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飞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思维是智慧生长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问题”的研究和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问题意识亦是我们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的一项固有素养,它不仅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欲望,还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间接性反馈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状态的一种指标.
[关键词] 问题意识;思维;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利用已有的认知去探究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但是现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忽视了这项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成为不会思考的“工具”、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广大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才能实现素质化教育的目标.
唤起“问”的激情,让学生想问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主动提问的机会和激情,这是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 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巧妙地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唤醒他们提问的激情,让他们意识到提问的价值. 这样,才能为提高其问题意识奠定基础.
比如在讲解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了全等图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首先,笔者板书:△ABC全等于△A′B′C′,可以得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是哪些?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个问题. 接下来,笔者提问到:“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你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吗?”这时,有学生回答:“既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那么是否可以用反证的思想,提出对应边相等,则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呢?”笔者没有立刻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入新课,利用几何画板展开启发引导,并进行尺规作图演示.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们观察、交流、提问,以此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学生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尺规作图的理论依据、作图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笔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进行了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利用学生的认知,设计了复习导入环节,激发了他们的提问热情. 在授课阶段也没有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而是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氛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維,为他们创造了更多提问的机会,诱发了他们提问的主动性,这也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创设“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一直是教师主导课堂,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给学生们营造“问”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消除他们的紧张感. 同时,教师还要用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纠正学生问题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并对他们进行鼓励. 这样,学生们才能逐渐建立提问的信心,真正由“不敢问”转变为“敢问、敢讲、敢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每个人的问题意识都得以提高.
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首先,笔者组织了一个互动活动,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定义相似三角形. 学生们开始观察图形,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适时提问:“当对应边的相似比为1时,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很快学生们发现当相似比为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时,有学生提问到:“这样一来,全等不就是特殊的相似吗?”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 接下来笔者带领学生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鼓励他们思考讨论,以此来类比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这时,有学生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要对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都进行验证呢?”这个学生的问题引发了其他人的思考,他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这样一来,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对学生的猜想没有立刻肯定或否定,而是带着他们继续探究来发现原理,学习新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更为宽松、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先利用“抛砖引玉”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并对积极回答、提问的学生进行了表扬、鼓励. 然后,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保障,以此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
巧设“问”的情境,让学生会问
问题的质量体现了一个人的提问水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提问质量直接反馈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也间接反馈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另一方面分析,学生的提问水平也反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向. 因此,提问的质量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和启迪,以此真正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让他们“会问”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思,以趣激问. 这样,学生们提问的思路才会更为清晰,问题质量才会更高. 久而久之,他们不仅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和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问题. 然后,让学生复习角平分线的定义,并提问:“给出一个角,你们能够作出它的平分线吗?方法有哪些?”利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下来,笔者让学生们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题,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而且先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对探究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进行提问与交流. 将时间、空间、氛围都为学生准备好了,提问便一下子活跃起来,思维也紧跟其后. 这时,学生开始提问:“用圆规和直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依据是什么?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又是什么?”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同时还设计了课堂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在训练中体会角平分线的性质.endprint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们创设了“问”的情境,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提问. 这些都是在筆者意料之中的,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提问能力. 当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能提出出乎意料、防不胜防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灵活应变,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巧妙地应对. 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打消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应该顺势而导,巧妙化解,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提升,另一方面留有空间和余地,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和老师单独交流. 这样有效地应对一切意外情况,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体验“问”的愉悦,让学生乐问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必须要内化学生提问的意识,即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问”的愉悦,感受到“问”不仅带领问题和疑惑的直接解决,还能在问题的递进中收获更多喜悦和成果,真正在提问中成长智慧,在提问中分享快乐. 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养成提问的习惯,在不断思考与提问的过程中,实现升华. 因此,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内容;二是对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说道:“同学们之前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那什么叫作方程呢?什么又叫作二元一次方程呢?”笔者没有立刻让学生回答,而是板书这样一个问题:笼子里有兔子和鸡若干只,已知笼子中有10个头,28个腿,那么兔子和鸡分别有多少只?笔者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笔者胜出. 此时,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提问:“你们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轻松获胜吗?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抛出后,不仅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热情,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更为他们后续享受提问的愉悦铺垫了思维基础. 比如,有学生提问:“老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是不是计算这个问题可以用到我们今天要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有学生提问:“这个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还有学生提问:“不光有两个未知数,是不是还要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思维的方向是正确的,思维的方式是合理的,而且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节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为此,笔者对学生的提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表扬,即使有不够严密科学的问题,也进行了启发和引导,以此让每个参与提问的学生都感受到提问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奇妙,并启发学生结合问题特点开始新的问题探索之旅,在问题中生发新问题,在问题中分解新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而分散的多个问题. 通过提问,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问的激情.
总之,问题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耐心指导,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围绕学生展开引导,以问启知,让他们真正做到想问、敢问、会问、乐问. 久而久之,他们的提问能力便能得到有效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