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18-01-02 08:34黄文著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汉字文字

黄文著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黄文著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色彩十分浓厚。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超越对知识的传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注重结合点、找准突破点,是大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文字;文学;文化

1 关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的事业及预期中的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审经答变,返本开新”。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3)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审护人的精神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化。4)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5)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6)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7)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8)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9)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问题作严肃追问。10)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11)能够自觉地审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

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2 关于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这门课,至少肩负着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概括地说,就是文字、文学、文化”[1],我以为王先霈先生的观点至为精当。就所谓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言,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首先是文字层面的,这是基础面;其次是文学层面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中层面;最高是文化层面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积淀,达到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而丰厚他们内在的文化精神。我以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与人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两个方面,语文教学只是手段,培养怎样的人、怎么做人才是目的,当我们的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他们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文素养的人,一个饱满的、纯粹的、真正的中国人。同时,两者的结合应该从文字、文学、文化这三方面着手。

2.1 大学语文要坚决贯彻文字的教学

“语文”者,语言文字乎?语言文学乎?语言文化乎?无论怎样解读,都离不开文字,文字的教学是其首要者,而在所有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古文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因此,文字特别是古文字的教学尤为重要。

2.1.1 汉字是极有特色的文字,它的独特字形、四声声调、表意性,具有形音义三者之美

“作为世界三大古体文字之一,汉字是在没有任何其他民族文字启示借鉴的条件下,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象形符号和刻画记号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字。”[2]“世界上的文字大多只有两个要素,一是字形,二是字音,这正是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主要特征,它们用为数不多的符号(字母)表示一种语言里有限的音素(音位)或音节;而汉字则不是这样,汉字是三维文字,它除了‘形’和‘音’之外,还有‘义’的要素,它用成千上万个不同发音的符号来表示或区别不同的语素或词的意义。而且,这‘义’才是汉字的灵魂:它一头牵着‘形’,每个汉字有形必有义,而且见形能知义,中国人每见到一个方块形体的汉字,就要弄清它是什么意思;它一头又牵着‘音’,每个汉字有音必有义,而且听音能知义,每个中国人听到一个独立的音节,也必定要弄清它是什么意思。”[2]当学生手里写着“形”,口里读着“音”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在想“义”。文字的教学过程,也是读、写、思维乃至想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极大地发展了他们手、口、头脑的本质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智力水平。同时,文字,特别是古文字,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了解古代文化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字的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汉字的个性在于,它服务于汉语但不从属于汉语,千百年来汉字的语音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但它的字形与字义却岿然不动,汉字的这种文化定力,维系了华夏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化向心力。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汉字的个性,也就是我们民族的个性,源远流长,稳如泰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汉字,就是学做中国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忽视文字教学的现象很严重,这对于语文教学是很不利的。

2.1.2 古汉字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源头活水

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师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古文难教,而且时间越远的文章,讲起来越困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古今文化语境的不同,时间久远、时过境迁,有些语言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差异极大,给我们的讲授与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稍不留意,就可能误解古人,甚至南辕北辙。如《论语》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人们耳熟能详,都能说上一二,但如果不搞清楚每个文字的意义,也是隔靴捎痒。“学、时、习、说、朋、乐、愠”等,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可以说上一大堆,不弄清以上文字的意义,要想理解这一章的意思,那只能是“又隔蓬山一万重”。下面略举几例以加证明:

“孟”与“伯”、“长”同义,常用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者,进而引申为“第一”、“开始”之义,如四季中的第一个月分别称作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孟”字由“子”和“皿”两个部件构成,像用器皿盛着小孩,以备食用。古时有食子之风,“孟”字的字形蕴含着远古食子之俗的文化信息。远古时期,中原地区流行过食人之风。据文献记载,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也曾有过“杀首子”、“食首子”的习俗。这一点,可以由远古时期的“弃首子”现象得到旁证。显而易见,“孟”字“开始、第一”的原始含义是由“杀首子”这一文化现象演化而来的。

“修”字的本意主要是“修饰”,“修”字的取象是古人“洗礼涤罪”的巫术仪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精神。文字只要与文化挂起钩来,字本身就有精神。“修”字的结构是从“水”的,[3]类似于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世界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仪式,印度人喜欢在恒河中洗礼、中国的傣族有泼水节等都是,生活中的斋戒沐浴、出席重大活动的洗浴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梳洗打扮等都是这种古老仪式的延续,都有除旧布新、焕发新颜的意思,后又延伸到思想意识层面,就有了“洗心革面”、“洗涮”的意思。从身体上的洗到精神上的洗,都具有“修”的意味,修身、修己、修德都是不得了的道理,古人十分重视这一点。儒家讲修齐治平,讲三省吾身,讲内心独省;道家讲参禅悟道;佛家讲修来世等都是如此。老百姓讲都是前世修来世的。所以屈原说“纷吾既有其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古代妇女,如果在家时不修德,就有被休的危险。

由此可见,汉字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讲解文字的过程,也就是讲授文化的过程。很难设想,离开了对汉字的理解,我们讲授古代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2.1.3 文字的教学要讲训结合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这些文字的原始意味很强,处于原生态的状态,因此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弄清了每一个文字的精当含义,可以于精微处见博大,可以想见,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是十分精彩、生动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形、义、音兼具,三者关系密切,讲形、音也就是讲“义”的过程。例如“友”字,字形为两只手握在一起,表示友谊、友好、友情,所以握手、手拉手都是友好的表现。同时要书写古文字、并记住其结构,要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古汉字,使学生能相当熟练地书写出来,书写的过程也是心灵沟通的过程。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最好在一、两千个左右,有了这个量,我想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会有相当深切的感受。

2.2 文学教育必须触及到心灵

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心灵史,就是情感史。以诗歌为例,心灵性是诗歌幽深处的文化精神。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叶嘉莹教授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王小鲁说:诗人是那个为世界喊痛的人。“当他在诗里写下‘颤抖’的时候,他的身体一定是在颤抖,当他在诗歌里使用了‘哭’这个词的时候,他一定是在现实里哭过了。许多诗人在诗句里说她哭了,他并不要你去相信,他只需要‘哭’这个词的平仄与韵脚”。写诗歌如此,讲诗歌也是如此。

胡晓明在《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文中,提及过他的一段往事:“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4]”

因此,“进入”是教学与欣赏诗歌的核心,也叫“文会其心”。如果说史、哲都是冷冰冰的东西,那么,文则是活的东西,是一颗跳动的心灵。首先我们要知道,作者在创作的那一刻是投入了情感的,故我们在读它、讲解它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冷冰冰的东西来对待,我们必须激动起来。其次,你如果没有投入感情,那么你就摸不到作者那颗跳动的心,美在这里就关上了闸门。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趣味和理解程度的问题。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迥篇》。《迥篇》共分四章,每章八句,直接的内容是讲牧马。前三章与“思无邪”相对应的分别是“思无期”、“思无疆”、“思无驿”。三者都与所养马的状况关联甚切,惟独“思无邪”一句来得突兀。程树德的《集释》指出:在《诗经》的具体上下文中,“思无邪”中的“邪”字当解做“虚”字。与此相关,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指的也就不是“诗三百”中内容皆不涉邪辟,而是说“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委托虚徐之意”。也就是说,《诗经》各篇都是诗人的由衷之言,是其真实情志的流露。这种解释与“兴于诗”一句可以互相发明:正因为“诗三百”对真实情志的表露,才使读之者能有所感发兴起。[5]

2.3 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延伸到文化的层面

所谓延伸到文化层面,就是要了解时代精神,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不了解养士的历史,就不能理解士的精神,“士为知己者死”的话读起来就隔膜,荆轲、聂政的行为就怪异;不了解隐逸文化,就不能理解隐士的精神,“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就费解,就难以走进陶渊明;不了解中国的上古史,就读不懂神话和《诗经》;不了解唐风宋韵,就不能理解李杜苏辛……所以我们必须走进去,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去’,就是要走进笔墨的枯润肌质里去;走进笔力的隐忍触觉里去;走进挣扎拼打着抓咬纸张纤维的大黑大白里去;走进大满大舍的章法布局后面颠连颤栗着的精神世界里去;走进古来中国士人独自面对的人世苍茫;走进满目青山一席琴棋所透见的心底乾坤;走进山水血脉、泉石心魂之间的生命感悟;走进无论进退显隐、丰益损毁一仍萧然洒然兼且安然怡然的襟怀与自信;走进因无欲无求而宠辱不惊、因不离不弃而苍天不负吾道不孤的天道天理……”[6]

[1] 王先霈.大学语文序言[M]∥吴满珍.大学语文.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2.

[2] 朱英贵.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

[3] 吴国璋.新说文解字[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17.

[4]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N].解放军日报,2004-09-05(12).

[5] 杨立华.获麟绝笔以后[J].读书,2004,(8):88.

[6] 苏炜.以笔墨悟道[J].读书,2004,(9):68.

CollegeChineseLanguageTeachingand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HumanisticQuality

Huang Wenzhu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Wuhan City Polytechnic, Wuhan 430064, Hubei)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common course, the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is a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of strong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should go beyond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 How to carry out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rossing point and finding the breakthrough is the urgent issue to be solved in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humanistic quality; characters; literature; culture

游 涛)

2017-11-01

黄文著(1965~),男,副教授.E-mail:3339436634@qq.com.

H193

A

1671-3524(2017)04-0068-0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汉字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