泽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词,在这众多的诗词中,很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首就是作于1929年10月的《采桑子·重阳》。1929年6月,当时红四军内部充斥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了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七军七大,本来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选举前委书记的时候,毛泽东却落选了。之后,毛泽东到闽西去指导地方工作,因为心情不好再加上长期以来积劳成疾,生了一场大病。党组织为他请了当地的名医,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1929年10月,毛泽东大病初愈,这天恰好是农历重阳节,他在福建上杭县的临江楼写下了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革命豪情万丈,革命前景万里的豪迈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另外一首就是著名的《七律·长征》。由于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这便是伟大长征的开端。长征的过程无疑是非常艰苦的,敌人围追堵截,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还有雪山草地等艰苦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使长征的过程变得异常艰辛和凶险。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为了纪念红军的壮举,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中的千难万险都不算什么,这些艰难险阻不过是对红军战士意志更好的磨炼。开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及结尾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都展现了毛泽东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所展示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作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当时毛泽东已经72岁了,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丝毫不减。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陈毅率领部队留守在南方,情况一度十分危险。1936年8月,陈毅在赣南五岭山脉一带打游击,适逢其35岁生日,陈毅赋诗一首:“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1936年冬天,他又写了一首《赠同志》,诗中写道:“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诗人坚信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必将结束,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政治春天必将来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字里行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面对抗日战争中的种种危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抗战必胜,中国必胜,中华民族必胜,展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1938年叶剑英同志到南岳工作的间隙,登上了衡山祝融峰,面对化为焦土的大好河山,叶剑英“听涛起雄心,誓扫扶桑儿”,表现了他决心拯救人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雄心壮志与英雄气概。1941年11月30日是朱德的55岁生日,党内的许多同志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贺,有感于同志们的深厚革命友谊,他写下了《赠友人》,诗中言道:“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诗中洋溢着朱德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未来红旗在祖国大地上飘扬的无限憧憬。endprint
四、勇于担当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面对困难险阻所展现出来的为民请命、为民族牺牲的担当史。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毛泽东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担当精神在其诗词当中有着鲜明的体现。1925年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来到了橘子洲头,面对苍茫大地,壮丽河山,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诗词展现了作者那种舍我其谁,除旧布新、主宰世界的担当精神,并且这种鲜明的担当精神在其革命生涯当中有着鲜明的体现。1936年2月,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看来,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已经成为过往烟云,真正决定和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中充满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也跃然纸上。1949年伟大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时候国民党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开始玩弄反革命的两面手法,一方面搞“和平阴谋”,一方面网罗残余力量,积极扩军备战。为了彻底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直捣南京反革命老巢。《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写在这个时候。“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告诫全党不能像项羽那样,以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贪图虚名,使得革命大业半途而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开幕。抗战胜利后中国要往何处去?毛泽东作了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如何使中国人民摆脱黑暗的命运,走向光明的命运,中共七大的召开实际上已经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陈毅参加了中共七大,在听了毛泽东所作的开幕词之后,写下了《七大开幕》一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十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全国人民翘首仰望延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还有郭亮烈士在1926年写下的《宝剑诗》。1926年郭亮买了一把宝剑,挂在床头,经常在清晨打拳练剑。一次夏明翰问他,为什么把剑挂在床头,郭亮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两句:“一方宝剑帐头挂,大鬼小鬼休进来。”郭亮让夏明翰接诗的下两句。夏明翰脱口而出:“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两个共产党人之间是多么默契,他们的志向是多么相投,他们毫无例外都有着鲜明的担当精神,都希望做一把革命的宝剑,斩尽妖魔,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20世纪已经过去,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今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如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书写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词中展现出来的坚定的信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铸就了革命文化的底蕴,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是激励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