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论误区的形成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2018-01-02 02:22程若昕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弼怀特老子

程若昕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文化视点】

老子“小国寡民”论误区的形成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程若昕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海登·怀特把传统的历史科学定性为一种叙事,“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到的参半,并由具有当下观念和意识形态立场之工作者,在各种反观性的层次上操作所建构出来的”。学界长期以来把老子的政治主张核心理解为“小国寡民”,并且把其理解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本文对“小国寡民”进行了梳理与考辨,认为怀特的历史主张能够解释这种误区的形成,是一种“原始的”踪迹转化成带有意识形态的思想史的过程。

老子;小国寡民;海登·怀特

一、“小国寡民”的解析

对于“小国寡民”的释义,学界多数是把其作为一个条件来解释,即社会形态的相对单一,格局的相对狭小,或者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陈鼓应先生将其解析为:“这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1]陈先生在其书中引用了一些观点,大致意思为“各个村落间,由于交通的不便,经纪上乃求自足自给,所以这乌托邦亦为当时封建经济生活分散性的反映。”[2]这种说法看起来比较完美,是一种回溯上古社会的遐想,细想却又有漏洞。首先,把“小国”理解为一种单纯质朴的小区域是可以的,这与当时的社会格局分布并不冲突,但把其理解为因为物产贫乏,仅满足自给自足,交通能力低而自然产生的小圈子是不正确的。老子强调的这一社会形态并不是落后的、资源匮乏的不得已而质朴的社会,而是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楫,无所乘之”(皆出自《老子·八十章》),即突出的是不用、无所乘,并不是没有。其次,老子的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对社会的反思,但并不是想要完全的消极避世,那只是一种对于上古社会美好的向往,老子虽然知道现世的不如意,却也在积极地“调和”。在政治上,老子主静,强调无为,但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功成事遂,百姓皆为谓我自然”(出自《老子·十七章》)的一种自然而然。这句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老子·八十章》的文字一同存在的,这一章中与误解“小国寡民”的思想有着互相为证的是这样一句话“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两句话在现今社会中被共同运用,互为例证——前者的状态即为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普遍表现。可以肯定这是一种偏见,为何把一段文字的前后结合起来,而放弃中间文字?这在解析中似乎是不合逻辑的。老子对于文字存有极大的警惕,对于语言的运用应当是比较谨慎的,语言文字的障碍性是其不能避免的问题,但这也相应地反映了老子写下的文字是恰如其分的。

《老子·八十章》这节文章中,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全章节看成是一个整体,“小国寡民”仅是一个例子,是前情提要;中间的文字是证文,即在此前提下如何治民;最后“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句为总结,是证文的结果。王弼的注文便是如此:“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使民不用,为身是宝,不贪货赂。……无所欲求。”[3]把“小国寡民”看成一个例子,以小国来举例应当如何做,大国相应的适用便可,并不是要回到小部落社会,更不是要在外在条件中限制生活条件,返回上古那种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时代,而应当返回的是人的心性——无所欲求。

二、“小国寡民”与老子社会政治思想关系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当弄清楚一个问题,即老子是否是反政治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如果老子是反政治且消极避世的,那么,是否老子的“小国寡民”就可以理解成一种完全回归于上古的社会,首领不多或没有行动作为的类无政府模式。因此,“小国寡民”便成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或之一。如果老子不是消极避世且不反对政治,那么,“小国寡民”在老子政治思想中的作用显然并不占主导地位。

关于老子是否不谈政治?答案是否定的。《汉书·艺文志》中:“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其直接证明老子的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当然,这里的道家有黄老道家的影子,并不能完全说其为老子的道,但其源出于古代王官之学是正确的,即“古人治理国家的历史经验”[4],这很好地说明了老子不反政治。

至此,“小国寡民”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似乎没有如此重要,按照上文的解释,“小国寡民”只是一种举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拿烹小鲜比喻一种治国的形态。

三、对于“小国寡民”的历史书写

对于“小国寡民”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两句的理解,体现了对于老子思想尤其是社会政治方面思想的历史转变。现今社会把“小国寡民”当成老子的一种“独立的”政治主张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何会有这种不一样的对于老子的历史书写。

首先《老子河上公章句》及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此二者,尤以王弼的注本为历来解说老子之典范。由于已经在上文引用过了王弼的释义,这里不再征引,补录河上公的注本以全异同。河上公对于“小国寡民”思想的解释看似与王弼有异议:“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即看起来像是一种以大为小的思想,其实与王弼的思想仅仅相差一个前提,即王弼所说的“举小国而言”,这一句放在河上公的解释之前,逻辑更加通畅,而其对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句的解释与王弼一致,即“其无情欲”。

其次是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臣真述曰:此章言为君之道,虽处大国之强,亦常须自为卑小;虽有众庶之力,亦常须自示寡弱。”在这里能看出较大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示弱”,但这里的国家形态还是大国,而非直接回归小部族的状态。

然后是两宋时期,苏辙《道德眞经注》中把“小国寡民”视为一种回归上古的好治理的社会形态,“老子欲挽衰周,复还太古。国大则民众难治,得小国寡民而治之,使其民毋慕于外,自足于内如此也。”[5]而袁桷的《清容居士集·老子讲义序》也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这可能是由于二程、朱熹等人对《易》的阐发有密切的关系,从“不争”谈到了“保合太和”,与《易》的结合,就成了关于“性”与“命”的讨论。

至元代,《上阳子金丹大要》把“小国寡民”解释成为“复古……老死无来往,天地推迁我自如。”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即这时的“小国寡民”已经成为了一种回归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这似乎与我们看到的早期思想有了一定的差距。当时,更有一些“桃源”之类的文章、诗词引用“小国寡民”,当然,这可能仅仅是文学上的创作,我们可以暂且不记。

直至现当代,对于“小国寡民”的注解意思转变最大,甚至提出一种颠倒性的观点。上文提到的陈鼓应先生所提出的国家小、人民少在现今是一种普遍意义。并且,基于此种解释,生成了以“小国寡民”为主的老子政治思想体系。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对于老子“小国寡民”论的释义转变,并且,每一个转折都是具有当时的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从最早的河上公、王弼的注本中我们看出的是一种观点,到现今陈鼓应等人又是一种观点。虽然,这是一种思想的不同论断,但与历史的脉络却是分不开的。基思·詹金斯在《论“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关于怀特的历史论点有如下阐述,而这一阐述确实对于我们研究思想或思想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即“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依怀特所言,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到的参半,并由具有当下观念和意识形态立场之工作者(亦即,历史学家和行止宛如历史学家的那些人),在各种反观性的层次上操作所建构出来的。”[6]从中可得到一些启发,即是否在老子这一思想的演化中,每个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论断都是在给老子的思想编织一个情节,是否都存在着自身或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些都与老子本身的想法不一致,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真正的老子思想,因为我们无法重构当时的所有环境来给予我们一种了解之同情。比怀特的历史语言论点更加复杂的是语言的变化,以及历史流传中的缺失、残损、后人附会等,这些都造成了阅读的障碍。

四、“小国寡民”对于当代人的意义

正如怀特在最后把历史归结于一种“意义”一样,对于“小国寡民”的研究应当归结于当代价值。在对于现世的意义这一层面上,我们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更倾向于王弼的注解,犹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文中的比喻,如果小小的国家都可以做到,那么是否大的国家更能做到呢?这并不是一种封闭小国的概念。

诚如上文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其应用于现世的元素即是“自然”。所谓纯任自然,回到原始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但现世可以因此构建相对和谐、美丽的社会,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加质朴,在经济建设中更加重视生态的平衡,在社会生活中发扬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并且,“少私寡欲”也可提供一些参考,老子的文本里未曾提到无欲无求,而是提倡少私寡欲,这恰恰符合正在复兴之路上的大国态度,因此,应当提倡发扬这种精神,在强军强国的道路上令民众安心。现代化军事武器不会用于主动攻击,更应当是没有所用的需求,这既是遵从“少私寡欲”,更是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为了不妨害世界正常秩序。

以上所述旨在因循怀特的思想来阐释“小国寡民”思想误区的由来。用罗素的语言说,我们所得到的知识都是描述的知识,而我们所有得到的描述的知识怎么能确证这就是知识本身,这不得而知。从后现代主义的层面上讲,我们之所以选择王弼的解析作为一种更加合理的解读,除却上述所做的解读外,还有对于现世的价值,即这些观点是可以在现世实现的。而小国、寡民至少在现在的社会施行起来较为困难,其局限性太大,不能有对于现世整体地适用性。

[1][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2.344.346.

[3]王弼注,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190.

[4]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

[5]苏辙撰,黄曙辉.道德眞经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0.

[6]基思·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4.

B223.1

A

1673-7725(2017)12-0011-04

2017-09-22

程若昕(1994-),女,北京人,主要从事周易(中国哲学)研究。

王崇】

汉 千秋万岁

猜你喜欢
王弼怀特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纯真的力量一一比利·怀特作品欣赏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德里克·怀特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