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新动能 增创新优势

2018-01-02 17:41沈和等
唯实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动能经济企业

沈和等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来,江苏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制度供给,落实关键举措,加快动能转换,推动新动能释放巨大潜能,在支撑经济较快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化解经济潜在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约新动能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亟待通过深化改革、聚力创新和优化环境等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江苏新动能培育壮大进入快车道

相对于全国而言,江苏经济发展较快,遇到新问题相对较早,而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也起步较早。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动能不断释放新红利,呈现出“四新四加快”的鲜明特点。

新经济加快成长。实体经济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新动能培育壮大的主阵地。近年来,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风起云涌、生机勃勃。一是新产业高速发展。2016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89万亿元,是2012年的1.6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比2012年提高7.6個百分点,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2个百分点。特别是一批新兴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物联网产业规模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量规模全国第一,光伏电池组件占全国半壁江山、全球1/3,海工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1/3,智能电网装备市场份额占全国40%。二是新技术不断涌现。2016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7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15.1%的科技创新领跑技术。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6年,全省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438.3亿元,同比增长98.3%,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0%。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助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上消费蓬勃兴起,近两年网上零售额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南京跻身全国分享经济第一梯队,共享单车一季度使用人次突破50万。

新载体加快创新。新动能呼唤新载体,新载体孕育新动能。近几年来,江苏一大批承载现代技术、信息、人才和数据的新载体建设强势推进,成为产业升级新舞台。一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向高端挺进。创新布局全面展开,试点试验多点并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6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1%,科技进步贡献率62%,分别高于全省0.2和1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高于全国22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7万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对经济增长支撑明显。二是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省18个国家级高新区、28个省级高新区,以占全省4.8%的土地面积创造出2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4.7%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9%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成为新动能发展的重要高地。三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蓬勃兴起。众创空间成几何级数增长,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超过3000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6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4家,省级众创空间384家,众创集聚区试点34家,累计入驻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1万家,成为新动能重要发源地。四是各类科创平台应运而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培育33家会员研究所,集聚各类研发人员5800多人,累计成功转化1800多项科技成果,衍生孵化近400家科技型企业。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已建立8大类基础数据库,实现7项门户功能,对加大创新供给、推进供需匹配、打通转化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建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星级平台8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多人,年申请专利4100余件、授权2400多件。

新要素加快汇聚。人才、技术、知识、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汇聚带来创新乘数效益,形成强大新动能。一是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2016年,全省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696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家547人,占总数的78.6%。“双创”人才新办企业1230家,157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59家年销售超亿元。2016年,共有662个重点产业人才项目入选第13批“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72个,占56.2%。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科技金融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累计成立科技金融支行39家、科技保险支公司3家,其他各类科技金融特色机构76家;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中VC和PE占64%,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的超过七成。江苏高投、苏州元禾等一批创投机构全国领先。各类金融机构都开办了服务科技创新的“首贷”、“首保”、“首投”业务。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作用下,全省累计向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400多亿元,是三年前的4倍。企业直接上市融资进展较快,全省小微企业私募债发行3000多笔、融资超过60亿元,在中小板上市企业达到1376家,其中近60%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IPO首发企业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前列。三是数据、信息等新要素应用初具规模。省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加快组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本做到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和安全可靠,“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现象正逐步消失。省级政务云应用迁移稳步展开,各级各部门信息资源梳理整合积极推进,共享清单和需求清单基本形成,有效提高新要素汇聚的效率。

新机制加快形成。培育新动能既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更需要建立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有效机制。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来,省级累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09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79.8%,省级224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累计发放“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00多万户。“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推广应用,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的“3550”服务承诺变为现实,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二是科技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优质科技资源引进等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得到推广。省“创新40条”政策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生积极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扎实推进,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三是政策措施更加精准。围绕创新创业重点领域,先后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知识创新18条”、“富民增收33条”、“先进制造业26条”,以及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意见等新政落地见效,为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endprint

江苏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形成和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新鲜经验。主要表现为“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改革引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活市场机制,放宽政策限制,提高服务质量,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活力。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汇聚新生产要素,加快塑造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格局。三是强化产业支撑。把实体经济作为创新主战场,把推动既有产业和产品升级作为创新重点,更加注重推动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四是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坚持培育新动能与防范风险并重,坚决抑制那些可能导致市场垄断、不利于就业增长、导致财富过度集中的虚拟经济创新,为增强新动能创造更加广阔空间。

二、新动能潜力释放仍面临一些障碍

尽管江苏新动能发展较快、势头强劲,但总体上看,新動能仍未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仍明显低于传统动能,短期内也难以形成绝对优势。突出表现在“四个亟待”。

产业支撑能力亟待增强。目前,江苏重化工产业比重仍旧偏高。2016年,传统产业对经济贡献份额超过60%,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部分新兴产业规模较小。2016年,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值仅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0.49%,新能源制造业占5.4%,生物医药制造业占7.0%,比重偏低。二是重大前瞻性创新布局动作较慢。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无人汽车等新技术和新产业方面,规模和结构差距明显,下一代显示、量子通信、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中心均不在江苏。三是领军型创新企业缺乏。大型企业数量少,且主要集中在石化、冶金、纺织等传统行业,新兴产业领域缺乏标志性、引领性企业。福布斯发布《2016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江苏无一企业上榜。

创新引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江苏医药产业九成以上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也依靠进口。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目前,江苏7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无科研活动,而美国70%以上的创新成果由中小企业完成。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所机制不顺,效率不高。

政府服务效能亟待优化。一是“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化。部分审批事项取消下放不到位,取消下放项目“含金量”不高,审批效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需要深入推进。二是新经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物联网、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需加大力度。三是适应新经济配套服务不完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不配套,阻碍人才自由流动。新经济企业多为轻资产型创业创新企业,技术成果、商业模式等尚未被市场认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市场监管模式亟待创新。一是管得多,准入难。新经济跨界融合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新挑战,但现行法律法规、监管办法仍基于传统经济模式,部分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的法规制度需要完善,一些标准规则比较欠缺,成为发展新动能的羁绊。二是老办法管理新事物。新经济统计评价核算体系和方法不完善,难以准确反映发展成果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数据信息共享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待提高。信用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新经济企业受侵权风险大,维权难度也大。另外,新经济难以避免新风险,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突出抓好培育壮大新动能关键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苏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关键阶段,也是江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攻坚阶段。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的新态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从长远和战略高度,把新动能培育壮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为导向,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引领,以双创、“互联网+”和大数据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着力发展“四新”经济,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着力促进动能转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关键”。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壮大新动能。经济发展新动能最终要体现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升上。深圳市200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四个未来产业,2016年更集中出台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等“一揽子”政策,高标准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3%。安徽省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自身产业实际,在全省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新格局。实践证明,把新动能落到产业升级上,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适应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要,也找准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点。江苏要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新动能引领产业老树开出新花,新苗茁壮成长。一是聚焦前沿,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主攻优势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纳米、光伏太阳能、石墨烯、碳纤维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千亿元级和万亿元级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加强产业趋势研判,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带动力的新增长点。二是推进跨界融合,打造服务业新增长点。按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的方向,推动服务业在跨界融合上寻找新机遇,实施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培植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新业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与加工、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endprint

以科技前沿创新为引领催生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新动能的源泉。深圳市通过实施促进科技创新、打造尊重企业的市场环境、注重人才优先发展、坚定保护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措施,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成果集中涌现,全球创新人才集聚荟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过4%,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已经从制造之城嬗变为创新之都。江苏要在培育新动能上取得更大进展,关键要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着力打造转型发展主引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一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实施科技政策落实促进行动计划,加快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认真借鉴深圳南山区支持华为、中兴做大做强的经验,提升各类高新区、科技园、创业园的创新功能和服务质量,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载体作用,用好大院大所合作对接大会、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要会展活动的成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深入开展,让更多科技资源“露出来、聚起来、活起来”。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落实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部署,推动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向高新区集聚。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更多城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以新生产要素汇聚为重点支撑新动能。当前,以知识为特征的人才、数据和科技成果等新生产要素正日益成为新的核心要素和战略性资源。安徽省大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按照“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来关键技术、成立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溢出效应。深圳市通过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支持商业银行提供适合工业发展的信贷产品,搭建面向科技型企业的线上、线下融资服务体系等举措,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竞争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竞争。必须以更大力度促进新要素加快汇聚和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采取针对性措施,落实“创新40条”、“人才26条”等激励政策,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赋予科技人员更大流动自主权。激励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创新收益和财产权。营造跨界融合研究团队成长氛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调创新的科研基地,推进新经济领域跨界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活动。二是进一步释放数据活力。利用数据资源,最重要的是做好开放共享。抓紧完善和落实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工作,制定大数据安全监管制度和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泄露个人信息行为。三是进一步释放科技成果活力。注重颠覆性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持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科研体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前沿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进一步释放科技金融活力。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创业资本筹集机制。成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等新产业和新业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激发新动能。新动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现有制度难以适应需要,迫切需要推进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新动能发展的制度环境。美国创新战略(2015)将“为人民提供创新型政府”作为主题。德国认为促进重点领域技术突破的根源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上海实施“营改增”五年来,为企业直接减负1500多亿元,在助力服务业发展、拉动就业创业、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外溢效应”。江苏培育壮大新动能,必须大力破除束缚新动能发展的障碍,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推动制度和服务的“阳光雨露”孕育更多新经济的“参天大树”。一是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加快推进管理方式、理念、目标等全方位转型。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进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打通审批“堵点”,消除服务“盲点”。建立以功能性、普惠性为主的新型政策体系,让创新企业有更多获得感。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改革试错容錯机制。二是探索创新包容的审慎监管制度。加快建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探索推行负面清单或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的监测预警。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新产业新业态治理。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力度。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支持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构建“聚力创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强化数据搜集、处理、发布和共享工作。建立新兴领域协调机制,健全对新动能培育相关政策措施的监督检查机制,推动新动能规范、高效、健康发展。

〔调研组成员:沈和、古晶、卢爱国、饶立胜(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陈海峰(江苏省发改委);执笔:沈和、古晶、卢爱国、饶立胜〕

(沈和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能经济企业
大足: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探寻新动能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