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宗涛
(含山县姚庙中心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5000)
什么是童谣?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是童年的诗,童谣是孩子幼年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
童谣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音律优美,活泼生动。小学生的童年学习生活应该伴随着富有童趣、童真、童心的童谣作品不断进步、成长。
自2010年以来,姚庙中心学校将安徽省著名儿歌作家欧澄裁的童谣纳入地方校本课程,因为欧澄裁是我校退休教师。学校每周设置一节儿诗欣赏课,结合他的童谣在校内进行传唱,让学生通过童谣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童谣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能体现学校地域性,依赖课程主体——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基础,发挥课程主导者——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和教育潜能。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童谣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灰色童谣等不良校园文化侵占了孩子们的心灵空间,出现了学生道德品格等滑坡的现象。通过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些刚刚迈入学校大门的孩子,一旦有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就会表现出不热爱学习、行为散漫、语言不文明等现象。但低年级学生们对美的事物有强烈的愿望和需要,对自然事物的美和生活的美,包括理想美、环境美、行为美等有着体验的能力和需要。
德育类、自然类、习惯类、安全类等题材成为童谣课程教本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听、看、说、演、画、唱等形式体验学习的多样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习成果得以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感受,在演绎中增强情感。在互相评价中,提高学生对童谣的赏析能力。
课题组成员都担任低年级童谣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教育者。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行为、教育智慧对学生的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童谣课程的研究给课题组成员提供了难得的教育契机,促进他们不断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欣赏童谣、传唱童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新童谣的传唱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晨会、课间游戏、亲子活动等动态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童谣教学。晨会课上的一首精选童谣诵读,让孩子们进入诵读的氛围中。课间跳皮筋等游戏时童谣可以穿插其间,边诵童谣边做游戏。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童谣,为童谣配画,模仿创编童谣,在学习中,增加童谣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主动性,让童谣文化真正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
我们不仅仅教小学生们传唱童谣,还开设了童谣研究课,让从活动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将所获得的经验写成文章,汇集成册;对每一次开展的童谣研究课、童谣传唱活动进行记录,编成工作简报。
童谣研究课中,学生创编的童谣,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校园里、大自然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到野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作。课题组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童谣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多种教育的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童谣研究必将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勃勃生机。
具有独特魅力的童谣深受儿童的喜爱,通过教育者的潜心研究,童谣也必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童谣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思考和不断前行的动力。